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煜 王丁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势必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进行数据分析,强调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要关注翻转课堂的设计实施,选择适应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确保持续改进;文章结合安徽大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申报提供参考策略。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地方高校;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8-0026-04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变革,扩大推广面及受益面。何克抗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見》中明确指出:“课程这一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认为,随着新媒介和工具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线上线下的界线,能够统筹线上、线下学习优势的混合式学习受到高校师生越来越多的关注。“线下”也可以线上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尝试让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以更为紧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课堂教学,是新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融汇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兼具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和线下课堂的现实性,能够检验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督促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双一流”建设及一流课程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学校不断发展推进的课程类型之一。
一、第一轮国家级一流课程数据分析
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的一流课程,是当前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自教育部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各地高校的一流课程建设不断统筹推进。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涉及5种课程类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认定的课程同时包含了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59门。这些课程经过数个教学周期的课堂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的关键阶段,为教师和学生搭建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树立了方向。
据“双万计划”要求,本轮认定的5118门课程约占计划的31%。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计划建设约6000门,为五类课程总数最多的一类。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本轮通过认定的为868门,占该类型计划完成量不足20%,这为学校进一步加快一流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发展目标和成长空间。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应是各地方高校紧跟教育发展、制定发展规划、提升培养质量、健全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其建设成效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1]。
经初步统计,首批认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涉及394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获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门数比例约为1∶2.2。800余门课程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课程共计404门,涉及37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7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难看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仍然以其优渥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汇集先进和前沿技术手段,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引领国内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育部计划要求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还处在新兴和发展阶段,作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将持续成为各高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现状
从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清单来看,各省市高等院校均有分布,五大金课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在2019年认定的3559门课程中,超过一半课程的主要承建单位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纵观安徽省院校,此次新认定的课程仅80余门,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批15门,分别来自11所院校,获批比例约为1∶1.4,相较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高校仍有不少差距,发展仍存不足。
一流课程类型单一或缺失、总体课程数量和规模较小等问题,是部分地方高校不得不面对的发展现状,这与建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相适配,尤其是混合式、实践类课程有待进一步弥补短板。究其原因,一是省内高校数量上仍有不足,办学规模仍有差距;二是地域经济水平、尖端技术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未能及时跟进和适应新时代前沿性行业及社会的发展;三是课程类型与教学方式发展不平衡,创新性有待提高。省内高校通过认定的课程以线下一流课程居多。如安徽大学作为综合性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共13门线下一流课程通过认定,但其余几类课程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与该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线上教学资源的课程数量偏少、开放共享力度不够、示范引领效果不足等问题也在此凸显。混合式课程更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和课堂实践,因而,现阶段学校大力支持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应引导广大教师从更深程度上谋划,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习惯。
三、建设思路
课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还时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课程的内容则关注将课程的创新性与学科前沿性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为目标,突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关注“翻转课堂”的设计实施
通常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可以建立在“慕课”即大规模开放课程等优质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并结合校内已有课程的教学情况改进创新,以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随着“翻转课堂”在教育行业实施范围日益扩大,将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渐渐为师生接受。安徽大学在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中优先试行,即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致力于课程建设、资源积累,使师生与混合式教学和学习习惯相适应,初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在近年毕业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在现阶段该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学校自2019年起逐步扩大改革范围,在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中推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至今已持续若干学期[2]。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包括通过视频自主学习课程内容、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作业、讨论等。课堂成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互动、答疑、分享学习心得的场所。从相关数据和实施形势来看,教师的混合教学投入程度与学生的混合课程学习活跃度逐年上升。
(二)選择适应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优建强,是建立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的。除了运用各大成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应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考虑是否建立自主网络教学平台。自建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与校内教学活动需求相适配,并不断建设完善。
网络教学平台是最好的线上教学工具,任课教师根据开课情况和教学内容制作丰富多元的网络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图文课件等,旨在深度解析教学知识点,并贯彻于课堂内外。上述几门课程分别在安徽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和智慧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上具体实施。在教学准备时的资源发布、教学过程中的督促学习,得益于自建平台灵活多变的使用便利。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互动,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发布讨论主题、习题问答等,促使学生保持探究式、启发式的学习热情,打破“沉默课堂”。课程组、教师、学生、助教等共同打通多元化的教学通道,由师生共建教学资源,使一门课从单方面知识灌输讲授,向集体互动探索的开放共融形态下转变,是建设优良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随着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越来越丰富,一流课程的教学方式也积极适应了教育新发展趋势,将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混合式教学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因材施教、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现课程目标、传授课程内容,这也同时也对教师掌握并及时更新教学方式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校在校内选聘符合任课条件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助教,具体构成不仅包括专业课程教师,还选拔了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培育和完善优良协作的课程团队,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课程组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发布教学方案、教学资源,共享给辅导教师(助教),并在开课之初组织全体教学团队成员集体备课活动,对课程所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做详细培训,提前进行教学演练,引导教师把握课程核心内涵。课程助教负责协助开课单位课程组落实课程实施,其具体职责为:组织线上网络学习以及线下讨论、实践和答疑,检查和了解学生视频学习情况,评阅课程作业,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等。课程组、教务管理部门课程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助教进行教学考核,从而把好质量关口[3]。
(四)持续改进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态势下,地方高校更应充分把握线上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任务契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累教学经验,不仅要巩固线下“金课”,也要努力筹划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弥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发展缓慢的短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初衷是力求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此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发展,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高校面临的多校区办学、学生基数庞大、专任教师比例不足等现实问题。
四、为混合式一流课程申报带来的启示
提升课程质量。在课程目标上,高校应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在课程内容上突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要求。当前,高校课程建设须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重视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提高学业难度,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文化[4]。
丰富课程类型。学校建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目前,混合式课程主要应用于公共课中,尤其在大批地方高校线上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应积极扩大混合式课程的实施范围。学校应支持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深度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转变评价机制。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基于线上慕课资源等开展教学活动,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高校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分类的评价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作业抄袭等现象。混合式课程如“翻转课堂”的实施,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网络或课堂中交流的活跃度相关联,建立过程评价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入严格过程考核、优化多元考核方式,学生在经过刻苦学习后,能得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获得感、成就感,学校得以转变教学评价体系,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思想。
积极组织培育。首批一流课程来自639所本科院校,既有“双一流”高校课程,也有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有本科专业类全覆盖。对于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广泛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地方高水平大学更应积极组织优秀和资深教师参与一流课程建设,重视一流课程在校内、校际的交流运用和示范引领,向一流大学迈进。第二轮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已经启动,安徽大学在组织开展校级一流课程培育建设的基础上,遴选、推荐出一批新课程参与省级、国家级课程认定。校级培育可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对标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打造一批优良教学团队;以教学改革项目推动课程建设,优化和构建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持续改进不足之处,实现课堂活跃、学生进步的目标,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为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5]。
发挥示范效应。在高质量课程中,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应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共享。地方本科院校应汲取申报经验,注重课程跨学科、多领域发展,营造文理互通、寓教于研的大学教学氛围,助推一流混合式课程建设,引领一流本科课程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蒋明霞,兰利琼. 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2):36-41.
[2]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 田富鹏,焦道利.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 电化教育研究,2005(04):63-65.
[4]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0-15.
[5] 何克抗. 从“翻轉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7):5-16.
(荐稿人:苏媛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