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向大家提出了五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为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历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的一种文化名片,也是我们祖国和海外侨胞沟通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上届文代、作代会上提到“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因此,文化自信,诗词更应自信!中华诗词优秀传统,无论是从诗词理论建树上、还是创作成就上,都是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一棵仍在焕发勃勃生机的参天大树。世上“四大文明古国”,而今唯独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完好传承下来。“对于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中华传统优秀诗词在“言志”“缘情”说的先导下,致力于“立象”(意象)、“创境”(意境)、“入神”(神韵),重在意象、意境的表现。攀登诗词艺术的历史高峰,闪耀在文艺历史的星河中。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声张民族大义,畅抒家国情怀,关注民生疾苦,赞美山川之美,彰显天人合一。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身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代出自蓟北行》),直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从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气壮山河的自信力。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词之境界与当今我们领袖提出的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不是异曲同工么!凡此等等,皆举不胜举,读之,诚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这与西方古典诗学理论迥然异趣。西方古典诗学理论,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这又是从盲诗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总结出来的关于史诗和悲剧的理论,即对现实世界重“模仿”和“再现”。直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崛起,才开始动摇了它的地位。就在我们新诗百年向西方学习之时,西方的“意象派”,也在通过日本的俳句向我国古典诗词学习意象表现手法的,并在西方盛极一时。不仅如此,中华诗词优秀传统,更以其独一无二而又丰富多彩,臻于完美的诗、词、曲表现形式和诗家语,以其独具音乐美的声韵调格律规格范式,和绘画美的“诗中有画”之美妙意境,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与时俱进,以新时代的新“四维”(即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来取代旧时代的旧“四维”(即:“礼义廉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诗词自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不忘本來”的同时,还要虚心“吸收外来”(包括向新诗和民歌学习、向其他文艺学习、向外国优秀诗歌学习,等等),时刻不忘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当代中华诗词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更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那就“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诗词亦然——引者注)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要在诗词改革中加大“求正容变”的力度,尽可能多采纳人民群众中鲜活灵动的口语(涵括网络新词汇)入诗,尽量舍去陈词滥调。新田园诗的兴起,大大有力地促进了诗风的改进,值得提倡。还可以借鉴词曲适当添加衬字的手法,让语言鲜活起来。鉴于现代汉语发展趋势:新语汇中多音词、外来语不断涌现,诗词用韵宜乎相应地放宽,要适应它,才更能接地气。就得依照鲁迅所说的:押大致相近的韵(看来前后鼻韵也可属其中了;还有“下三连”中的三仄声,也可以放宽,不必苛求了),还有大量多音词,也根据汉民族表达习惯、约定俗成、简化浓缩为双音节词亦便于诗词采用。当今诗词界务须自觉提升诗词创新创造能力。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争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注]文中引语皆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次和此次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其俊:教授、诗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著有《诗词创作与品赏百法》《诗艺纵横》《诗趣百味》《诗艺管锥》《张其俊文选〈一〉·诗文创作选》《张其俊文选〈二〉·微观诗艺学》《张其俊文选〈三〉·宏观诗艺学》《张其俊文选〈四〉·诗美趣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