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我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我心想,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梳头、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我又愁又怕,常常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乘车上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从早晨起就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我听着不停的下雨声,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迟到,而且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夾袄,一路走到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然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了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来,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站到床前,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像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着,而且发着热。我把裙子向下拉了拉,想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是怕同学看见了要耻笑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不禁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正在静默当中,有人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了眼睛。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让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我出去。
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
后来怎么样,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站在学校门口,等待校工开大门。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的那种手套,举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吃着;夏天的早晨,我站在校门口,手上举着从家里花池里摘下来的玉簪花,准备送给我亲爱的韩老师,好让韩老师教我跳舞。
(选自《林海音儿童文学全集·想飞的乌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写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赖床被打,而在整件事情中,对“我”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尤为精彩,将一个小女孩的忧虑、恐惧、委屈、难堪和脆弱的自尊心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会随着“我”的内心变化去理解一个小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会通过“我”的内心世界来感知爸爸这一形象的特点。当读到“我”被爸爸打出了一条条伤痕时,读者既对“我”感到同情又感受到爸爸的专横与严厉。可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又发生了变化,爸爸冷酷地打了“我”后,竟然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当“我”疑惑地面对爸爸时,爸爸是沉默无语的,但是作者借助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那一刻爸爸独特的内心世界。作者连用了“打开”“拿出来”“递给”“看着”“又拿出”“给”六个动词,在那个场景中,爸爸一言不发,但此时无声胜有声。爸爸亲手拿出花夹袄,送到女儿的手中,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女儿穿上它,在寂静中,一个关心女儿冷暖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严父与慈父的角色转换也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条理明晰地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爸爸的做法、态度细致地表现了出来,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有尾声,将一个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我们领悟到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的同时,也体会到守时守信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