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022-04-14 07:04胡国强杜晓楠田佳琪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星状针刀神经节

胡国强 杜晓楠 田佳琪

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1]是指由头颈部活动时,可引起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乏力,严重的患者也会出现跌倒或意识障碍等[2]。最新调查显示[3],CV 的发病率约为8%,不同年龄段的CV 发病率不尽相同,50 岁以上发病率为50%。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4],年轻人患上CV 的比例也在不断地上升,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日渐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常见病、多发病。CV 可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严重困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CV 的效果,探讨治疗CV 的更优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就诊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的CV 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比较资料比较

1.2 判定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7 年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对CV 的描述[5],以及《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及康复分册》(2005 年版)[6]制定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制订标准如下:①眩晕的发生与颈部活动体位变化相关;②可伴有颈肩痛、头痛等症状;③专科查体:颈椎棘突及旁侧压痛,Eaton 试验(+),Fenz 征(+);④X 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或节段性不稳定等;⑤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符合①+②两项及其他任意两项,即可诊断为CV。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张伯礼等主编《中医内科学》[7](2019 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眩晕的诊断标准。主症:眩晕。次症:①头目胀痛;②恶心呕吐;③急躁易怒;④失眠多梦;⑤口苦;⑥耳鸣;⑦肢麻震颤;⑧颜面潮红。主症加次症两项即可诊断。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的CV 患者(纳入患者均经2 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确诊);②性别不限,年龄35~60 岁;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能理解相关事宜;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对利多卡因注射液过敏;②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及精神类疾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操作 ①体位: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头后仰,暴露治疗部位;②定位:气管旁,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2.5 cm 处;③定位处常规消毒,铺洞巾,术者带无菌手套;④用10 ml 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5 ml,再抽取0.9%氯化钠5 ml。术者用左手食指、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向外推,当指尖触及骨质时,在此处用记号笔标识,在定位处用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针尖触到骨面,退针1~2 mm,回吸无血,匀速注入1%利多卡因10 ml;拔针,按压5 min,观察0.5 h;⑤成功标识为霍纳氏征的出现:出现眼睑下垂、眼结膜充血,瞳孔缩小,鼻塞,面部潮红。疗程:每周治疗1 次,共治疗2 次。

1.3.2 治疗组操作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后1 d,进行针刀治疗。(1)体位。患者俯卧位,暴露施术部位。(2)定点。①枕外隆突下缘定1 点;②以此点为中点,沿上项线向左右两侧旁开2.5 cm,各定1 点;③以这2 点沿上项线,再向左右旁开2.5 cm,各定1 点;④枢椎棘突顶点定1 点;⑤左右两侧茎突各定1 点:下颌角与乳突点做一条连线,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交点处。(3)消毒。用碘伏棉签消毒3 遍,铺洞巾。(4)术者戴口罩,戴无菌手套。(5)麻醉。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每点注射1 ml。(6)选用4 号针刀。(7)操作。第1 支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骨面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枕外隆突下缘处,调转刀口线90°,铲剥3 刀,范围0.5 cm;第2 支针刀,枕外隆突左侧旁开2.5 cm,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上项线骨面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上项线骨面,调转刀口线90°,铲剥3 刀,范围0.5 cm;第3 支针刀操作同第2 支针刀;第4 支针刀,枕外隆突左侧旁开5 cm,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骨面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上项线,调转刀口线90°,铲剥3 刀,范围0.5 cm;第5 支针刀操作同第4 支针刀,拔针后,压迫止血5 min,贴创可贴;第6 支针刀,患者左侧卧位,在右侧茎突点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茎突骨面,铲剥3 刀,拔针,压迫5 min,贴创可贴;第7 支针刀,患者右侧卧位,松解左侧茎突点,操作同第6 支针刀。疗程:每周治疗1 次,共治疗2 次,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1.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ESCV)包括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对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满分30 分。眩晕程度满分8 分,根据轻重程度,由轻到重以2 分为单位逐次递减;眩晕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对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得分满分均为4 分,均根据轻重程度,由轻到重以1 分为单位逐次递减;头痛满分2 分,根据轻重程度,由轻到重以0.5 分为单位逐次递减[8]。

1.4.2 TCD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左椎动脉(left vet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ttebral artery,RVA)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单位:cm/s),包括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1.4.3 综合疗效 参考1998 年王楚怀制定的ESCV 评分表[8],及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有关眩晕的评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改善率≥90%;显效:75%≤改善率<90%;有效:30%≤改善率<75% ;无效:改善率<30%。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ESCV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SCV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ESCV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 评分比较(分,)

注 ESCV: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2.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

注 BA:基底动脉;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2.3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cm/s,)

注 BA:基底动脉;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2.4 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cm/s,)

注 BA:基底动脉;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2.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全程配合治疗,未出现脱落病例。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近几年对CV 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且深入。查阅相关文献[10-11],CV 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椎动脉压迫学说;②交感神经刺激学说;③体液因子学说;④血流动力学说;⑤颈椎不稳学说。在众多学说中,较为公认的有椎动脉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12]。

中医典籍中没有“颈性眩晕”这一病名。CV 可归属于中医的“眩晕”病,古人对本病有较多论述,在病因病机上形成了丰富且系统的理论,并在治疗上取得一定临床效果。《黄帝内经》最早论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内伤致眩、外邪致眩和经气逆乱。《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均提出气虚是导致眩晕的病因之一。

针刀医学认为,CV 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弓弦力学状态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因寒凉、劳损、创伤等因素,局部出现粘连、挛缩和瘢痕,继而出现颈椎力学平衡失调,影响到了颈椎周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节、甚至脊髓。针刀就是通过松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瘢痕组织,以达到松解粘连,减张减压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针刀治疗CV 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13-15]。

徐阳平等[16]发现星状神经节支配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从而出现眩晕[17-18]。孙希化[19]发现:CV 的发生可由椎动脉压迫引起,而椎动脉压迫可由颈椎骨质增生和交感神经的刺激引起。当转动颈部,就容易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脑缺血发作及交感神经症状。Hong等[20]研究发现,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其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这一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多种临床病症,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9-2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CV 也能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23-25]。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阻滞,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使脑细胞得到充分营养,改善眩晕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CV,可明显改善CV 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提高CV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且近期疗效明显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但远期疗效两组都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星状针刀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