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澎湃的“白金海”

2022-04-15 16:07吾买尔江斯地克
回族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棉田戈壁棉花

吾买尔江?斯地克

最美的幸福花——棉花

棉花是我孩童时心中最美丽的图景之一,只因我的童年经历与棉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年,棉花在我们家乡种植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经常与大人们一道参加采摘棉花劳动。每天做的事情基本上都与棉花相关。平田、整地、播种、间苗、锄地、除草、打药、掐尖、采棉等工序,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现在回想起来,眼前立即会闪现出一幅如画的美景。秋天棉花采摘时节,雪白的棉花塞满粗大的白布袋子,当载着如山的棉花袋的大车向棉花收购站缓缓驶去时,一种说不出的甜蜜感油然而生,辛苦一年收获的棉花,出售后即可换回现钱,随之就能买到盼望已久的许多好东西了。这时,棉花收购站便成了最火热、最迷人、最具吸引力和最充满希望的地方。场地上一排排耸入云天的雪白棉花垛,在阳光下闪烁着白金似的光泽。冬天的晚上,全家人盘腿围坐在暖烘烘的炕上,一边讲故事,一边从棉桃中抠棉花。这些全都是没有采摘干净或者天气变冷前来不及开放的残留棉桃,我们从地里采摘回家。虽说每个棉桃上的棉花只有星星点点,但却凝聚着我们许多期许。我们用惊羡的目光望着母亲,只见她一只手灵巧自如地收放着捻子,一只手摇着绳轮,棉花在纺车的转动中变成了棉线。棉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所用的每块布,每根线绳,都由棉花制作而成。每天食用的棉籽油、让牲畜长膘的油渣,以及适宜馕坑、炉灶和土炕烧用的棉根和棉秆皆来源于棉花。这些年来,虽然葡萄作为吐鲁番市最具特色的农作物,取代了棉花的基础地位,但在我心灵深处,棉花依然如白金一般闪闪发光。

最近,我们在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库米什镇英博斯坦村采访时,看到了宛如棋盘般平整的一望无际的棉田和洁白如雪盛开的棉花,我不禁心潮澎湃,埋藏在心灵深处儿时的记忆,忽然被翻腾开来,再次激起了我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这天天朗气清,太阳将灿烂的光芒慷慨地洒向雪白棉花。极目远望,防风林带像守望着自己的娇儿似的护着白云般的棉田,阿尔布拉克山像被怀抱里的白金海陶醉似的安睡在那里。微波荡漾的棉田让人不禁联想起那缓缓流动的白金海洋。棉花生长得如此茁壮、绚烂和匀整,蒙蒙白雾中隐约可见初开的紫红色花朵和粉红色的心形叶片。从裂成四瓣的棉壳里绽放出的洁白花朵,宛如少女的容颜般白皙清纯,不计其数的棉花以自己冰清玉洁的姿容含情脉脉地笑望着我们,用灿烂的笑容感恩阳光、大自然和为培育自己付出心血的这片土地的主人。棉田在笑,天地在笑,从棉花高价格中获得高收益的棉农们也在笑……看到眼前丰收在望的棉花,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案板上发酵膨胀的白色面团,从茶碗往外溢的白色汁液。无数的茶碗正俯下身子,像可爱的少女般羞怯地弯下婀娜的身姿,盼望着白色汁液的降临。是的,田地流着白色汁液,这是在向忠厚勤劳的农民心中注入生命之水。如此大面积的棉花盛开的景象,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好久没有见到过规模这么庞大的棉田和茂盛的棉花了,我如痴如醉地走进棉田,伸手抚摸一朵朵可爱的棉花,并将它们拍摄下来……

站在田间举目四望,这片平原上称得上庄严的建筑物,要算英博斯坦村那栋独立、明显、巍然屹立的红楼了。村委會院子里的五棵胡杨树也随秋景呈现出浅黄、粉红的色泽,闪闪发光的红楼与红楼前招展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充分显示着一种红色精神,它启迪新一代英博斯坦人,将上一辈拓荒者顽强不屈的红色精神世世代代传承。

英博斯坦有一行行防护林带,棋盘般整齐排列的条田,脉络般四通八达的平直道路。置身在此,很难想象这里四十年前还是人类无法生存的野灌木丛和戈壁滩。

从黑戈壁到英博斯坦

库米什是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的一个镇,处于乌鲁木齐往返南疆旅途的歇脚地。库米什维吾尔语意为金银的“银”,这里有包括银在内的矿产资源。据传库米什有被称为“银泉”的泉水,以用此泉水洗浴对各种眼病、炎症等有益处而闻名。

库米什原属于托克逊县夏乡的一个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设置为镇,下辖库米什社区和柯尔克孜铁米、英博斯坦两个行政村。黑戈壁位于库米什社区南七点五公里,因古老的河流曾流经此地,后河水断流形成冲积地,野灌木丛生,红柳、树木、牧草遍布,僻静异常,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除猎人之外无人敢涉足这片神秘天地,被人们称为“黑戈壁”……

1983年10月,一辆破旧的嘎斯车像大海中摇晃的帆船在黑戈壁颠簸而行,并在预定的一片平坦地停了下来。突如其来的汽车马达声唤醒了黑戈壁千百年的沉睡。从车上跳下来的依拉音·艾山,带领家人搬下预先准备好的食物、工具、器具、毡子、毛毯等,在黑戈壁抡起了开天辟地的第一镐。

依拉音·艾山一家人开始在一块直径十二米左右的圆圈内挖坑打井。他们将挖出来的土,由坑内到地面做成斜坡,以便土方外运和倾倒。然后在正中央放上一个直径两米、高半米的预制水泥管,接着继续不断往下挖土,当水泥管下沉到低于地平面时,再按上述步骤放上一根水泥管。如此循环往复,挥汗挖土不停。当挖至十二米深的时候,终于达到了期望的出水量要求。有了这口井后,便不断开荒拓土……他首战告捷,全家人眼里无不闪现喜悦的泪花。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克服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住的是地窝子,饮用的水需要从七公里远的地方拉来,吃的馕等食物则要去托克逊买。依拉音·艾山为乡亲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作为英博斯坦村的开拓者,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敬。

依拉音·艾山祖籍托克逊县博斯坦乡。他爱好打猎,心灵手巧,凡事一不做二不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因打猎曾来到库米什黑戈壁的他,留意到这些参差不齐的灌木丛中,有一片片无盐碱的肥沃土地,从库米什方向流经这里的溪水旁边生长着丰美的草木。当时他就想,只要有水,这里就可以开垦成耕地。

时光转眼进入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拉音·艾山所在的村子耕地少,每人平均只能分到一亩多地,依拉音·艾山有七个孩子,这么少的耕地要维持生活相当困难。为此,他马上产生了要去库米什黑戈壁开垦荒地的念头,并在对自己家人反复做说服工作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递交了申请,介绍黑戈壁的基本情况、开发计划,提出如能动员博斯坦乡农民到这里开荒种地,可以有效解决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批准了他的申请,并动员农民去黑戈壁开荒种地。但是博斯坦乡距县城二十多公里,县城离库米什还有九十公里,总路程达一百一十公里,况且期间还要翻越阿尔布拉克山,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许多农民顾虑重重,承受不起失败。意志坚定的依拉音·艾山意识到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经过充分周密准备,他带着家人义无反顾奔向黑戈壁。

依拉音·艾山试种的小麦、高粱和甜瓜等作物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在事实面前,有几户信服了的乡亲也来到黑戈壁,加入到开荒种地的行列。水是开荒种地最重要的因素,依拉音·艾山请来专业人员,打了一口八十米深的机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他在黑戈壁上所创造的奇迹,乡亲们信服了。依拉音·艾山如同射向遥远天际的一道晨曦。在他的身后,迎来了开荒潮一浪接一浪蔚为壮观的景象。到1996年,博斯坦乡先后有五批人家搬迁到这里,开始一寸一寸开荒种地。

当然,开垦荒地过程充满着不可言状的艰难和困苦。最主要的是博斯坦乡距黑戈壁路途较远,而且交通不便。从博斯坦乡去黑戈壁开荒的农民,想方设法到县城后,还得整天待在客店等候去南疆的客车或货车。上车后连续坐四五个小时才能抵达库米什,然后在国道边下车,再提上包裹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黑戈壁。没有电和房舍,他们就挖地窝子住,点燃煤油马灯来照明。许多同乡因为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环境,往往没过多久就撤退了,只有少数人留下来并坚持到最后。最初他们只试着播种小麦、高粱、西瓜,植防风林,后来才渐渐开始种植棉花。随着一口口水井相继打出,荒地被源源不断地开垦成耕地……

1985年,托克逊县测绘队来到黑戈壁,测量土地,绘制地图,确定开发边界。范围由东到西七公里,从北到南五公里,规划开垦荒地面积为五点二万多亩,将黑戈壁命名为“英博斯坦”(维吾尔语意为“新的绿洲”)。自此,英博斯坦村正式设立。如今,开垦荒地面积已达五点一三万亩。荒无人烟的黑戈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绿洲。

英博斯坦新面貌

目前,英博斯坦村常住人口十六户三十四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十五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五点一三万亩,有机井一百二十眼,早已成为全吐鲁番市唯一的规模化棉花产区。

在英博斯坦村居住的外来承租耕地的人家有上百户。全村土地承包权最多的杜海天,拥有耕地五千多亩,年收入达三百多万元。最少的也有八十亩,年收入十二万元左右。英博斯坦村人少地多,耕地按照当初开垦荒地的先后,依次称为一戈壁、二戈壁和三戈壁,居民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七八公里,每户人家的房屋就建在自家的地头上,住宅占地面积五六亩,宅院里同时停放着各种农业机具。村民们还利用田多地广、牧草丰富的优势,从事牛、羊、鸡、鸽子等养殖业。

10月末,我们来到英博斯坦村采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的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和丰收带给村民们的幸福笑脸。英博斯坦村宛如铺在荒漠中一块无边无际的绿地毯。这个空气清新、天空湛蓝、大地披绿、树木环绕的村庄,完全可以称为荒漠中创造的奇迹。

在库米什镇到英博斯坦村十五公里的路途中,一辆接一辆装着巨大棉花包的重型载货汽车络绎不绝。这些压缩成圆形的白色棉花包被村民们称为“金蛋蛋”。在五万多亩高标准棉田里,一台台大型采棉机正呼啸着采收棉花。另一块采收过的棉田里,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在缓缓移动中回收滴灌带,以方便后期对棉田翻耕。处处都是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的繁忙景象。一旁的地头上,数百只托克逊优良品种黑羊,像一片黑色的云彩般悠闲地吃着散落的棉花叶片。时而可以看到笑容灿烂的驾驶摩托车或汽车的土地承包权人、土地经营者。因为今年不仅又是个棉花丰收年,更重要的是棉花价格高,每公斤价格最高达十一点五元,比去年的价格高出近一倍,这预示着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马上就要变成一沓沓崭新的钞票,腰包会被塞得鼓鼓的。

这里的土地承包权人中的大部分农民把土地发包给别人承租,他们正享受着以前千辛万苦开垦荒地带来的红利,坐在家里每年就有几十万元的进账。他们大都在托克逊县城或乌鲁木齐市有楼房和汽车,寒冷的冬天也基本上在那里的楼房中度过,享受安宁富足的生活。冬天住在英博斯坦村的人不多,村子格外安静,间或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和放牧的牧民。

每年10月底棉花采收后,在山上放牧的托克逊牧民,便把牲畜赶到英博斯坦村过冬,直到次年3月,绵羊安全产了羔,再把畜群趕到山里的牧场放养。英博斯坦村的牧草资源丰富,而且因为棉花中有棉籽,棉田里有散落的棉花和棉桃,绵羊容易上膘,羊肉也格外鲜嫩。所以每年冬天有二十多群羊来这里,总数在两万多只。牧羊人的住宿和吃饭就安排在土地承包权人的宅院中,土地承包权人每亩收取牧羊人五十元租金,这又是一笔收入。

机械化耕作

小时候,我尤其喜欢那首赞美棉农姑娘的采棉歌,它让我百听不厌。“红艳艳的朝霞映村寨,采棉姑娘下田来,一杆红旗一路歌,歌声飘过白云海。”“彩绫头巾风中飘,棉兜腰间左右摆。朵朵银花捡得净,手托白云情满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采棉姑娘们在浩如白金海洋的棉花田里采摘洁白棉花的场景。

这次来到英博斯坦村,没有看到下田来的采棉姑娘“彩绫头巾风中飘,棉兜腰间左右摆”的图景,映入我眼帘的是发出隆隆轰鸣声向前推进的采棉机。采棉机像一个巨大的变形金刚威武雄壮,采摘棉花高效而且干净。尤其是采棉机自动化采摘、压缩和打包,实在令我叹服和振奋。

采棉机的形状如同一只巨大的甲虫,机身前像锅铲似的采棉滚筒上有一排吸入孔,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朵朵棉花高效快速地从棉秆上脱离,被吸入“甲虫”腹中,经净化后通过气流推送到储存室,自动进行压缩并打成包。采摘、压缩和打包等工序一气呵成。每隔十几分钟,便会有一个打成的棉包从“甲虫”的尾部滚落下来,因打包膜为金黄色,“金蛋”的称谓正源于此。这样一台机械每天可采摘棉花八百亩,英博斯坦村现有十三台这样的大型采棉机正日夜不停地采收棉花。

这台机械采摘之后,紧接着小型采棉机开进田间再采摘一次,将疏漏的棉花采摘干净。然后拖拉机牵引着滴灌管自动收集机,将棉田里的滴灌管逐行耙出、分拆、有序卷收后运走。这些滴灌管由生产厂家来人,于每年春天铺设、秋天收回,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棉花于每年春天耕作下种,通过北斗导航自动调节,无人机操作。播种机在无人情况下自动、标准、匀整地下种。由于棉田全部安装了整套滴灌软管设备,把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加入灌溉水中,只需拧一下开关,几百上千亩棉田即可匀称地达到浇灌、施肥、除草的效果。而且棉田的各种虫害也是由无人机喷洒灭虫剂来完成,土地承包权人和经营者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掌握棉田的基本情况。

2010年以前,这里的种植尚未实现机械化,播种、除草、打尖、洒药、浇灌等完全依赖人工,种地非常苦,体力消耗大,种地成本高,种植棉花纯收益不高。浇地时必须有两三个人昼夜连续守护才行。到了采收期,从吐鲁番各地来英博斯坦村采摘棉花的零工达几千人。即使如此,要把田地里的棉花采摘干净,甚至会拖到12月底。后来,随着采摘逐渐朝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滴灌技术首先得到全面推广,最耗费人力、浪费水的现象得以解决,使植棉中的许多操作变得简捷了许多,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单产。如今采摘几千亩棉花,只需三四个人管理。整个英博斯坦村的棉花,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可全部采摘完毕。实现机械化的今天,棉农不仅摆脱了繁重的劳动,而且劳力投入和费用支出大幅度下降,单产量和收入增加,生产的棉花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英博斯坦村的智慧农业迈进了新征程,村里的棉花生产不断上新台阶,棉农们的腰包着实鼓了起来。

棉田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9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英博斯坦村,村委会负责人把我们领进村属二戈壁植棉大户刘水中家。刘水中是河南许昌人,在棉花种植方面被誉为“土专家”。他多年前曾辗转于库尔勒等地,2005年开始在英博斯坦村种植棉花。如今他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一千七百亩,是英博斯坦村种植大户之一,并在村里常住了下来。他家现有大型拖拉机三台、采棉机一台、无人机两架,这些农业机具全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支持补助。他年纯收入超过百万元。在他家宽敞的院子里,排列着各种农业机械和工具。位于院子角落的巨大拱顶屋子里,几百只鸽子在咕咕地叫,飞来飞去。后院的隔墙内各种优良品种的鸡发出咯咯叫声,四处觅食,村里像这样的家庭养殖业非常普遍。

从后院走出来,便可看到刘水中家一望无际的棉田。他们正准备采用无人机为棉田喷洒农药,正在这里为他家帮忙的克热木·艾合麦提,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两家是至交。

克热木·艾合麦提是博斯坦乡人,以前每年都来英博斯坦村,在刘水中家务工挣钱。每逢棉花采收期,还为刘水中寻找采棉工。克热木·艾合麦提心灵手巧,懂维修技术,车辆和机具出现故障能及时得到排除,为刘水中这位汉族朋友解除了许多烦忧。后来,克热木·艾合麦提在刘水中的开导和帮助下,利用银行贷款在英博斯坦村开始租地种植棉花,现种植面积已扩大到六百七十亩。刘水中不仅在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上给予这位维吾尔族朋友悉心指导,而且在农机具方面提供支持。克热木·艾合麦提每年有六十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刘水中儿子的操纵下,一次性可以喷洒三十公斤农药的无人机凌空而起,开始喷洒农药。用这种无人机作业,一昼夜可以完成八百亩棉田的农药喷洒,这是多么高的效率啊!他们还用这两架无人机协助包括维吾尔族兄弟在内的其他种植户喷洒农药。

走在一戈壁杨树林立的田间道路上,眼前又出现一户宅院。在宅院门口,遇到一位正與几个汉族朋友拉家常的维吾尔族青年,他的名字叫阿布都外力。他把我们领进自家的院子。他家院子北面的一排房屋出租给了销售肥料等农用物资的汉族生意人刘文革,他们两家的关系非常亲密。阿布都外力若需农资,资金暂时周转不开,只要吭一声,刘文革就给赊账。刘文革一家忙起来无暇做饭时,阿布都外力家就会为他们备好饭菜,让他们吃上可口的热饭。阿布都外力的父亲是英博斯坦村开垦荒地的第一代农民。阿布都外力亲身经历了开荒的艰苦,从学校毕业后就在英博斯坦村扎下了根。现有四百亩地,经营土地和养殖,再加上其他经营项目,每年有近四十万元的收入。

“英博斯坦地处边远,人烟稀少,冬天里几乎没有多少人,住在这里不感到烦闷吗?”我问阿布都外力。

“从来没有,倒是住在县城的家里让我感到烦闷。城市里楼与楼间距小,环境嘈杂,给人一种压抑感,只有回到这里,才感到轻松自如。”阿布都外力微笑着说,“这里天高地阔,空气清新,生活在如此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中,能不幸福吗?而且我从小就在这里开荒种地,是这里变迁和发展的见证人,我喜欢这里。冬天与留在这个大家庭里的汉族、维吾尔族同胞一起唱歌跳舞,在吃热闹的‘团圆饭中拉家常、话幸福、谋未来,用这种方式打发漫长的冬天,比住在城里更有意义。”

英博斯坦村的各族常住户、土地经营户,从生产、技术和生活诸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谱写着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2021年,村里五十多个汉族种植户,自发与柯尔克孜铁米村的五十三户困难群众、“四老人员”等结成对子。过节期间,筹集资金购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专门看望老党员和患病人员,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猜你喜欢
棉田戈壁棉花
棉花是花吗?
戈壁里的水波
戈壁深处“战味浓”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牧草盲蝽发生与为害的影响
雪白的棉花堡
基于移动GIS的棉田朱砂叶螨预警系统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走失的棉田
心中的“棉花糖”
在戈壁上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