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选联工委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省人大代表踔厉奋发、勇担使命,积极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建言献策。代表们紧扣省委“1+1+9”工作部署,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反映民情民意,汇聚民心民智,共提出代表建议965件,比去年增加了32件,共有417位代表领衔提出建议,占出席会议代表总数的58.4%。这些建议充分体现了广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担当。
从代表建议关注的类别来看,与四次会议相比,代表建议涉及教科文卫、社会建设、城建环资、法制类的热度均有所上升,涉及财经、农村农业、监察司法、侨务民宗类的占比略有下降。财经类建议336件,占34.82%;教科文卫类212件,占21.97%;社会建设类130件,占13.47%;农村农业类108件,占11.19%;城建环资类100件,占10.36%;监察司法类47件,占4.87%;法制类21件,占2.18%;侨务民宗类8件,占0.83%;其他3件。
从代表建议关注的主要热点来看,本次大会代表们既关注紧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也希望深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与四次会议相比,许多议题都延续了去年的热度内容,一些议题反映了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关于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能级、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造业和传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力量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现代化等议题维持较高热度,应对人口老龄化议题热度上升,乡村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平安广东建设相关议题的热度虽然有一些下降,但仍然有较多代表关注(见下图)。
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相关建议19件。主要建议有:加强深港跨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穗莞深地铁连接推动万亿城市群互联互通;推动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项目在广深先行示范;加快推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可研审批;加快广佛江珠城际动工建设;加强全省综合交通网络的协调性,建立大湾区各城市间轨道交通协调机制等。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四次会议代表建议关注热点(数据来源:十三届五次会议代表建议965件,十三届四次会议代表建议933件)
加快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建设,相关建议16件。主要建议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和肇庆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快我省沿海沿江港口融合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整合湛江港主港升级建设;完善北江航道建设;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海港、空港资源配置,加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等。
推进粤北地区高速公路内联外拓,相关建议29件。主要建议有:加快建设河源至紫金高速公路;推进梅河韶高速和河惠深高速建设;关于加快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韶关至连州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高速公路(从埔高速北延线);建设韶关至贺州高速公路(清远段)等。
促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建议32件。主要建议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核心集聚区和创新区,进一步加快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链支持与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好应用推广的顶层设计促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一批国际行业领先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高端化学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差异化错位发展,建设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等。
强化科技力量促进企业创新,相关建议31件。主要建议有:加快建设“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心”;建设省级二氧化碳在线监控大数据平台;建设MEMS半导体传感器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建立基础研究投入长期稳定增长机制;设立数字经济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数字智慧经济产业园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数字乡村创新基地;支持中山建设光子科学中心;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科技创新中心;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等。
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建议有38件。主要建议有:实施企业主体获得感提升专项行动,促进我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降成本优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涉税信息共享,进一步强化税收协同共治;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加强司法保护,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粤港澳执业资格和行业标准互认;进一步优化广深口岸营商环境,赋能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推进政务、司法公开公正;加强广东省新型数字政府建设;统筹解决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等。
强化“核”“带”“区”主体功能,提升城市、城市群发展能级,相关建议有49件。主要建议有: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湾一体化发展;突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用地空间局限,拓展经济发展腹地;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构建深圳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大市场;提升广州都市圈同城化;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把中山市打造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布局谋划和推动珠江口西岸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支持推动江门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加快汕头工业发展;支持湛江市深入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
代表们心系教育、“一老一小”以及多层级医疗保障建设等,相关建议分别有85件、68件和75件。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方面的建议主要有:全面落实《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统性研究“减什么”“怎么减”的问题,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规范管理我省小学课后托管机构;制定完善学校课后服务配套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搭建涵盖核心应用的教育云平台;构建教师编制动态统筹调剂机制;在我省先行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积极引导教培机构等社会资本转型职业教育;建立人才分层培养机制与学分互认机制,打造终身学习体系;出台加快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建设标准等。
聚焦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一老一小”需求方面的建议主要有:进一步理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调整相关政策的精准度;加快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构建一个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医养、康养、学养结合”的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产品设备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将养老服务护工队伍建设纳入“南粤家政”工程;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实施方案,建立多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规划布局;制定鼓励用人单位雇用育龄女性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出台创建生育友好型企业的支持政策等。
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议主要有:率先统一医保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和耗材报销目录;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省统筹,改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途参保模式;探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按人群分类分层缴费和分层待遇;加强特殊病种医保基金管理;建立广东省罕见病治疗食品和药品多层次保障机制;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我省医保药品目录;加强医保物价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整机制等。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相关建议有44件。主要建议有,把解决山塘的安全隐患问题列入除险加固计划,全省统一防洪标准和建设标准;加快出台农村供水管理条例;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保障力度;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关法规;将农村水环境治理提升纳入系统规划;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做好“五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四好农村路”进行升级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建山区市县道路危旧桥;支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等。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乡村产业,相关建议有33件。主要建议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村民自治组织+农户+基地”联农带农模式;设立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大对广东特色优质水稻、岭南特色水果等优质特色、珍稀、优势品种选育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做好各级乡村产业发展的深度调研,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区域乡村产业规划智库;借鉴浙江乡村运营经验,结合广东省特色特点,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等。
进一步完善审判执行制度,推进法治广东,相关建议有42件。主要建议有:简化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程序;简化广东省法院系统诉前联调、判后调解及审前调解程序;统一规范我省看守所律师视频会见管理,改善视频会见条件;加强引导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与法院财产查控系统对接;建立我省远程视频会见中心系统;完善认罪认罚制度;加大对虚假陈述、虚假诉讼惩处力度;推广示范诉讼机制助力商事纠纷快速化解;加强全省仲裁机构类案同判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加强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帮教模式等。
加强水环境治理,促进“双碳”目标落地,相关建议有56件。主要建议有:制定广东省饮用水典型新污染物筛选及风险控制标准;建立韩江流域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协同推进我省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和万里碧道建设;深化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强化陆源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地方强制能效标准制修订;加快研究制定全省双碳减排的时间表路径图和行动方案;加快产业优化和能源结构研究调整;加快建立完善全省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将广东打造成全国碳交易市场重要枢纽;支持民营能源企业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等。
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建议有40件。主要建议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文物保护制度,尽快修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等岭南特色文化建设;完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政策;加强对工农红军第四师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大文物保护的人才投入和科技投入,与新业态融合发展;完善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机制;推进数字村情馆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旅融合;进一步充实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的内涵,布局研学文旅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