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2021 年5 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1]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党的精神血脉与红色基因的载体,红色资源在内容上、思想导向上都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活教材”。“红色文化教育是具有高度政治站位的思政理论课。”[2]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研究和落实的课题。
早在2004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活动。这些文件都表明,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有深厚的基础。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发挥政治引导、道德示范、感情熏陶和历史镜鉴的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有灵魂,而且要有血有肉。如果将思政课比作一棵大树,那么马列主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棵大树的“干”,而红色资源就是这颗大树的“枝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红色资源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典型素材,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鲜活案例。高校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必须重视地方红色资源这一情境载体、主题载体和思想载体,发挥其“精神高地、红色阵地、实践基地”的三大功能。换句话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材,是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基础;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有助于高校思政课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完善。
目前,高校在校生绝大部分是“00 后”青年,他们从小就接触互联网,习惯于网络话题设置与传播的表达套路,很容易受多元化价值倾向的干扰和不良思想观念的侵扰,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和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带来困难与挑战。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应用便捷的媒体、个体化书写和自主性传播,使一些含有负能量的信息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畅行无阻,很容易经炒作变异而削弱青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比如,一些“标题党”将灰色价值观混杂在貌似积极的信息之中,为历史虚无主义、极端西方化等思潮沉渣泛起提供了空间,致使一些对错误思潮盲目“顶礼膜拜”的声音甚嚣尘上。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可以对肆意歪曲国史、党史、军史的错误言论与思潮进行有力回击与批判,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达到正本清源的功效。
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大学生处在“认知能力高速发展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出现成长困惑、思想波动、价值迷茫”[4]。高校要想帮助大学生认清方向、辨明道路,引导他们培育正确的“三观”和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发掘地方红色资源蕴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至死不渝的革命意志、执着奋斗的顽强精神,用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尤其是充实党史教育内容。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考察时曾指出:“接受传统教育很有必要,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的,我们共产党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的。”[5]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可以用信仰之光照亮他们在新时代的成长道路,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勇于追求真理的拼搏和牺牲精神,使他们体悟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新时期彰显的无穷智慧和追梦精神,从而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和民族气节。
随着“四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地方红色资源进课程、进教材和进课堂工作,采取各种方式拓展路径,将相关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诸多困境。
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践行使命,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开天辟地、翻天覆地的历史伟业,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留下了红色足迹,创生并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原是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勇前行、踔厉奋斗的力量之源,成为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宝库。地方做好保护工作,是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纳入地方红色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许多地区红色资源的保护现状令人惋惜不已。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不到位,宣传不及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影响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些地方的红色文化遗址自然损害严重,有的甚至遭到人为损坏,削弱了红色文化的积淀能力;有些地方不重视宣传革命英雄人物、时代先锋、先进楷模的光荣事迹和伟大精神,很少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致使红色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引领作用。
大学生党史教育接入地方红色资源,并非简单地将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场馆、瞻仰革命遗址,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缺乏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科学机制,即便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未能用来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成效。比如:有些高校缺乏引领意识,不甚重视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少就这一专题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研讨,也很少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影响了教师的主动作为;有些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在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完全放手给教师或学生,未能有效调动教学团队和思政课教师的群体力量,在资源调查、整理和研究方面进展缓慢,影响了红色资源内容与党史教育主题的科学对接;有些高校虽然要求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但是缺乏支撑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未能积极主动地将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也未能有效利用红色资源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情、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总体看来,高校缺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协同育人机制,轻视了地方红色资源的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未能借此形成长效育人机制。
绝大部分大学生是远离家乡来异地求学的,短暂的大学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能走遍学校所在地区,对当地红色资源做较为全面深透的了解。他们也许对教科书记载的革命史实、英雄人物及其革命事迹非常熟悉,但对地方社会现存的红色资源往往知之甚少。很多同学缺乏走进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发掘、整理和研学地方红色资源的动力,如果能熟悉城区红色文化场馆内容就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仅仅怀有简单朴素的情感因素,对其内涵和实质的认识十分有限,更不要说达到价值观、政治信念等理性认同的层面了[6]。大学生与红色资源之间的这种疏离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地方红色资源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接受心理,而且容易削弱教师利用相关资源开展党史教育的实际效果。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既需要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重视红色资源的发掘与保护,为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基础,又需要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面向地方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找准地方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在主题、内容、逻辑上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7]。在我们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加强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8]。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主题优势,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将地方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党史教育课程体系。
祖国大地的每个地区都曾是革命热土,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主阵地,都在历史上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或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奋斗之歌。对于高校来说,地方红色资源相当于“近在家门口”的鲜活的教科书。高校要有意识地组织人员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发掘整理,针对其存现形态与大学生党史教育之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通过科学的方式和路径融汇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这片热土上,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谷牧等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关怀并谋划连云港发展格局,使连云港跻身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还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雷锋车组”、人民楷模王继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等先进模范典型。目前,连云港境内有2 个国家级烈士纪念场所,66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5 处革命遗址。这些红色资源为高校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素材,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精心加工、妥加运用,不断增强党史教育成效。比如:对于史料遗存丰富、方便编辑加工的红色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整理或改编,开发校本教材,凸显党史教育的校本特色;对于革命遗址、纪念场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对于深藏于乡间、民间的一些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对于那些在新时代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教师可以邀请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来校作专题讲座、专题教学,借助他们的智慧增强党史教育实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不懈奋斗的智慧结晶,更是新时代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引入地方红色资源,要在上述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统领下,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对相关资源按照思想内容和主题类别进行整理,分专题开展主题教学或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的相应章节。在党史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针对我们党诞生、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阶段,有选择地将红色电影引入课堂教学,以直观形象、真切感人的手段使大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产生思想上情感的强烈共鸣,达到寄知于象、融理于情、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可以以重要纪念日、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将党和国家领导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精神融入党史教育,比如在全面深刻学习、准确领会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等重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援入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材内容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时事政治,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史馆,追寻学校发展的红色记忆,和学生一起聆听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们为理想、为信仰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00 后”的大学生自小在网络环境中成长,对来自网络的良莠混杂的信息缺乏敏锐的甄别能力,再加上少部分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主流文化产生质疑,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抵触情绪。思政课教师要正视新时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精准筛选引入党史教育的地方红色资源,使其内容与主旨既贴近当代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又能对他们产生引领和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还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习特点,通过差异化教学将地方红色资源学习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养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地方红色资源向大学生思想认识领域的有机渗透。比如:对于中文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以地方红色文学作品为表现对象,组织开展红色诗词朗诵比赛,或举办红色作品书写大赛;对于美术专业、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地方现存的与红色资源有关的遗址、建筑、景观、人物、史实等当作创作素材或表现题材,或者启发学生通过手绘地方革命史、英雄人物像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推动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或者启发学生创作美术、音乐作品,创造性地传播地方红色文化;对于思政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成立研学小组,深入地方发掘红色资源,让他们在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中学懂、学深、学透党史。
大学生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忠实用户,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鉴于当代大学生基于网络技术的生活与学习的特点,高校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党史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以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为媒介,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多载体、多层面的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师可以发挥各种媒体平台的优势,针对地方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内在关联,开发微课、慕课,或创作动漫、短视频、微型剧等作品,让红色资源以生动形象、立体化的方式介入党史教育;可以开发综合性党史教育网络平台,以党史教育内容为主干和框架,以地方红色资源为枝叶和素材,实现两者的有序交织和有机融汇;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开发成熟的课程平台或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平台、红色文化网站、红色场馆网站等,借助外部力量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沉浸式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党史学习的时空自由、深度自主和高度自觉。笔者在执教党史有关内容时,先是将连云港党建和党史网站如连云港党建网、连云港史志网、连云港宣传网等网站或党史相关栏目,以及数字化平台“峰起云台”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寻连云港红色资源与建党史、建军史、革命史、建设史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的多样化资源学习与加工来巩固党史教育成果,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就近学习地方红色党史;然后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和自媒体终端向学生推送党史学习内容、政论小视频和连云港红色文化内容,同时发起讨论和测试,步步夯实学习基础;最后在课外指导学生创建教学班级群和红色社团公众号,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推进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地方红色资源的认识,促进他们深刻掌握党史知识。
党史教育的目的是“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最终是要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党史教育也要紧紧围绕这样的目标。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强化党史知识学习,要深刻认识地方红色资源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站在社会大课堂的视角将地方红色资源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目标明确、相辅相成、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组织实施现场教学,借助地方红色资源的存现情境、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触动学生心灵。比如,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地区有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山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云港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学生参观后受环境氛围和布展效果的感染或暗示,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及其先进事迹的育人作用,让学生跟着他们的视角看社会、看人生和看事业,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拓宽实践空间、丰富实践方式和改进实践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地方红色资源知识竞赛、研学成果征文比赛,通过比赛营造学习党史的良好氛围;可以组织成立地方红色资源与党史教育专题宣讲团,以先学带动后学,发挥学习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开展红色资源寻访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聪明才智将发掘地方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结合起来,在调查研学中接受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