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2022-04-15 03:37刘凤玲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白玉石刻文物保护

刘凤玲

(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内蒙古 正蓝旗 027200)

一、综合背景

(一)元上都遗址石刻文物挖掘保护研究工作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20 公里,上都河(滦河)北岸。元上都是农牧文明融合的产物,元代多元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元上都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地位,元上都及其周边出土的元代石刻价值更是不可估量[1]。为了详细了解元上都石刻保护与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对元上都遗址的发展保护历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公元1256年至1263年,忽必烈建立“开平府”,并定名上都[2]。随着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元上都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比较巨大的一座草原城市[3]。元上都还加强与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欧洲人称元上都为“东方神话”,由此可见元上都当时发展的盛况[4]。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将元上都烧毁,元上都最终变为如今的元上都遗址[5]。因元上都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及所属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对于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及遗址内文物的挖掘保护工作[6]。2006 至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调查测绘、钻探工作队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测绘,出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刻文物。为了加强遗址及文物保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并建立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后更名为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7],出土于元上都遗址及周围墓葬群的元代石刻多展陈于该博物馆内[8]。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申遗成功后,遗址及遗址内的石刻文物保护与发展更加科学化、持续化。

目前国内关于石刻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型的石刻[10],某一历史朝代的石刻文物[11],石刻的保护现状与策略[12],石刻文献等[13]。关于元上都遗址的石刻研究主要有元上都遗址碑刻文物[14],元上都工作站及院内部分石刻[15],元上都遗址内某一宫城基址内出土的石刻[16],关于元上都遗址及周边墓葬群出土的展陈石刻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在元上都遗址保护的背景下,研究元上都馆藏石刻的种类、数量及部分珍贵石刻文物的特点,以期为元上都及周边墓葬群出土的石刻文物保护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

(二)遗址内出土石刻文物研究保护的意义

元上都遗址是至今保留下来的元代最为真实的实物遗存,在遗址内挖掘的石刻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研究元上都遗址及遗址内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对于元上都遗址及其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元上都出土石刻反映了元代科学、经济、技术发展的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石刻文物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第一手史料。加强元上都遗址及其出土的石刻文物保护研究,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助于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其次,元上都遗址及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加强对古代文物的保护,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这些遗存文物,能够为我国文化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极其宝贵的条件,促进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刻雕刻的形象、生动、逼真,题材丰富,变化显著,是我们研究元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加强对元上都遗址及周围墓葬群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元代上都城的建筑风格、发展特点及传承中国古代雕刻技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石刻的分类

石刻泛指镌刻着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质或摩崖石壁,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人刻石,既是渴望名留千古遗传后世的心理写照,也是后人研究历史文化时收集、编纂和校勘的重要依据。石刻是我们传统文化厚重的基石和神圣的遗产[17]。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石刻文物的种类,可划分为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两大类别。地下石刻文物,即考古发掘或自然出露者,如墓志铭、买地券、石质棺椁等;地上者如石窟、摩崖石刻、造像碑、神道碑、纪功碑、记事碑等[18]。石刻的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艺术品。圆雕注重立体的呈现、几何形状的表现和体块的变化,在视觉表达上相对更加的直观和真切;线刻则是以平面视觉的方式呈现,常常和绘画与书法的技法有相似之处,从成本制作上比较,是最为省料、省时、省工的刻法;浮雕的技法是介于圆雕和线刻之间的,浮雕的石刻比圆雕所占空间更小,比线刻的表现力更强[19]。

刻石从古代即有,起初的石刻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刻。自秦汉至晚唐,石刻的功能及作用经历了由实用到传世的渐变,到了宋元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新变化[20]。早在北宋,古人已经开始对传统的金石学知识进行最初的学科积累,发展到民国时,出现了传统金石学研究的顶峰。近代以来,随着石刻学术体系的不断完善,石刻文物的研究主要归属于考古学学科范畴。同时,在传统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交集之下,如今我们对石刻文物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文字信息,更需要结合石刻文物保存的图像信息、周围环境、建筑功能,综合评价其整体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21]。

三、博物馆的元代石刻种类

(一)珍贵石刻文物

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的元代石刻多是出土或征集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20公里的元上都遗址及周围墓葬群。现珍贵文物有16 件,其中一级文物5 件,二级7 件,三级文物4件。其中一级文物元汉白玉雕龙角柱1 件,元汉白玉石雕人像3 件,元汉白玉柱础石1 件;二级文物元汉白玉柱础石1 件,元代汉白玉螭首1 件,元汉白玉龙纹建筑构件2 件,元汉白玉石门墩(1 对),元阿拉伯文墓顶石1 件,元代石人1 件;三级文物元代汉白玉螭首,元汉白玉龙凤纹碑座,元“大德十一年”童子戏莲纹石槽、元代石人分别为1 件。

1.元代汉白玉雕龙角柱(图一)。横截面长54厘米,宽54 厘米,高208 厘米,重2.8 吨,其正面和左侧分别是竖向高浮雕对称的五爪腾龙和花卉,龙纹雕刻精细,凹凸分明,形象逼真,花卉栩栩如生。龙首向上,双眼凸起,嘴微张,牙外露,龙须上扬,龙角直立,颈部细长。龙身弯曲,并密布规整的龙鳞,身形矫健,神态飘逸。龙爪苍劲有力,龙身涌动,龙尾向下,并配以牡丹、菊花、荷花和莲藕等花卉,形成一幅龙穿花海的动态图。画面中两面的龙纹图案对称雕刻,花卉图案又略有差别,将中国传统礼制观念中轴对称的审美与草原自然景色灵活的特质相结合,既有稳定平衡之美,又蕴含了灵动与活力,展现了我国元代各民族、各区域之间文化的交互影响。其雕刻上采用了高浮雕的雕刻技法,线条工整细腻,立体感强,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元代雕刻风格和纹样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汉白玉雕龙角柱1996年出土于元上都遗址宫城正殿大安阁西南角,是目前元代遗物中保存最为完整、体型最为硕大的一件罕世珍品。从其出土的位置、体量、风格可见大安阁的雄伟壮观及其重要地位。仅此件就足以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终抵一城,名曰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对上都的描述[22]。

图一 元代汉白玉雕龙角柱

2.元汉白玉雕人像(图二)。石雕人像,于1992年出土于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无头,端坐于靠背十字交叉的圈椅之上,脚蹬厚底靴,右臂挽于胸部,手握高足杯,左手自然放于圈椅扶手之上。内穿紧袖口长衫,外穿右衽半袖长袍,长袍饰有龙纹图案,腰两侧佩带鞘刀、小袋、角锥等。

图二 元汉白玉雕无头人坐像

3.元代汉白玉螭首(图三)。该文物出土于元上都遗址,通长83.4 厘米,通宽31.6 厘米,通高32.4厘米,槽深8.5 厘米,重145.4 公斤。螭首前端雕刻成微昂的螭头,后半部为长方体石条,中间有一凹槽。螭首身躯前扑,头部微昂,上唇翻卷,张口露齿,怒目圆瞪,额顶凸起,双角贴颈,两耳后抿,鼻呈如意纹造型,雕刻精湛,线条流畅柔和,造型敦实浑厚,形象神武有力。该建筑构件保存完整,为难得的元代精品,反映出元上都这座草原城市在建筑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理念和礼制观念。

图三 元代汉白玉螭首

4.元汉白玉雕花底座(图四)。该文物征集于元上都遗址周围,通长86.65 厘米,通宽54.40 厘米,通高71.20 厘米,重1.05 吨。此底座为七层,呈“工”字型,从下往上数,分别为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土衬,是整个底座最下方,表面没有装饰,起支撑作用。圭角,为莲花花瓣排列而成的莲花纹,此纹路绕圭角一圈。上枋和下枋,两者对称,在大小、造型、纹路上一致,前后两面雕刻的图案为四爪双龙纹,两侧为莲花纹。上枭与下枭,前后两面为大小花朵,成单行有规则的排列,两侧则为缠枝花卉纹。束腰,四面皆为主流造型,前后两面是在如意纹中饰有龙凤纹,两侧饰瑞兽图案。此底座图案精心搭配,结构层次感丰富,排列有序,其雕刻精美细腻,美观大气,反映出佛教文化在上都这座草原城市影响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精妙。

图四 元汉白玉雕花底座

5.元“大德十一年”童戏莲石马槽(图五)。该文物长266 厘米,宽60 厘米,高43 厘米。花岗石,马槽。整图外镶云纹图框,内雕童戏莲、牡丹花卉,有汉字“大德十一年”款。马槽窄侧面有一脐眼。

图五 元“大德十一年”童戏莲石马槽

6.元汉白玉门墩(图六)。该文物为带基座鼓形门墩1 对,长43.0 厘米,宽27.5 厘米,高69.2 厘米。汉白玉,鼓形,雕花卉纹。

图六 元汉白玉门墩

(二)一般石刻文物

据统计,元上都遗址及周边范围内出土的石刻很多,在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的一般石刻文物有42 件,其中元花纹石刻12 件,元汉白玉建筑构件3 件,元石弹9 件,石臼2 件,元墓志2件,元雕花石底座、元代汉白玉螭首、元代汉白玉兽首、元代汉白玉角石、元石范、元石磨盘、元井口石、元石刻经版、元道教印、元石雕房屋、元汉白玉“魏王”碑额、元龙纹石碑、元石供桌、元墓门等均为1 件。

四、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目前,元上都遗址出土的石刻经历了百年的历史进程,石刻文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另外展陈环境也影响石刻的保护,石刻保护现状需要改变。笔者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注意到石刻文物在保护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石刻文物保护缺乏资金支持,石刻文物保护实施困难;石刻展陈在博物馆中,缺乏必要的清洗、监测及保养措施;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石刻文物的保护及认识比较单一,缺乏深刻认识,保护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理论及实践创新。

(一)加大石刻保护的资金投入

元上都遗址及周边墓葬群出土的石刻文物保护、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离不开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保护传承是关键,资金支持是保障,建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设立元上都遗址石刻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石刻保护资金投入,从日常事务管理、石刻保护维护、文化研究宣传、石刻文物收集展示等方面加大对元上都出土石刻的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监督机构,做到专款专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世界遗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利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政策优势,争取国家加大元上都遗址石刻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撑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石刻文物陈列与保管的资金投入,为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注入充足的资金。各级政府部门要依靠自身的决策影响力,为石刻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石刻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博物馆配置现代化的石刻文物保护设备,比如恒温器械、恒湿器械、真空陈列玻璃罩等,为石刻文物陈列与保管提供健全的设备。地方政府部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鼓励当地知名企业加入石刻文物保护工作中,构建石刻文物保护的商业品牌,这样可以带动一方的经济,并为石刻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不错的效益[23]。

(二)加强石刻的清洗、监测及保养

石刻的清理方法有:表面清洗、纸浆脱盐、无水洗涤、渗透加固、疏水处理等。如石刻文物表面由于灰尘、风化、污染产生的沉积物而导致的石质文物表面污染,需定期清理,清理时可根据石刻的沉积物的成分和污染程度进行分析,按照“保持原状”或“最少干扰”的保护原则,制定清洗方法。应加强定期进行监测,对影响石刻保护温湿度、光照、微生物等因素进行监测,并建立监测日志,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同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保护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和完善保护措施。

五、结语

石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可以帮助人们去认识元代历史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所蕴含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而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对于幸存于元上都遗址历史发生现场的元代石刻文物,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建立资料库;加大经费保障,配置保护设施;成立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制定长效机制,完善保护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在加强石刻文物保护管理的同时,制订系统的保护和研究方案,加强对石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猜你喜欢
汉白玉石刻文物保护
中外石刻大不同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韩文华雕塑作品选登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