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淇
我曾听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异乡的锦衣玉食让我们无所留恋,故土的粗茶淡饭在新年里却格外香甜。”的确如此,每年回老家过年,我总是满怀期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欣和激动。
这不,春节前,我又回到了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家浙江永康,准备在这里过年,好好地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大伙儿领麻酥咯!”大年初一一早,随着几声吆喝,村里的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奔向村委的礼堂。
这“麻酥”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可是我们永康的传统美食呀!它外形为半球形,主要原料是麦粉,内有红糖馅儿,外皮上撒有一层芝麻,吃起来外酥里甜。之所以酥,跟它的制作工艺有关,因为它是用火烤制的。别看它样子普普通通,它的制作工艺可不简单。和其他直接放到锅里烤制的糕点不一样,烤麻酥不僅锅底下要用炭火烤,在锅盖上方还要烧木柴,也就是上下一起加热烘烤。由于上下加热温度高,在高温催化下,麻酥里包裹着的红糖像开水一样沸腾,内部空气迅速膨胀,麻酥也变得圆鼓鼓的,一个合格的麻酥就诞生了。一锅麻酥成功率高低就看制作者对火候掌控得好不好,加热温度过低,红糖不够沸腾,麻酥就鼓得不好看;加热温度过高,红糖又容易冲破表皮流出来,影响卖相。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正月初一,老家都会分麻酥。妈妈告诉我,麻酥是子孙满堂、吉祥如意、和合美好的象征。麻酥的“酥”字在家乡话中与“书”同音,饱含着长辈鼓励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的美好祝愿。村里分麻酥一般按人头每人两只,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还能领到双份,以示嘉奖。听长辈们说,正月初一到祠堂接麻酥是我们永康特有的习俗,接麻酥代表着族群给你的名分与对你的认可。这一习俗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延续至今已一百多年。
听到吆喝,我也来到了礼堂前,只见礼堂张灯结彩,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甜蜜的笑容。村民们见面互道“新年好”。他们有的提着个小花篮,有的拎着一只大袋子,为接麻酥做好了准备。随同的小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村委书记分麻酥。已抢先一步领到麻酥的小孩,顺手拿出一只,咬上一口,心满意足地蹦跳着挤出人群。当然,我也不例外,领到麻酥后马上往嘴里送。那味儿,简直能让我幸福一整年。
麻酥虽小,寓意却大。小小的麻酥里装的是甜蜜的新年味道,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这溜进嘴里的年味儿,不仅让我回味无穷,更成了我不可磨灭的春节记忆。
指导老师:童 言
【点评】文章开头由一句富含深意的话引入,勾起记忆。然后小作者写了家乡年味的代表“麻酥”,详细描写了“接麻酥”这一过程以及麻酥的制作工艺。麻酥虽小,寓意却大;而本文也以小见大,由家乡的麻酥折射出家乡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