王 心 娟
一位哲人说过“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先进文化是经济全面振兴的内在驱动力。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带动了两河流域经济的大发展,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古老的黄河文化带动了中原经济的大发展,孕育了中华文明;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迎来了对科学与艺术的尊重,推动欧洲城市经济大发展。可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文化的引领。
对一个组织而言,文化是组织的灵魂呈现,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来没有督战队,也没有银元奖赏,却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军队,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通过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用共产主义的信念教育官兵。那时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就是参加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人民子弟兵,不是为别人打仗,是为人民自己翻身打仗,大家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可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文化的引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以伟大的人文精神,辐射周边国家,远播海外,形成了广大的儒家文化圈。今天我们对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研究对其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新冠疫情、中美贸易争端、俄乌冲突、去全球化等黑天鹅事件频发,此时的中国更需要具有长期主义、进取心及斗争精神,更需要具有凝聚力的先进文化引领,更有必要对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
儒家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是封建专制的王权体系,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个武人纵横、内乱不休的时代。周天子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商朝,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纣王兼并了很多属国的土地,惹怒属国,周天子对属国承诺,推翻商朝后分封疆土,因大肆分封土地导致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来越少,受分封的诸侯国有了兵权财权后越来越强大,周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弱,当时大多数族群都靠血脉联结。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只能用道德绑架诸侯国。所以孔子发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目的是使诸侯国统治者自己主动修德,做到角色约束,恪守本分,从而稳定社会。可见,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限,儒家文化以道德为砝码,警示诸侯王恪守本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边沁,他的苦乐原理将趋乐避苦视为人的本性和行为的根本动机。其进步性就是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给予个人利益应有地位,焕发了个人主体精神,带动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弊端就是个人利益凸现,利益机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杠杆。现代社会仅仅依靠道德约束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法治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中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可见,我们不反对追求利益,但要合理合法,这才是问题的归结点。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文化讲究安贫乐道,即使身处贫穷困境,或身处无人监督境况,也不动摇自己的道德修养。儒家文化强调要特别警惕“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荀子·宥坐》)这五种人。1920年罗素受梁启超的邀请来到中国,写下了《中国问题》一书,书中指出:“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说起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一种文化的修养。人之所以进化为万物之尊,道德修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天在选拔人才时,常常讲当德才不能兼备时,以德为主,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没错的,但不能轻视技能的发展。孔子将技能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贱业末技。在《礼记·王制》中有“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这些为君子所不齿的奇技,恰恰是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儒家文化轻视技能及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研究,导致具有一流头脑的中国人都走上了诗词歌赋的道路,对自然、经济学的研究极为贫乏。强调道德轻视科技,或强调科技轻视道德,都是不对的,道德与科技都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大了环境的复杂性,组织发展会受到威胁,此时的组织需要具备高远的战略视野以及系统思维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要持续增强自身的能力素质,加大研发力度,发挥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防范风险,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正可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书·大禹谟》)。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道家思维的特征是将万事万物的运行归结为单一的“道”,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典型的一元论思维。儒家文化更多表现为简单的二元思维。如《论语·为政》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述面》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儒家文化中“小人与君子”“义与利”“理性与欲望”“德与才”“言与行”“和与不同”等关系中可以看出二元思维。人性是复杂的,人是矛盾的组合体,一个人有时表现为君子行为,有时表现为小人行为,不能简单地给人贴上君子与小人的标签,简单的二元思维是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的。今天我们从讲求唯一真理发展到多元化评价系统;从讲求理性到意识到人是情感的动物,仅有理性是不够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徐卓老师讲过,组织管理者要从人的各种借口中,想到借口后面的故事;从人们说不可以,就要想到还可以怎么样;从人们说“不应该”,就要想到还有哪些可能的“应该”;从人们说不可能,就要想到还有哪些更多的可能性。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学者庞朴的著作《一分为三论》,书中讲人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二,不知其三。简单的二元思维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多元社会、多元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要树立多元思维意识。
儒家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腐朽的东西,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典型的愚民政策,造成阶层固化。又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孝经·孝治章第八》)。尽管我们不能用不足百年的男女平等观念,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但依然掩盖不了孔子对底层人民及女性的歧视。推崇君权、父权、夫权,在儒家文化中,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典型的愚忠、愚孝、愚节思想。对于这些落后于时代的腐朽思想,需要保持理性的心态,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传承儒家文化不是倒退,不是回到旧习俗、旧礼教中去,不是回到中国封建传统伦理纲常中去,回到封建时代中去[1]。学者袁行霈曾讲,研究传统文化不是复古倒退,更不是抱残守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具有革新意义的、面向未来和世界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可以完成中国人心灵的自我修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周易·序卦》中定义了七大关系,即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关系,夫妇处在七大关系的中心位置。可见,儒家文化把夫妇关系定义为七大关系的中心。传统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的教化,如“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论语集注》)。具体通过家庭之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修编家谱、修建宗祠等维持家风及家规,重视家庭伦理。“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孝经》中类似的阐述很多,这种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忠孝一体的伦理心态[2],构建着中国人内心世界中最为深厚的家族意识及其家国情怀,儒家文化自身具备了这种凝聚精神与向心精神。
儒家文化是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孔子生活的时代对外开放虽然受到地域的限制,但仍然主张对外开放。孔子曾周游列国,通过“和而不同”的精神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兼容[3]。陈寅恪在冯友兰《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讲,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是以佛教之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改造之。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更好说明了儒家文化的兼容精神。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无论是自我修养还是管理都要依据人性来进行。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如何把握好人性的度?《中庸》接着阐述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中庸,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究其根本中庸是一种方法,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亦即将对立面统一起来以寻求两全其美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至诚才能掌握平衡,才能掌握好这个度。可见,儒家文化是以“中庸”为标志的经世致用之学,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世界经济的重心、世界政治的复杂性、全球化的进程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国内外如此复杂的巨变,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如果此时失去先进文化的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失去方向,从而出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状态。儒家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汉族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确切讲不仅仅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特别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需要进行现代化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巨变时代,最典型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因为存在着不确定性,就有了不确定性规避的概念,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可见,因不确定性规避的存在,极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单边行为,只有通过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可控、和平和繁荣。也就是说现时代需要面向世界文明,把儒家文化放到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参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目前全球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当人们刚刚感叹互联网的神奇,世界已进入物联网时代,人们正享受物物相连的便利,元宇宙在频频招手了;当人们刚刚了解大数据的神奇,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更高诉求的数智化,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给世界带来全新的选择。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调整科技创新领域布局,展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因儒家文化和科学毕竟不是同一文化体系的产物,基于这样的现实语境,所以要建立面向当代科学体系的儒家文化阐释体系。其实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从它们相遇的那一刻,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儒家文化要进一步发展繁荣,需要用现代科技来诠释自己。同时在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代科学发展的危机等问题,儒家文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难题,如价值体系瓦解、心理障碍、道德滑坡和社会无序等,这些难题本身呼唤一种超越科学主义的人文价值观的有效确立来予以解决,儒家文化带有天然的优势[4]。
未来一定是多元文化融通共存,在未来的多元文化博弈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儒家文化并不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唯一选择,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处于多元现代文化交流之中。中国人在实践中可能内生出体现着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积极正能量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也可能内生出其他文化塑造下的理想人格。只有建立面向未来的儒家文化阐释体系,才能迎来儒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源于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源于儒家文化的内涵特质,源于儒家文化培育理想人格所展现的魅力与优势,源于儒家文化面向未来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5]。
总之,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们要拥有温和且毫不动摇的沉着,不焦虑、不惆怅、不迷惘,适应时代,对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