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君
摘要:初战指挥是整场灭火救援行动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对于灭火效果和控制灾情、有效抢救生命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鄞州区灭火作战对象特点、灭火作战能力分析,提出了当前灭火作战面临的形势,并有针对性地利用最小作战单元提升消防救援队伍高层火灾初战控火效能,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提高灭火救援行动的成效。
关键词:初战控火;最小作战单元;效能处置;高层建筑火灾
中图分类号:TU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2)02-0024-03
随着宁波等沿海城市的建设步伐加速,高楼大厦、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业园区、大型工厂大量建设,衍生的新生产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也大量出现,经济发展迅速,人口集中,加之鄞州区集城市与农村于一体这一特殊现状,灭火作战对象更加复杂。改制后消防救援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问题客观存在,基层救援站消防员灭火作战能力偏弱问题凸显。因此,立足辖区实际,强化对灭火作战能力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1 当前灭火作战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灭火作战对象日趋复杂
鄞州是历史名城、鱼米之乡,总面积约11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区、15个街区办公室,常住人口约161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266.1亿元,财政收入456亿元,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10位。分析近十年来鄞州区发生的有代表性的火灾事故案例,主要以住宅火灾为主、厂库房火灾次之、其他火灾时有发生,火灾扑救难点主要集中在辖区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辖区共有重点单位553家,其中公众聚集场所308家,火灾高危单位22家,人员密集场所500余家。
1.2 辖区救援站消防员灭火作战能力参差不齐
鄞州消防救援大队下辖5个站,代管乡镇专职队1个,大队共有执勤车34辆,中心站(首南站)执勤车辆10辆。现有救援人员215人。在编制内30名基层消防员中,按干部构成分为:原部队生长12人,从地方高校和部队院校入队的12人,政府专职队消防员6人。按基层工作年限划分:1~3年基层工作任职经历9人,占30%;3~5年基层工作经历9人,占30%;5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12人,占40%。总体上看,基层救援站消防员能力虽可应对市辖区的各种灾情处理需要,但由于实战经验不足、特殊灾害事件的应对能力偏弱较为突出,在处理重特大火灾和特别自然灾害事件时,往往完全依靠“想当然,所以然”进行指挥,这样的指导结果往往造成了应对效率不佳、攻坚指向不明确,贻误了战机,从而出现大量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1]。
鄞州大队2021年1月1日至今,全区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处警2539起(同比上升29.6%),全区共发生火灾(警)550起(占比21.7%),同比下降16.4%。统计数据表明,85%左右的火灾均是由1个消防站独立作战处置。几乎每个地区火灾扑救的结果和辖区内队站初战应对能力有关。当前的基层消防指挥员一般工作时间较短,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指挥能力薄弱,灭火救援过程中事故多发。在向全国通报的重大消防安全事件中,主要与初战指挥失当相关,初战指挥不力而引发的小火成灾现象也时有发生[2]。
1.3 最小作战单元设置的必要性
火灾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初战时间界定不应该大于30min,有些火灾甚至不应超过10min。从火灾理论分析,特别是建筑火灾在前十几分钟形成的浓烟已填充到了建筑物内大部分空气中,其浓度、气温、毒害危险度都已足致多人伤亡,几何级数的火势发展蔓延速度在消防站进场后较短时间内,即可使火灾发展到建筑全部。初战处置中,战斗时间较短、任务多、压力大、难度较高,战机稍纵即逝,对指挥内容、指挥手段、指挥速度、指挥的精准度等提出极高要求。
在火灾现场,要求消防员具备高效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一系列的灭火救援战斗处理流程,并且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判断,确保分工明确,有效控火。因此最小作战单元的概念提出是形势所趋,已经形成了一个常用的技战术模板,对组织指挥、任务分配、作战展开、内攻搜救等流程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消防救灾效能,也降低了救援人员的损失;同时对于规模较小、扑救简易的火灾事故,可以发挥决定性制胜作用,对于规模巨大、扑救困难的火灾事故,可以发挥基本保障功能。
2 最小作战单元的概念
2.1 最小作战单元的定义
最小作战单元是指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特点或不同灾情,能独立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基本力量,通常由2~3辆消防车组成,特殊情况下也可由1辆消防单独出动,能够形成战斗体系,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一般说来,基层消防救援站要针对本辖区灾害事故的发生特征,按照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地下建筑火灾事故、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物火灾事故、石油化工类建筑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建筑坍塌事故、交通事故、水域救援事故等类型,科学制定不同灾害事故最小作战单元编成[3]。
2.2 最小作战单元在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作战模式
处置在建高层建筑火灾过程中,一号作战单元为首车(压缩空气泡沫车)和二车(大功率水罐/泡沫车),首车直接停靠在着火建筑附近,快速评估火灾风险,确定作战行动方案,快速展开控火,二车停靠在首车后方适当位置,为首车供水,并及时寻找附近水源,做好供水保障,随时准备轮换;二号作战单元为三车(高喷车)和四车(大功率水罐车),三车停靠在便于展开且距离火点较近的着火建筑上风方向,快速展开,在外部打击火势,四车停靠在一号作战单元后方适当位置,为一号作战单元做好供水保障,并协同其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在处置商业或民用高层建筑时,一号作战单元为首车(压缩空气泡沫车)、二车(大功率水罐/泡沫车)和三车(抢险救援车),首车直接停靠在着火建筑附近,快速评估火灾风险,确定作战行动方案,快速展开控制火势蔓延,开辟救生通道,二车停靠在首车后方适当位置,为首车供水,并及时寻找附近水源,做好供水保障,随时准备轮换,三车停靠在二车后方适当位置,快速了解火场态势,制定搜救方案,迅速展开人员搜救;二号作战单元為四车(高喷车)、五车(登高平台车)和六车(排烟车或者大功率水罐车),四车、五车停靠在着火建筑旁上风方向合适的消防登高面上,三车负责控制火势蔓延,四车负责营救被困人员,六车做好排烟或者供水保障,协同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最小作战单元是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特点,在严格遵循处置程序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基础上,建立快速、科学、安稳的作战模式。在这个基础上,重点讨论基层消防救援站在处置高层建筑火灾过程中,如何利用最小作战单元,发挥初战控火的最大作战效能。
3 最小作战单元在高层建筑火灾中的应用
3.1 高层建筑火灾中最小作战单元的应用
因为缺少可使用的固定消防设施,在建高层建筑火势的蔓延速度往往很快,这就需要首站力量必须做到“反应及时,准确迅速”,第一时间派遣合理的救援力量迅速赶赴火灾现场,第一时间开辟救生通道,疏散救人,第一时间将水或者泡沫供高至着火楼层,第一时间将火势堵截到有限范围。首先,在力量调动方面应当迅速,并贯彻“就近调集、强化首战出动”的基本原则,即优先考虑选取离现场环境最近、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员综合素养较高、器材装备较为精良的消防站为首站力量,将首战力量分为一号作战单元和二号作战单元,并依据现场环境状况,适时就近调动增援力量;第二,为最快速度遏制火势进一步扩大,应选用压缩空气泡沫车为主战线供高用车,并择优使用A型压缩空气泡沫为灭火药,最大限度地减小火场的燃烧强度,为打开救生通道和堵截火势争取时机;第三,内攻小组在第一次进入着火建筑高层时,尽量带足器材装备,特别是个人防护装备和供高水带,以防止上下来回搬运武器而错失初战控火的好时机;第四,处置高层建筑的火灾,及时救人是关键,一号战斗单位在进场后的所有行动都需要紧紧围绕疏散救助者来进行,现场人员被大火和浓烟封锁时,二号战斗单位就需要及时铺设垂直干线进行给高,第一时间打开救生通路,从而救出被困人员[4]。
3.2 商业或民用高层建筑中最小作战单元的应用
为了实现迅速扑救高层建筑火灾事故,要坚决贯彻“先掌握、后消除,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斗原则,针对火灾中火情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各阶段,灵活多样地使用“堵截、突围、夹攻、合击、切割、围歼、排烟、破拆、封堵”等技术手段和策略办法。按照高层建筑的着火灾害发生特征,主要分为火情侦查、疏散救人、灭火战斗、火场供水、火场排烟五个基本环节。
3.2.1 火情侦察
(1)一号作战单元首车指挥员、安全员和班长迅速对着火建筑外部进行火情侦察和安全评估。
(2)安排第一战斗单元的二车指挥员到消控室值守,主要使用“两屏”系统,预判火灾的主要部位,并观测烟气流向、人员的撤离状况,以确定火势扩大趋势。
(3)在观察“两屏”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三器”,核实着火部位和火势的扩散状况,并监视灭火装置动态,可视情况自动开启灭火装置。
(4)协同消控室值班人员操作好“两柜”,观察消防联动设备动作情况,掌握火灾现场的火势变化和蔓延方向,以及现场固定消防设施的运行状态,值守人员及时向首车指挥员汇报值守情况,辅助现场人员进行现场决策与指挥。
3.2.2 疏散救人
(1)二车指挥员利用广播系统,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引导在场工作人员有序地实施撤离,以减少了在场工作人员由于惊慌和拥堵而造成工作人员踩踏受伤的时间,并且运用广播电台安慰被困者的心情,引导被困者选择最合理的自保救援方式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前去救援。
(2)实时统计核实现场被困者的数量和有关信息,并充分运用了灭火紧急播出系统、灭火扶梯、避难楼、防烟楼梯间、密闭、户外安全梯、专用的救援窗口等途径和技术手段,加强了对火灾层和狭小的隐藏空隙(电梯车厢、卫生间等)内的人员撤离和搜索,搜救工作要求全涵蓋、无遗漏。
(3)三车组成内攻小队,并设置了救生通道,利用电梯进行救援对缺乏行动力量的伤者,通常使用“分段接力救助法”;对于来不及移动的病人,则可以使用“缓冲救人法”,先将移动至上风窗口、避难层(间)、外部平台、突出部位、相邻阳台等相对安全区域,利用二号作战单元登高平台车进行营救。
(4)在疏散救人过程中,应安排人员逐层检查关闭防火门,确保防火门处于常闭状态,防止有毒烟气充满疏散通道,为人员疏转创造条件。
3.2.3 灭火战斗
高层住宅火灾的灭火战斗,要采取“内攻近战、上下左右合击、内外部紧密结合、逐层击破”的战术战法,以积极遏制大火、消除火灾事故。首车与二车组成的内攻小队先进至着火层,并进行近战,采取内攻外堵、上截下防、阻断蔓延、分层击破的战术方法,快速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鉴于现场火势情况的千变万化,现场指挥员要灵活多样使用正确合理的战术战法,在实现救人第一指导思想的时候,还要坚持以内攻为主和发挥固定消防设施功能的原则[5]。
3.2.4 火场供水
一号作战单元二车驾驶员使用水泵结合器或首层消火栓直接给水,但使用时要分清用途与供给范围,当使用水泵结合器给室内管网加压供水时,开启一个水泵接合器一般可增加使用二个室内消防栓;当水泵接合器无法进行工作时,也可向室内消防栓管网补水。
3.2.5 火场排烟
二车指挥员在消控室使用固定的排烟设施排烟,六车使用车辆或者使用排烟机实施排烟,首车的内攻小组则使用开窗自然通风排烟或者喷雾水流排烟。受到客观环境限制,当排烟与内攻矛盾时,内攻人员应当依靠防火门或使用喷雾水掩护,做好紧急撤离工作。当内攻区域正处在燃烧区域的下风方向时,内攻人员要破拆燃烧房间上下风窗户,进行贯通型排烟,然后再开门继续推进;当无法破拆门窗进行排烟时,可将前室窗口、防火门等提前开启,并将疏散楼梯当作水枪阵地。
3.3 要点提示
(1)高层建筑内攻的灭火途径,主要有消防电梯、封闭或防烟的楼梯间。对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物,应当选择消防电梯登高扑救,但不得直接使用电梯至着火楼层或者穿越着火楼层;在消防电梯无法使用,或建筑物内无消防电梯的情形下,应当选择直接沿疏散楼梯进行内攻扑救。
(2)在火災的初期阶段和发展阶段,应该按室外楼梯、防烟楼梯间、密闭楼梯间、敞开的楼梯间、敞开楼梯的顺序采用楼梯登楼内攻。登楼时应遵守“右上右下”的原则,避免与上下疏散逃生的人流进行对冲。
(3)疏散楼梯有较好的防火特性,既是楼内人员安全撤离的主通道,又是消防力量向燃烧区推进的主路线,而着火楼下1~2层的楼梯间也可用作消防进攻的前沿阵地,当起火楼层较高时,楼梯间还可以作为灭火器材的集结点和前沿战勤保障点。
(4)内攻消防中携带水带、水枪和转换接头等器具,应尽可能利用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此外,还应结合现场的供水压力情况及现场所需的流量,合理计算水枪数量,保证射水持续不间断。
(5)水枪阵地要依靠防火、防烟分区设置。对着火楼层火势,要采取破拆房门、向相邻的上下楼门窗口射水等方法控火扑救,对着火层之上的楼层要视情设置水枪,防止火势继续向前扩散。
4 结语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问题一直是国际性的消防难题,初战控火作为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或者各类灭火救援行动的必要技术手段,笔者想借最小作战单元之力,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初战控火的效率。各基层救灾工作站若要形成应用最小的作战单元,应在平时的工作训练学习中,以“六熟悉”为基础,以操法训练为抓手,抓好实用性训练和作战编成训练,拉近训练与实战的距离,确保在今后处理各类火灾事故时,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参考文献:
[1]张光俊.立足辖区实际提升灭火作战能力的几点思考[J].今日消防,2020,5(12):58-59.
[2]王士军.优化消防指挥中心模式 提升部队初战控火效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06):98-100.
[3]通过卫星或4G通信系统传输灭火救援实时情况[N].辽宁日报,2017-11-15.
[4]周雪昂,杨朝波.浅谈在建高层建筑火灾的致灾因素和初战控火[C]//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1:362-365.
[5]白玉山.浅谈如何预防和扑救高层建筑火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High-rise building fire application minimum combat uni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itial battle fire control
Jiang Qingjun
(Ningbo Fire and Rescue Brigade,Zhejiang Ningbo 315000)
Abstract:The initial battle command is a very critical link in the whole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for the firefighting effect and control of the disaster, effective rescue lives are playing a key role.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Yinzhou District firefighting combat object characteristics, firefighting combat capability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situation facing firefighting operations, and the targeted use of minimum combat unit to enhance the fire rescue team high-rise fire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the initial battle to help rescuers quick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Keywords:initial fire control; minimum combat unit; effectiveness of disposal; high-rise building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