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辉
胃十二指肠出血是现今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消化内科疾病,通常是因胃酸分泌量偏多、病菌感染等原因所致;因胃十二指肠壁、胃黏膜均受到损伤,因而致使患者在出血后往往还会伴有腹部疼痛症状。诱发此病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习惯不合理、情绪剧烈波动等,致使胃肠功能发生变化,最终引发胃十二指肠出血[1]。对于此病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明确发病原因,并快速止血,且避免出血症状的再次发生。临床上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以往多采用药物止血,但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消化内镜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治疗中亦是如此。现本文将对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消化内镜治疗方法,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胃十二指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5~67 岁,平均年龄(52.9±6.0)岁;病程最长3 年,最短2 个月,平均病程(1.5±0.4)年;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疡17 例,胃溃疡13 例。参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3~69 岁,平均年龄(53.2±6.8)岁;病程最长3 年,最短3 个月,平均病程(1.6±0.5)年;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疡16 例,胃溃疡1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均满足“胃十二指肠诊疗标准”中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脑肾等脏器疾病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者;因其他疾病如胃癌等导致的出血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处理,如洗胃、输血、改善电解质紊乱等,此外,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组:患者予以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即:将消化内镜插入体内,并借此探查出血位置,随后选取适合的钛夹,经由内镜活检钳道将推送器插入其中,使钛夹由外套管内部慢慢推出。在操作杆的辅助下将钛夹臂展开,对准出血部位的两端,再轻轻按压操作杆,以便将钛夹收紧,之后再断离。
参照组:患者予以消化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以0.5%冰冻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出血面进行彻底冲洗,以明确出血位置;再对出血处注射8 ml 的肾上腺素(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817),并对其出血症状加以观察,若止血后再予以2%的乙氧硬化醇。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通过1 d 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症状已消失,且未出现再次出血的症状,未出现并发症,为显效;通过3 d 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症状已消失,且未出现再次出血的症状,未出现并发症,为有效;通过5 d 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症状并未改善,且出现并发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VAS 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取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该评分的分值为0~1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参照组的73.33%(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VAS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参照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VA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VAS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VAS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参照组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胃十二指肠出血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科危急重症,一旦发生此病,将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出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能损伤患者的消化系统,并最终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因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饮食习惯的改变,致使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胃十二指肠出血亦是如此。因此,为切实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其身体健康,强化对胃十二指肠出血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临床上针对胃十二指肠出血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胃酸的分泌,继而达到止血的目标[2]。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止血率相对较低,且极易发生再出血。所以,加强对此类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近些年,伴随着医疗水平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且在临床上得到普遍的运用。在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治疗中通过消化内镜可以迅速且精准的找出病灶(即出血点)所在位置,且予以切实有效的治疗,最后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方式也有多种,如消化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电凝治疗等。其中,消化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一般是选用肾上腺素,此药物有比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通过点状注射的方式,能够使局部动、静脉出现收缩,继而实现减少局部出血量的目的[3]。然而此药物极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心率异常、血压上升等,继而影响其疾病治疗的整体效果。诸多研究表明,采取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可获得较好的效果[4-7]。该术式是通过金属钛夹钳,对相应的血管及其附近组织予以夹紧处理,以达到止血的效果;该种术式属于机械的物理止血手段,与外科血管缝合、结扎等操作相似。钛夹止血术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快,且创伤小,是一种较好的止血方式。在消化内镜的协助下实施该种术式能防止探头和胃壁发生接触并形成粘连,从而确保出血处可得到较好的凝固治疗,并能避免穿孔的发生[8-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采取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再者,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参照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VA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傅大霖等[6]的研究结果相近,在其研究中,采取消化内镜钛夹止血术治疗的65 例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的65 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予以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方案能够快速止血,继而减少出血量与输血量,并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出院。最后,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实施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快速止血、减少输血量、缓解疼痛,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