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医思维建立在中医传统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采集、处理和应用中医药信息,综合分析后形成的一种能够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这种特殊的临证思维是中医特有的一种形式。培养和锻炼中医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与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成效。但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或多或少会掺杂中西医混通,极易导致学生中西医思维模式混乱,如不能加以专业化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不牢、学而不深入、学而不精良,则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将会举步维艰。
中医基础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形成的基础阶段,为了突出中医人才的培养成效、在不断实践中强化中医教学效果、突出中医实践教学的特色思维以及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朝着更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首次在基础教学中提出并运用“三轨”式教学模式即“三版块、两主体、一结合”来构建学生的中医思维。其中“三版块”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两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经典思维,“一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创新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及时准确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目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均以自身的知识框架为经验,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而在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是决定能否培养出更适合临床多变角色的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因素。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授课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入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三种方法综合运用,从中医临床思维的角度把好学生的质量关,才能更好的培养符合临床实践需要的合格医生。
1.1 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强调四诊资料收集与不断强化实训 以中医四诊实训为例,该门课程是为了强化中医诊断学中实践部分内容所开设的。中医诊断学既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课程[1],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基础诊法和脏腑辨证等基本内容,同时包括四诊八纲的综合运用,不管哪一部分的内容都需要授课教师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进行讲授,而且内容相对繁杂与抽象。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通过在中医四诊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验证,我们针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逐渐清晰:①建立SP病人库;②运用望、闻、问、切收集SP病人诊疗资料;③四诊合参,进行综合辩证;④确立中医治则治法。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引入临床中的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四诊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及辩证要点与方向,同时将互动式教学法穿插其中,让学生有对比、有总结、有收获。
1.2 “三板块”模式在中医四诊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以中医四诊实训中《问诊》为例,对于问诊的定义、问诊的内容及问现在症这些基础知识是授课式教学的重点,但如果像理论课那样全面系统学习又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鉴于此,笔者在授课式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式与互动式教学法。课前,搜集班级特殊学生的四诊资料,设计成临床问诊的案例,学生熟悉病例;课中,随机分组后下发课前收集的四诊资料,结合授课式讲解的问诊方法、注意事项及问诊技巧,各组分别在课上进行模拟问诊,问诊结束后要归纳出主诉、现病史及诊断,组内内容可进行补充,其余组作为评委进行记录并点评问诊中不足的地方,授课教师总结各组病例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课后,将课中的问诊案例进行总结后形成案例报告后上交。通过这种设计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再现临床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问和有效的处理形式,不仅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能让学生思考学为了用,而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多实践,让学生实现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的三者结合,在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掌握、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相较于单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医的成长成才首要的就是慧眼识中医,其次就是要把中医学的源头四大经典牢牢掌握[3],只有这样才能不但培养了学生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也利于从经典著作中得到滋养。所以“经典为根”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医思维建立过程中的根本所在。
2.1 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通过经典实验锻炼学生对经典的领悟能力 长久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模式中离不开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两个主要方面:老师教与学生学,其中老师是发起者,教是其主体职责;学生是受益者,学是其主体职责。近年来,我们“四大经典”教学团队本着传承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思路,将青年沙龙、经典征文、读经典·颂岐黄以及杏林晨光等系列活动纳入课程体系[4],通过融入引入式、启发式、探讨式、点评式等综合手段,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爱经典·爱中医·爱专业”的文化氛围将经典文化经典知识融入到学生操作中,不仅助推了经典的应用,而且巩固了学生专业思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相长。
2.2 “两主体”模式在中医学实验中的应用 以目前开设的中医学实验为例,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是同等重要的过程,如中医学实验中开设的经典实验“肝主疏泄对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在该实验中,“肝主疏泄”作为肝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指导着临床中许多疾病的治疗,经典知识一直是授课的重点,所以“肝主疏泄”的理论知识学生必须在课中完全理解并掌握,这样才能解释实验现象。在此实验中,教师与学生认可的实验结果是:实验组大鼠的胆汁分泌量会多于对照组。因此,我们通过课前集中辅导与突击综合实验中的操作难点,通过实验室开放这种途径达到老师前期教与学生前期学的融会贯通,让学生与老师在实验操作技术方面处于一个近乎相同的水平,虽然这样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但实验结果的成功能让学生更深爱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实验的验证,一方面凸显出教学质量的优势与先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夯实了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与提高。
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对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备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明确要求,培养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必须兼备一定的创新实践精神,不仅关系到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教师采取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以及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述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高要求,不能拘泥于课本不敢推翻某种说法、不能听信于老师不敢提出质疑,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要善于思考问题并投入到大胆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这种善于钻研的劲头才能使我们的中医辨证思维得到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独立思索、独立处理、独立完成问题的能力。
3.1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早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更有力的将创新工作开展到实处并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潜力,对于一些对科研感兴趣同时基础理论扎实的同学,经过一定的培训后鼓励他们参与到一线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承担部分的科学研究任务,筛选出具备责任心与一定指导能力的高级职称教师、新进的博士、科研综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的课题导师,让他们在科学课题中不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他们的科研思维,在此过程中碰出科研火花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将自己在参与课题中的收获与想法付诸于实践,发现某个现象、提出某个解决方法、验证某个思路、探索每个可能,真正具备独立思索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势必能够强化他们的中医辨证思维,为将来从事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以实训技能平台为载体,早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孙思邈有言:“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可为良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医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通过加强对学生中医四诊的训练来强化培养他们的临证实际应用能力[5],在考核中引入执医一站式考核方式训练学生的执业能力;第二,以张仲景学术体悟馆的形式将经方辨识、计量考验及临床实践等内容融入学生的脑海中,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对中医认识的创新[6];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暑假实践计划并纳入到学分考核中,最大程度上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4.1 进一步强化传承、实践与创新 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的国学与经典,需要反复深入的了解、学习、认识、感悟其精髓;其次,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尽早的让学生接触临床,方便学生在学习早期就具备一定的感受和能力;第三,强化学生在接触临床案例时的思辨和反思能力,实现理论与临床的实践融合。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在中医思维形成的前期不仅能够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感悟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今后的临证思维能力,对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进一步优化实验(训)课程内容 随着高校实验(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实验室会分担越来越多中医实践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核心培养环节,其重要性不断被放大,所以会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实践育人示范作用[7-10]。在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三轨式”教学模式是比较符合当前中医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我们针对两门课程不同的授课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在原有授课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授课顺序、增加授课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补充新的授课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增加自主设计课程和实训项目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以此形式巩固教学内容;第三,对以往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了串通与连接,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扩展;第四,创建基于设计、构思和实施“四诊”和“中医实验”中某一项内容的实验(训)课程。
4.3 进一步强化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此教育模式的引导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索与改革,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约束学生自身的职业行为及完善学生自身的职业态度。通过教与学两个主体的深入应用,不仅将临床案例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是对经典思维的验证与研究,在长期知识沉淀与磨炼后,在中医思维的引导下共同遵守“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11],使学生临证应变能力进一步培养,使望闻问切四诊采集水平进一步提升,使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力求使相对枯燥的专业技能训练在今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中。
4.4 进一步彰显教学效果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对于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及建设水平至关重要[12-13]。基础实验(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三轨式”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大部分同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有了明显进步,更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提升了学习趣味性,最终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进一步得到锻炼与提高。为调查采用“三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是否具有提升效果,在学期末笔者随机选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等三个专业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达到98%。根据调查问卷设置的内容,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89.8%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84.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86.7%的学生认为开阔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在文献的检索、收集分析以及科研撰写等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见表1。
表1 “三轨式”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统计表 [例(%)]
综上,将“三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基础实验(训)教学过程中构建中医思维,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程度提升,不仅学生从临床实证、经典实践与创新融合上提升了思辨能力,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只有更全面的把握中医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才能使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实习阶段表现最突出的临床应变能力差、缺少系统合理分析中医辨证思维等问题也会大大改善,对提高今后的实习质量,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必将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