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蚕桑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

2022-04-16 13:48王晓霞韩正安李戈莲
蚕桑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镇巴县养蚕桑园

王晓霞,魏 畅,韩正安,李戈莲

(1. 陕西省镇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陕西 汉中 723600;2.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蚕丝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集轻、柔、细为一体,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是世界上亲肤性能最好的天然纤维之一。随着“亲近自然、返璞归真”消费理念的日渐盛行,环保、健康、舒适的丝制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普及和畅销,成为丝绸市场新的消费亮点,预示着蚕丝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近年来镇巴县把发展蚕桑和茧丝绸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来抓,通过扩规模、增效益、延链条、强保障,取得一些成效。2022 年7 月23 日~26 日,作者随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蚕桑组通过走村入企,深入桑园蚕室,举办培训会,为镇巴、永乐、简池等5个镇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活动结束后,作者就镇巴县蚕桑产业现状作出以下分析。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环境

镇巴县地处陕西南端的大巴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植被优良,森林覆盖率高(70%),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50 d)、土壤、水质均无污染,是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蚕的生长发育和桑树栽培。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及丝长分别达到95%、70%及1200 m 以上,发展绿色蚕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

1.2 产业规模

蚕桑是镇巴区域性传统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全县有巴山、大池和观音等16个镇(办)种植蚕桑,发展高产桑园2333.3 hm2,从事蚕桑产业的经营主体(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56 家,高产桑园示范基地56 个,规模化养蚕企业21 家,合作社35个,标准化养蚕场30处,养蚕场面积达到30000 m2,配套建设养蚕设备用具2000余台(套),其中标准示范企业3 家,蚕茧总产量约300 t,蚕桑综合产值约6500 万元,蚕桑产业直接惠及农户4600 户,其中贫困户2100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600元。

1.3 龙头企业现状

1.3.1 蚕歌农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 年,是一家集标准化桑园基地建设、桑蚕养殖、鲜茧收购和销售、蚕桑生产技术咨询为一体的专业化农业科技民营企业。公司在大池镇茶园河、胡家坪两村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自建良种桑园20 hm2,带动周边农户栽桑66.7 hm2。在茶园河村征地0.39 hm2,建有砖混、钢架结构的专用养蚕室2500 m2。

2021 年,公司年养蚕总量达300 张,带动周边36户农户饲养达500张以上,与16户贫困户建立了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租赁、劳动务工、入股分红、产品收购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公司年蚕桑总产值达210 多万元,其中:年务工收入、土地租金和附属产品销售达30 多万元,户均收入2000 多元。大池镇胡家坪村贫困户杨兴俊2018年养蚕30张,产茧1400 kg,产值64000余元,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被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1.3.2 万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成立于巴山镇宝山村,流转土地50 hm2,栽植优良桑苗45 万株,其中连片优质桑园16 hm2。2018年,公司通过实践新的饲育模式和带贫模式,养蚕300 张,产茧12 t,产值60 余万元,带动贫困户43户,支付贫困户务工工资及分红达到21 万元,户最高增收1.6万元。近两年,公司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念对蚕桑产业进行开发利用,在推广“桑园+蔬菜”高效生态蚕业模式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开发“桑枝食用菌”“桑芽菜”“蚕沙枕”等。宝山村桑蚕种养投资少、见效快的特性引起其它村关注,松树、钟家营、栗子垭等村的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参观学习,积极与企业洽谈合作,目前桑园建设意向强烈。

巴山镇把蚕桑列为宝山、白蜡园、鹿池、松树等7个村的精准扶贫主导产业项目,鼓励村民积极发展栽桑养蚕。蚕桑已成为巴山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香饽饽。巴山镇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全镇产业扶贫的龙头产业,并作为“一镇一业”,由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成立蚕桑协会,对经营主体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推行传统养殖方式和大户带动模式并行,农户养蚕积极性高,效益明显,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好。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资源优势

全县桑园面积2333.3 hm2,分布在16个镇(办),且已连片形成规模。现全年发种12000 张,产茧540 t,产值1.1亿元。蚕农达5000户24000余人。

2.2 市场优势

新型蚕桑生产以投资少,见效快深受群众喜爱。国内蚕丝产品消费需求量逐年提升和外贸市场输出,优质蚕茧原材料供不应求。近几年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轻简化多批次养蚕模式推行,养蚕效益也大幅提升。蚕桑产业以其“短、平、快”的产业优势,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各镇政府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特别是规模化饲养,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效果显著。各镇群众发展栽桑养蚕热情高涨,蚕桑发展呈井喷趋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也回乡创业选择栽桑养蚕。

2.3 政策支持

中央1号文件和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精神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其中一项就是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优势。还有一项是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规模经营,优化生产经营体系,增加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蚕桑茧丝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中,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中央提出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地域、民族、文化、行业特色,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镇巴县紧紧围绕“4+X”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蚕桑作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主力,对促进全县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科技技术力量匮乏

全县16个镇(办),蚕桑技术指导人员现阶段不足10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除外),蚕桑专业仅4人,每人负责四个镇的指导工作,技术力量严重缺乏。

3.2 劳动成本高,单位面积效益低

原有养蚕设施及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养蚕机械设备普及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单位面积效益低下;蚕桑生产机械化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劳动力以中老年居多,蚕农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新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器械认识不足;机械化的普及率低、人工费用高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部分区域发展缓慢。

3.3 产业多元化发展浅尝辄止

蚕桑产业二三产开发链条短、多维度开发不够。除目前已投产的单一品种桑枝菌菇、桑叶蔬菜外,蚕桑丰富的附属产品尚待更深挖掘开发。

4 产业发展优化对策

4.1 发展思路

有组织的进行高效化生产,提升规模水平;蚕桑生产主体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向蚕桑规模工厂化、专业合作社开展一对一支持;突出强村大户,示范带动形成专业化蚕桑生产、多元化产业模式。

4.2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3333.3 hm2,蚕茧总量达到700 t;打造镇巴县优质蚕茧、5A级生丝产品的“镇巴茧丝”品牌,建设西北区域优质蚕茧核心基地和汉中最大最美蚕乡,力争镇巴蚕桑基地茧丝绸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3 发展路径

4.3.1 区域布局:规划先行,管理到位

政府将其列入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优化蚕桑产业布局,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全产业链,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坚持“一镇一业、一片一产、一村一品”的要求,培植一批基地规模133.3 hm2以上的蚕桑核心镇、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重点村。

4.3.2 体系建设:公司+基地+农户+技术服务+运营的“一条龙”全程配套体系

组建培育蚕桑专业化工厂、合作社,充分发挥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服务产业的主体作用,密切企业、蚕农、市场关系,带动蚕桑生产转型升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蚕农,推动蚕桑产业向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整合产业扶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士和大学毕业生通过土地流转或参与合作社联营等方式投资桑园综合利用产业,坚持农业生产、加工和乡村旅游(康养)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有机蚕桑农庄。在国家科技特派团浙江大学动科学院等团队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县蚕技站技术推广机构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研结合,指导建立小蚕共育基地,解决小蚕饲养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问题。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进蚕桑品种优良化,桑园作业机械化,小蚕共育商品化,多批次养蚕省力化,引进微耕机、高压消毒机、自控温湿器、切桑机、省力桑枝剪、自动蚕台、自动上蔟、采茧等机械化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带领镇巴蚕桑向轻简高效方向发展,拓宽群众绿色致富路。

4.3.3 综合利用:拓展产业领域、延长产业链、多元发展

利用桑枝食用菌、桑果饮料、桑叶食品、蚕沙叶绿素、蚕蛹蚕蛾功能食品、生态桑和饲料桑等领域多维度发展;在连片桑园基础上搞桑园间作,提高日光能利用率。利用桑树不同发育期的遮光率间作早中晚熟的豆类、朝天椒和萝卜、花菜、生姜、天麻、菇类作物,四季增收;结合国家发展特色农村小城镇精神,突破传统农作方式,通过桑园土地、蚕海茧山进行有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多种运营方式联合体(桑园观光、桑椹采摘、蚕桑产品DIY体验)等多元发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建立缫丝厂发展丝绵丝绒被等丝产品产业链。

4.3.4 多方支持,产研结合

结合乡村振兴,联系国家科技特派团、省市各级蚕桑技术部门帮助各个蚕桑新兴乡镇规划申报产业规划、产业运营、争取政府各项惠农及专项资金,完成项目融资工作,产销科研一体化,围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为镇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助力镇巴乡村振兴。

4.3.5 突出营销,强势推广

积极参加西洽会、农高会等展会,加强生产科研交流宣传,加强网络营销,运用科技整合资讯,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运用智能手机服务等,对蚕桑区域和桑园休闲观光进行迅捷引导。通过现代化营销、交流、研发、加工、推介促销,深度挖掘蚕桑生态产业链,寻求创新发展道路,帮助更多百姓脱贫致富。

4.3.6 招商引资,借力发展

立足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推进项目落地。助推桑蚕产业深度融合,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形成更具特色、更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板块。

2022年7月镇巴县园区管委会与四川建宏丝路公司达成战略性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将镇巴县的蚕丝蚕茧和公司科技、管理、技术等优势充分结合,进行缫丝加工,推动智能化生产建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提高桑蚕产品附加值,为提升农民收入乃至镇巴县蚕桑产业稳步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5 建议与思考

5.1 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实行政府引导、部门主责、市场化运作,将蚕桑产业列入镇巴县中长期产业规划,形成稳定的基础性产业。

5.2 持续财政投入

把蚕桑确定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纳入产业发展奖补范围,出台相应的奖补政策,每年投入300 万元~500 万元专项财政资金,对农户在新建桑园、建造蚕室、购置蚕具、蚕种等给予奖补扶持。

5.3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探索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机制,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挂钩考核,结成利益共同体。

5.4 基地育新与改良有效结合

发展新桑园基地的同时,结合镇巴县原有2333.3 hm2桑园,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低产桑园改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按照现有新技术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蚕桑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桑蚕优良品种、桑树生态栽培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蚕桑生产的技术水平,蚕桑产业产值必将大幅提升。

5.5 引进蚕桑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加强生产流程,强化产品营销能力

通过现代化生产和营销技术,全力推动蚕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农村绿色融合可持续性发展小康之路,造福一方百姓。

5.6 深度挖掘蚕桑产业附加值

桑树是多用途经济林木,桑根、桑椹、桑叶、僵蚕均可入药,可与秦巴中草药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相结合,丰富蚕桑二三产业。桑皮是优良的造纸原材料,省非遗项目“镇巴宣纸”已蜚声中外,在此基础上继续打造桑皮宣纸系列产品。建议将蚕桑作为一项环保、绿色生态产业循环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产生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猜你喜欢
镇巴县养蚕桑园
镇巴县动物防疫信息化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镇巴县陈家滩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镇村机构改革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