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 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 (天津 3001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B超定位引导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穿刺,观察组患者基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实施B超定位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深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1.16±0.25)次与对照组(1.42±0.33)次相比更少,穿刺时间(2.02±0.13)min与对照组(5.11±0.28)min相比更少,穿刺深度(5.58±1.25)cm与对照组(4.96±1.23)cm相比更深(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02%与对照组72.09%相比更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32.56%相比更低(P<0.05)。结论:B超定位引导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穿刺时间,具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并发症风险更低。
剖宫产手术是临床产科中应用较多的一项终止妊娠术式,术中患者多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以保证麻醉快速起效,并发挥良好的肌松、镇痛等效果,该种麻醉方式时间不受限,在剖宫产中应用效果确切[1]。若要保证腰硬联合麻醉效果需要进行准确穿刺,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虽然定位迅速,但准确率较低,并且大部分产妇临近分娩时腹围和体重增加,标准体位的摆放难度较高,会对穿刺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而B超定位引导技术则可以有效缩短穿刺时间,并大大提升穿刺准确性,进而保证麻醉效果和安全性[2,3]。为探究B超定位引导技术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次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患者开展对应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30.5±2.5)岁,孕周37~42周,平均(39.6±2.1)周,孕次1~4次,平均(2.1±0.5)次,身高150~173cm,平均(160.58±3.47)cm,体重54~84kg,平均(67.55±2.48)kg;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8±2.7)岁,孕周36~42周,平均(39.1±1.8)周,孕次1~5次,平均(2.3±0.7)次,身高151~175cm,平均(160.63±3.51)cm,体重55~85kg,平均(67.65±2.42)kg,将两组一般资料键入统计学软件内,检验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为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ASA分级在Ⅰ级~Ⅱ级间;对椎管内麻醉无禁忌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异常神经症状;合并呼吸功能障碍;对研究用药过敏或有依赖史。
术前需要对两组患者身高、体重进行记录,由同一医生负责麻醉操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始进行心电监护,呈左侧卧位并开放静脉通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穿刺,在其双侧髂脊最高点处进行连线,和脊柱交点对L3~L4进行穿刺点定位,若穿刺失败需调整定位再确定穿刺点后二次穿刺。
观察组患者基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实施B超定位引导穿刺,体表标志定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选择B超检测仪,设定凸阵探头频率在3~5MHz后扫描并定位,经患者骶骨开始向头侧方向扫描,根据骶椎、腰椎图像确定L3~L4最佳成像位,在探头双侧中线位置进行标记,以成像位置为依据确定脊柱横、纵切面后确定穿刺点位置,对定位椎间隙进行记录,根据B超探头扫描方向进行引导穿刺。
两组确定穿刺点位置后均经正中入路进行硬膜外穿刺,以低阻力对穿刺是否成功进行确定,若穿刺成功应置入腰麻针,型号25G,经脑脊液引出后推注布比卡因(0.5%),速度设置为每秒0.2mL,将腰麻针取出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若3次操作仍不能将脑脊液顺利引出者需进行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平面至胸6时可行剖宫产操作。若患者腰麻针有异感需给药地塞米松。
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深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穿刺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更少,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少,穿刺深度与对照组相比更深(P<0.05),将数据输入至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显示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穿刺次数和时间比较(±s)
表1.两组穿刺次数和时间比较(±s)
组别 n 穿刺次数(次) 穿刺时间(min) 穿刺深度(cm)观察组 43 1.16±0.25 2.02±0.13 5.58±1.25对照组 43 1.42±0.33 5.11±0.28 4.96±1.23 t 4.118 65.637 2.318 P<0.05 <0.05 <0.05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将数据输入至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显示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一次穿刺成功、麻醉并发症情况比较[n(%)]
剖宫产在临床中应用较多,主要是应对产妇胎儿窘迫、产道异常、头盆不对称、羊水过少或产程停滞等紧急情况时所选择的一种分娩措施。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不断提升,开展手术期间为产妇进行合理的麻醉干预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剖宫产术中多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以快速起效,发挥最佳的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同时该种麻醉方法无时间限制,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4]。在剖宫产术产妇腰硬联合麻醉中常用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该药物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物,相比盐酸利多卡因该药物麻醉时间更长,约为利多卡因的2~3倍,并且与利多卡因有类似的弥散度。该药物不会对产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也不会刺激组织,常规用量不会影响其心血管功能,在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确切。有研究显示该种腰硬联合麻醉方法的应用可保证麻醉效果和手术顺利性,而穿刺效果是影响麻醉质量的主要因素[5]。
以往临床中多采取体表标志定位方式为产妇进行麻醉穿刺,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穿刺具有操作简单,准备时间较短、对设备要求不高等特点,但受到患者解剖学差异或麻醉医师业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穿刺准确率偏低进而对麻醉质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6]。此外产妇临近分娩期间体重显著增加,腹部出现前凸情况促使腰椎曲度发生前移,按照常规穿刺定位可能对准确性造成影响,还有少数产妇在后孕期时腰部硬脊膜囊在前后方均显著受压,蛛网膜下腔逐渐狭窄且脑脊液容量也有所下降,这均会对穿刺操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经腰椎置入穿刺针也无法将脑脊液引出,可导致体表定位法效果欠佳,且反复穿刺还可能损伤产妇脊柱韧带,故需要选择更安全有效的定位方式保证穿刺效果和麻醉质量[7]。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中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可有效提升麻醉质量和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行B超定位引导,对照组行体表标志物穿刺,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次数(1.16±0.25)次与对照组(1.42±0.33)次相比更少,穿刺时间(2.02±0.13)min与对照组(5.11±0.28)min相比更少,穿刺深度(5.58±1.25)cm与对照组(4.96±1.23)cm相比更深(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3.02%与对照组72.09%相比更高(P<0.05),这与冯燕玲[8]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提示该种穿刺方法可有效保证定位准确性,提升麻醉质量和安全性。体表标志定位法的应用对麻醉医师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定位准确度也会受患者体重、身高以及腰椎曲度等因素的影响,且少数产妇有肢体水肿或肥胖情况,会对定位准确性和麻醉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若无法有效开展体表标志定位且反复试探性穿刺可能会导致其脊柱韧带受损。而B超定位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可以直观确定穿刺点位置以及穿刺方向,还可对表皮至硬膜外腔、前复合物距离进行测量,保证椎间隙定位准确性,可为麻醉医师的操作提供依据和图像,有效预防穿破硬膜,减少穿刺次数并缩短穿刺时间,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此外部分产妇妊娠期会有体重增加导致肥胖的情况,肥胖产妇的腰背部脂肪量较大,进行体表标志定位时无法准确确定棘突等骨性标志物,即便开展B超定位时,腰背部大量脂肪也会影响皮至硬膜外腔、前复合物距离的测量结果,进而可能导致椎间隙定位不准确,因此针对肥胖孕妇建议联合应用体表标志定位和B超定位确定穿刺点,保证穿刺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麻醉安全问题对麻醉方案及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32.56%相比更低(P<0.05),这与朱雄文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B超定位引导穿刺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且更为安全。B超引导定位可以合理选择最佳穿刺点和路径,能够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反复穿刺损伤产妇脊柱韧带,进而可降低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风险。B超定位可以对异常血流信号进行观察,在穿刺前优化穿刺路径,但无法完全规避发生置管出血情况。剖宫产产妇术后腰痛等麻醉并发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引起术后腰痛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即术后受到手术切口和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导致其翻身受到限制,长时间呈仰卧位造成穿刺点有水肿或充血情况,引起腰痛;此外和穿刺手法与次数也有一定关系,前者无法完全规避,后者可通过提升穿刺成功率的方式降低腰痛发生率。
综上所述,B超定位引导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还可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保证麻醉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