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杨晓利 李全营
走进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东南方向的朱洼村,一条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直通村里,刚进村口,一片迷人的景色映入眼帘。村口的小游园里有奇特怪异的假山、拱桥流水、清澈见底的池水,远处一排排民房粉刷洁白,郁郁葱葱的树木排列两旁,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悠闲地拉着家常,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这些都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建的努力分不开。
今年61岁的朱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建,20世纪80年代投身国防,在第二炮兵52基地某部服役,退伍以后,凭着良好的军人素养,自谋经商发展,打过小工、跑过运输、承包工程,在外打拼多年,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攒下上百万资产。
張同建出生在农村,那时候朱洼村极度落后,是出了名的穷村,村上全部是土路,坑洼不平,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黏住鞋子,走也走不了。张同建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出家门就走上宽广的水泥路。20多年过去了,张同建已经离开家乡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全家在县城定居多年。但他对家乡有说不出的眷恋,看到家乡与当年自己离家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贫困落后,且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村里越来越冷清,大多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感到十分酸楚。于是萌生了回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想法。“张同建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一起富才能真正算作富。”于是,2008年10月,他毅然放下在县城的生意回到朱洼村。
村里基础差、底子薄,上任后,张同建就不停地往乡里县里跑,积极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朱洼村的情况,为朱洼村争取了道路建设项目,修建了村内主干道。2010年又协调多方资金,对全村的大街小巷路面进行硬化,在施工的一个多月里,张同建一直驻守工地,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督促质量和进度。这家的菜园有碍施工、那家的砖石堆需要清理,他就和其他村干部分头行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时和群众一起动手清理障碍物,常常忙到半夜还没吃上一口饭。经过不懈努力,朱洼村实现了户户通,基础设施较以前有很大改观。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改造,这也让张同建看到了希望,他带领村全体党员干部,于2016年9月27日正式启动全村的人居环境改善。改造初期,张同建背着家人把自己在外承包工程的工程款30万元垫资用于村上,并发动自己家族带头行动,整治出样子给群众看;村两委干部也自觉带头发动自家亲属做表率,出钱出力,自觉配合村内环境治理。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大部分农户都开始配合工作,其他村民看到整治效果明显,便也开始主动配合。
张同建是干工程出身,为了省钱,有空就扎根一线工地,根据村上的实际情况进行景观设计,争取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他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冒雨冒雪带病坚持工作已成常态,跑项目、筹资金,早迎朝霞、晚伴星辰,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信心从没动摇,干劲始终如一。
三年时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新建设标准化党群综合服务站,硬化道路9500多米,新开道路5580多米,修筑桥梁5座,修建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添置健身器材20多套,路灯300盏,新打深水井17眼,应急深水井13眼,美化坑塘3个,修建公厕2座,开挖排污排水工程4000米,道路两侧栽植风景树30000余棵。村上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群众用水、用电、出行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大街小巷都配备了垃圾桶,有环保员每天打扫,村里还建起了4个游园,让村民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吹响,为抓住朱洼村快速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张同建要让朱洼村走上经济腾飞的快车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翻篇清零从头干、二次创业再出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上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推进集体产业建设,同时利用朱洼村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定位发展方向,在朱洼村打造一个退役军人创业园,发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自主经济体。目前,退役军人创业园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已入驻商户,一年时间,朱洼村的集体产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退役军人创业园于2020年8月1日开园运营,老茶馆于2021年6月25日建成运营,2021年引进农家院一座并投入运营,战友服务社开始运营,宝丰县退役军人创业协会在朱洼村落地办公,引进的村公共浴池即将运营……朱洼村的集体经济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张同建连续两年被评选为河南省平顶山市优秀退役军人,并被推选为宝丰县退役军人创业协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全县的退役军人拧成一股绳,不断探索自主创业途径和新方法,为全县的退役军人提供创业平台,让全县的优秀退役军人来朱洼村创业发展,使宝丰县的退役军人事业同朱洼村的集体经济协同发展。放眼未来,张同建同志带领勤劳智慧的朱洼村人民,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按照“文旅+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魅力朱洼新农村!73DE3AA1-EFCA-42F8-833B-0CA4474C5E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