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周 超 黄 准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湘西人“载物皆以篾为笼,贮而负于背。篓有耳,以臂贯之,伛偻而行,名曰背篓”。湘西竹编的主要器物形态为小背篓,在现代化进程中,竹编繁复的加工工艺以及费时耗力的低效性在当今社会中面临严峻的考验,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竞争力。笔者前往湖南湘西保靖县比耳镇的本顺竹艺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了竹编技艺的学习体验、资料图像的拍摄记录,对本顺竹艺合作社的手工艺人和当地村民以及游客进行了采访等,为推动湘西竹编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对湘西竹编的典型生活器型进行创新再设计,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本次湘西竹编与皮艺的融合创新包饰产品设计以“器韵竹愫”为主题概念, “器”因其直观、可拼接、跨时代的文本语言,被历代社会视作抽象伦理观念、处世规则的承载者及象征物,“器以载道”也成为传统工艺制作的重要准则,“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成为中国传统的造物意境和日用之道。
“器韵”一词出自《旧唐书·卫次公传》:“器韵和雅,弱冠举进士。”意为器局和风度,在本次的概念设计中表达为竹的风度有节,竹编的器物之美、造物之韵。“竹愫”,寄托了湘西劳动人民对竹和竹编真实而又淳朴的情愫,以及对竹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这是此次设计的核心情感表达。
“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包含五款年轻女性使用的包具品类,其中子系列产品分别为以茶篓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本愫”包、以背篓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晓念”包、以竹篮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折挽”包、以簸箕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梦捕”包、以鱼篓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渔调”包。本设计以“本愫”“晓念”“折挽”“梦捕”“渔调”五个子概念来诠释“器韵竹愫”这一中心主题概念。
1.“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的用户定位
“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用户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个性化定制有明确需求的20岁至40岁的女性群体,她们追求生活品质和具有设计美感以及时尚感的物品。
2.“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的风格定位
以“简约主义”的设计风格作为本次产品的风格调性,追求感官上的简约朴素和品位上的精致优雅,素色竹编搭配原色、白色等简洁的皮料颜色,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使产品简约而富有内涵。
1.学习竹编编织技法并设计制作
本次设计主要是对竹编造型的研究、竹编与皮艺结合的实践探索。在造型上,结合湘西竹编的传统生活器型加以创新设计,以茶篓、背篓、竹篮、簸箕、鱼篓等生活器型为研究对象和灵感来源,参考每种竹编器型的编织手法、颜色搭配、造型和功能等特点来设计包饰产品的外观造型。在调研期间,与竹编师傅交流探讨并学习了一部分竹编编织技法,在本顺竹艺合作社中制作完成了五款本次包饰设计中所需要的竹编造型。本次的竹编造型部分以竹子原色为主,用没有进行染色的素色篾条来制作,以呼应绿色环保的主题理念。
2.皮料的选择与购买
在竹编与皮艺的结合方面,以天然的头层牛皮植鞣革为皮料,植鞣革具有质感好、油脂丰富、易染色和雕刻塑形等优点,更容易与竹编结合,在颜色方面选择原色和白色以及一些辅助颜色与素色竹编搭配,这样竹编与皮艺的结合会更加和谐融洽。
本次创意设计为针对“器韵竹愫”主题进行的包饰产品设计。学习研究竹编和皮艺的制作方法,采用竹编与植鞣革等材料相结合进行手工制作,包饰产品的外观造型以湘西劳动人民最常用的经典竹编产品形象为设计原型,参考当下流行的包包款式,如托特包、水桶包、菜篮子包、云朵包、腋下包等款式的造型和特点,在保持竹编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设计元素,立足于现代生活,以美学为导向,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心理。
1.产品造型设计
突破现有竹编产品的固有形态,汲取竹编传统生活器型的造型特点和线条语言,采用女性化且简洁高级的色彩搭配,将传统竹编产品形象与现代产品的功能重新组合,并进行功能拓展,以表达“器韵竹愫”这一概念中的创新和情感并不拘泥于一种产品样式的局限。竹篾良好的韧性和弯曲能力、灵活多变的可控性使其能够根据产品造型需要实现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并结合有机设计形式使产品的设计语言形态既独一无二又在情理之中。
2.竹编造型部分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竹编造型部分采用立体竹编的编织形式,立体竹编相较平面竹编,其造型更加吸引眼球,由于竹编本身材料的韧性,立体竹编在编织中可随意变换曲线的造型,更能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立体竹编的编织流程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主要工序,常用的传统工具有篾刀、篾尺、篾锹、手锯、卷刨、剑门、刮刀、手钻、榔头、锉刀等,立体竹编的起底方法有平编底、斜纹编底、米字形编底、六角口编底等,编织的技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回字形编、六角编等。在制作竹编时,根据设计的造型和呈现的质感着重考虑篾条的颜色、粗细和软硬程度,同时也要根据产品的款式造型选择合适的编织技法。在本次竹编造型部分的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篾条为纯素色、宽2mm~3mm的较软篾条和1mm的软硬适中的细篾条,采用的起底方法是米字形编底、斜纹编底等,编织技法有一挑一编法、人字编和回字编等。以其中一个竹编的造型为例,制作方法及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3.立体竹编与皮艺结合的制作方法及流程
制作手工皮具所需要使用的基本工具和材料有刀、斩、尺子、切割板、间距规、打磨棒、针、线、锥子、垫板、锤子、削边器、床面处理剂、封边液、胶水等。一般手工皮具的基本制作流程为裁皮—皮面和皮背的处理—划线打孔—缝合—修整—封边。以其中一款包具的制作过程为例,立体竹编与皮艺结合的制作方法及步骤如表2所示。
表2
“本愫”包以茶篓这一竹编器型为灵感来源,设计了一款可手提手挽的方体形包具,包的上半部采用茶篓的圆柱形竹编设计,下半部分缝制原色植鞣革拼接白色植鞣革,整体设计为下方上圆的造型(如图1)。“本愫”一词意为追求本真、真情相待。
图1 “本愫”包的使用场景图
“晓念”包以背篓这一竹编器型为灵感来源,结合背篓和水桶包的造型款式加以设计(如图2)。湘西人民对背篓有着天然的情结,背篓是湘西人脊背上的古老符号,是湘西人的基本生活工具,也是湘西孩子的襁褓与摇篮。“晓念”一词融合了湘西人民对背篓难以割舍的情结,人晓依归念。
图2 “晓念”包的使用场景图
“折挽”包以竹篮这一竹编器型为灵感来源,包的底部为竹编编织,上部拼接植鞣革,提手处设计褶皱花边造型,结合当下流行的菜篮包的款式特点加以设计,包的体积容量较大,可装书本、平板电脑之类的物品(如图3)。“折挽”一词意为折一段回忆,挽入心间。
图3 “折挽”包的使用场景图
“梦捕”包以镂空簸箕这一竹编器型为灵感来源,设计制作的竹编以镂空网格的形式,从底部向上包裹在包的四周,并拼接缝制皮革加以固定,整款包的造型设计为抽绳水桶包的款式,既可斜挎也可手提(如图4)。“梦捕”一词意为“捕一梦网一愿”,蕴含着湘西劳动人民心中的梦,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图4 “梦捕”包的使用场景图
“渔调”包以鱼篓这一竹编器型为灵感来源,提取鱼篓的造型和使用特点,设计了一款两用型便携包包,既可做腰包也可以手提斜挎(如图5),“渔调”一词意为人与自然渔情相悦,情调意犹。
图5 “渔调”包的使用场景图
图6 “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及工具展陈效果展示
将竹编与皮艺融合创新,设计出“器韵竹愫”系列包饰产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包的造型款式和材料的综合运用,希望为竹编文化的创新发展献出绵薄之力。整个创作过程与本顺竹艺合作社的负责人姚本顺、姚元福、姚元飞师傅以及各位篾匠师傅进行交流和探讨,被他们坚守手艺、传承非遗、创建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行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