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婕
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作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保护单位,在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方面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值得学术界予以关注。[1]103笔者通过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等相关网站的数字资源调研,发现虽有一些以文字、图片和节目片段视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对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等进行了展示和传播,但却忽略了关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操演形式、优秀传承人的技艺等“文化记忆”数字资源的建设。
目前,国内关于数字人文实践的研究涉及文学、艺术、考古、新闻传播、图书馆、档案、博物馆等领域,构成跨学科的实践,其中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人文实践包括数字技术和非遗人文的融合。已有的面向数字人文的戏剧数字资源实践,如对京剧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记忆综合创新平台”开展专题研究,实施了“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建设,为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播和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2]38-39随着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积极加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基于数字人文统一标准与元数据文本挖掘等的创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非遗研究领域的重视。[3]83-84在此,笔者主要通过对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调研,且在对国内外大量数字人文与非遗领域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面向数字人文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保护与传播的实践路径。
当前,西方国家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呈现活跃趋势,这为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4]27在数据库Emerald(全文和文摘数据库)中,我们以“digital humaniti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数字人文与非遗)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查询,获得文章70篇、书中章节16篇,经过对近三年(2017-2020)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后,留下10篇研究论文。其中,有研究者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数字人文学科的分布特征与知识结构,认为数字人文是人文探索与数字手段之间动态对话的结果,这一研究领域与历史、文学、文化遗产、信息及图书馆学密切相关[5]223-246;有研究者探讨遗产工具—数字文化传记(DCB),研究表明利用基于地理空间即时的数字工具来支持未来与过去导向学科之间的对话有很大潜力[6]72-94;有研究者以游客参与客家功夫展使用新科技为探索,通过收集问卷调查,提出整合最新的媒介技术以探讨中国传统武术作为非遗的接触点/空间的可能性[7]273-292。通过归纳当前西方学界数字人文实践项目的相关研究,可见涉及与非遗、艺术、新媒体、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国内关于数字人文非遗的相关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数字人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近年来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较为集中。有相关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了图书馆保护非遗的优势,并以市级图书馆为例分析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实践策略[8]19-21;有研究者关注创建数字图书馆保护非遗,提出数字技术手段运用保护非遗的真实性、创新性、专业化,以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9]123-125;有研究者提出保护民族地区非遗的原真性,建设活态博物馆[10]121-124;有研究者分析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保护非遗的困境,阐述建立三馆间的协同发展路径,整合研究非遗保护的范畴,建立共享服务,进行知识传递[11]127-129。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一步选取“数字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有1篇学位论文和3篇图书馆类别的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在学位论文《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研究》[12]中,研究者全面梳理了数字人文的非遗档案管理、保护、传播和开发研究,但缺乏提供深层次数字人文实践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在关注非遗信息学的相关研究中,有研究者探索非遗信息学学科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提出“非遗信息学研究与数字人文、数字保存、数字管护等领域的相互关系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13]6-7。
这里,我们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记忆”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城市记忆”实践的资源拓展,对历史建筑、民风民俗等非遗的关注,引起学界的注意。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记忆”项目(2013)中,展现出对数字资源的重视,对北京城市记忆构建以专题、专类、时间轴、资源地图、互动平台、信息流等方式呈现,采用3D建模、数据可视化、VR/AR/MR技术、GIS定位、移动端游戏、全景球幕光源采集系统、大数据技术、家谱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和方法,体现出人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两站一库”的模式。在“北京记忆”的项目实践中,数字记忆理念作为非遗的核心构成在保护与传承中应用,成为典型方案。相关研究开启了对国家级非遗——“北京童谣”的保护,项目采取数字记忆的理念与档案化保护模式,建设任务涉及:数字化文献采集和声音采集和整理、采用OAIS模型对各种童谣信息进行规范著录、数字化多维宣传展示童谣、将娱教技术引入面向儿童开发多种童谣游戏等。[14]66-68除此之外,国内博物馆与非遗领域已展开数字人文项目实践合作,尤其涉及对文物保护和古籍修复、对历史图景的虚拟重现、对非遗信息资源的可视化建立,提供非遗保护视角下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质性路径参考。
通过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调研,尤其是通过浏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网站,笔者发现该网站的“泉州非遗”栏目链接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遗产数据库设有“保护区概况”“数字资源”“地方戏曲库”“非遗库”“南音特色库”“法规文件”等栏目,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其中,“南音特色库”是泉州市图书馆与泉州南音乐团联合建立的“南音特色资源数据库”,相关的数字收藏项目包括指谱曲库、南音影音、南音文库、南音人物、南音社团、南音课堂,记载了南音非遗的发掘、制作、出版、获取、展示、保存等所有活动。但目前“南音特色资源数据库”属于传统非遗的数字资源库体系,缺乏高度互动性,如果不提升,可能会对未来发展造成阻碍。
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平台可以为非遗资源提供更为广泛、长久、稳定的保存和保护,尤其是随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积极融合加入非遗保护,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享受到文化遗产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采用SWOT-PEST分析法对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档案资源面向数字人文开展项目实践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厘清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评估矩阵。采用SWOT分析法寻找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竞争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通过矩阵形式排列组合,更易获取发展策略,此研究法应用范围广泛。[15]103-104将SWOT分析法再结合PEST分析法,从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四个方面,展开外部综合宏观环境的分析面对数字传播呈现的可塑性、流变性、无界性、共享性和交互的特征与新挑战[16]141,建立SWOT-PEST分析矩阵模型,将分析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序,可以促进泉州提线木偶艺术文化传播由单纯的机构资源展示向多元化的大众共享转变,推动文化传承。
近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借助影像媒介与社交网络的传播渠道宣传,逐渐找到契合并激活泉州提线木偶的保护和传播的创意途径。[15]103-104当前,在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资料室中,存放有本剧种现存历代资料,包括图书、传统剧本、出版文献、传统与创作剧目资料、对外宣传资料、剧种历史与团史资料等,这些资料为实物、图书与数据资料存储形式并存;陈列展示厅中有剧种发展传承史料、著名传承人、代表性剧目实物图文展示、对外对台交流实物图文展示、所获荣誉展示等。此外,剧院大厅分别展示有文化交流礼物、宣传海报、图画、奖状、传统实物剧本、曲本、传统乐器、木偶型像等,以保留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原真性,但针对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偶头、木偶脸谱、传承人等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档式储存,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经费方面来看,当前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可开展数字人文实践项目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拓展与社会跨行业资源合作的积极性较低。从人才层面来看,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管理层人员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尚未明确具体的路径,缺乏系统的对泉州提线木偶戏“记忆工程”与数字人文项目搭建的认识,缺少对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评估和跨界合作的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数据驱动,科技支撑;融合发展,开放共享”“促进文化数据资源融通融合”“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17]。泉州提线木偶戏数字人文实践项目不可忽略泉州所在区位的经济基础优势,在当前政府主导不断拓展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资源组合的环境下,要重视不断促进包括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内的国家级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数字人文实践项目得到图书情报学、档案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政府文化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重视,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有研究者对兼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非遗——京剧脸谱面向数字人文的图像的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研究,也有研究者以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为例进行非遗知识库建构研究,这些都为非遗保护从“数字化”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8]33,对泉州提线木偶戏以及优秀传承人的“记忆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三馆间一体化合作发展数字人文项目相对成熟的经验,打通关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基本数据和档案文献等研究数据的壁垒,建立SWOT-PEST分析矩阵,从SWO、SOT、SWT、WOT战略出发,笔者提出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开展面向数字人文的“记忆工程”实践路径。
通过对数字人文与非遗领域的实践案例分析,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做到对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相关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影像采集、信息内容管理和多媒体发布的创新应用,重视“科技+”的体验设计,如数字屏幕、立体、360度全息成像、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线上线下展厅展示等交互创造,展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内容生态;其次,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传统的制图技术以及专题制图方法,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组织,多角度精准表现泉州提线木偶戏、优秀传承人的特色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再者,以市场逻辑改造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配适数字人文服务实践的要求,变革拓展智慧化体验模式,推动泉州提线木偶戏、优秀传承人的档案资源数据开发,挖掘与教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向公众用户推广。
拓展升级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官方网站,搭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云”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对泉州提线木偶戏、优秀传承人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整合,必然会带来新业态发展。由此,笔者提出开启泉州提线木偶戏“记忆工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包括:(1)专题性的档案整合,保证选取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优秀传承人乃至与相关的档案资源体现同一主题内容,整合关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知识全貌;(2)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针对大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内容文本,以数字形式被编码、储存和处理,形成具有价值的学术生产资料,改变线上线下数据信息不畅的困境,使“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运作方式成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标准配置。可以说,依据当前馆藏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协同包括政府、剧团、文化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可形成“共建共盈、持续发展”的整体。[19]49-55
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模型,涉及保护、研究、传播、演出、展出管理和数字人文服务建设过程的调控。模型搭建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发挥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基础资源升级置于“云、网、端”上;其次,在架构上,要以“平台+模块”的方式实现搭建协同数据库资源平台,形成包括IaaS基础资源层、PaaS平台服务层、SaaS应用服务层建设的整体框架。在升级馆藏数字资源方面,对泉州提线木偶戏官方网站界面的升级,尤其需要做到:第一步,基于IaaS服务的计算机基础资源层的搭建,这一层面需由政府相关部门与泉州木偶剧团主导建设,物理空间上依托国家级、省级或市级“云”端构成,在资源层面实现信息共享;第二步,PaaS平台服务层的搭建,由各个运用单元组成“云服务”平台,是为线上线下的交互机制,将有关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资源保护创新主体的功能需求通过服务注册接入PaaS平台服务层,负责对数字资源的调度管理、实行监控平台,并将服务资源分装给SaaS应用层的用户;第三步,搭建SaaS应用服务层,集合各种服务形态,联结我国木偶戏的数字资源共享、科研教育平台以及建设泉州提线木偶戏创新设计、传播推广平台等协同业务需求的Web网页、App应用及程序服务模块构成的数据汇总建设。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亟需重视发挥兄弟剧团的优势,注重联结高校图书馆、省图书馆、市级图书馆的知识和数字信息服务,与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促成泉州提线木偶戏专题研究的数字人文实践项目,搭建交流合作常态和互动空间,整合起包括多主体、多领域、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合作开发,展现对泉州提线木偶戏保护和创新传播发展的方向。
国外研究者提到数字人文项目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基金会和其他机构的资助情况、项目网站的访问情况或参与者的贡献情况、在传统文献及网络文献中的引用情况、项目成果是否被其他学者或机构采用、项目是否学术会议和论坛上进行过核心发言或展示以及多领域交流、引发公众和社群中的反响等等。搭建面向数字人文的“记忆工程”实践项目,将会极大改变国内外对泉州提线木偶戏以及传承人的认知和文化传播需求。因此,更需加强对泉州提线木偶戏和优秀传承者的展演、讲座、沙龙等活动宣传的重视,形成“数字人文文化周”模式、“泉州提线木偶戏进高校”常态化模式等符合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的数字人文服务,以“内容+”为元素进行艺术创新,按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要求,重视跨界文化产业市场运作,通过智能媒体提升整合传播,将创意、设计、艺术、教育、旅游等组合起来。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管理层面向数字人文的跨学科领域协同合作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国内外非遗数字人文实践项目发展的经验逐渐丰富,笔者认为拓展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数字人文记忆工程项目建设可借鉴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若能真正构建起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的良性数字化生态发展,将吸引更多数字用户,尤其年轻群体主动加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数字人文的内容创意、创作和传播之中,助力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