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4-14 10:05:22上官彩霞孙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茶油油茶

景 丽,张 伟,上官彩霞,孙建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郑州 450002)

0 引言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能绿化荒山荒地,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又能改善山区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同时可减少国内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粮油安全。目前,油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安徽等15个省份[1]。

大别山区位于油茶分布的北缘,当地海拔高,雨水充沛,土质疏松,地域特色浓郁,特别适宜油茶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是国内油茶主产区之一。油茶是大别山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山区气候和水肥等各项条件都非常适宜油茶的发育和生长,有种植油茶、食用茶油的习惯。利用大别山区宝贵的山林资源发展油茶产业,不仅可以增加植被,而且能很好地帮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乡村振兴[2]。

1 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大别山区横跨湖北、河南、安徽3省36个县区,是所有连片经济区域内生态环境最好的片区。大别山气候湿润、光照适宜,发展油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把油茶产业作为生态宜居的绿色工程、乡村振兴的特色工程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重点培育,油茶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主导产业,种油茶成为了大别山区绿色生态的富民之路[3]。

1.1 栽培面积连年增加,单位面积产油量有所提高

2019年大别山区油茶种植面积为25.5万hm2(表1),接近湖北、河南、安徽3个省份油茶种植总面积的一半。2019年油茶籽产量14.5万t,是2009年6万t的2.4倍;茶油产量4.9万t,是2009年2.1万t的2.3倍,平均产茶油192.2 kg/hm2是2009年的1.8倍。2019年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49.8亿元,是2009年5.7亿元的8.7倍。油茶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其中栽培面积超过6667 hm2的县有黄冈、咸宁、恩施、舒城、霍山、太湖、祁门、休宁、光山县、商城县、新县、罗山县等12个县。山区油茶产业通过升级改造老油茶园、新建优质丰产林,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每公顷增收15000元,人均增收2500元,掀起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热潮,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为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4]。

表1 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概况表

1.2 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大别山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常年疏于打理,管理粗放,很多地方油茶产业仍处于“人种天养、广种薄收”的状态。为改变现状,各地纷纷推进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近几年通过不断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创新,全面推行标准化栽培技术。遴选油茶优良品种,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对比试验、高接换冠基地,成立专业化服务分队和专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标准化管理培训,建成集中连片油茶林标准化示范基地。2018—2019年大别山区共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5万hm2,新发展油茶林面积2.5万hm2,提高茶油单产0.7 kg/hm2以上,油茶籽油产量提高4~10倍,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26个“国字号”品牌。境内黄袍山油茶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油茶产业示范园,五脑山林场油茶良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油茶良种示范基地[5]。

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别山区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品收购、加工、营销五大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油茶产业化开发体系。2019年大别山境内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达到170家,设计能力超过120万t,全年加工茶油达5万t以上,产值近50亿元。山区拥有油茶专业合作社超过500家、油茶种植大户接近1500个,带动20万贫困人口通过油茶产业增收,户均增收2500元。目前,境内有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达90家[6],主要有湖北四季春茶油公司、通山县强强油茶果业、河南绿达山茶油公司、联兴油茶产业公司、安徽黄山裕籽贵茶油公司、龙眠山健康产业公司等。

1.3 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受到重视

2016年《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列出了120个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国家发改委将木本油料油茶与草本油料花生、大豆、油菜籽作为主要大宗油料,重点支持发展。2019年社会资本投入油茶产业发展资金70亿元,是2009年投入的2.3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自2008年以来安徽、湖北、河南在内的15个省份相继编制了省、市、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00万hm2,完成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133.3万hm2,茶油年产量达到200万t,产值达到4000亿元[7]。

据统计,大别山区境内有全国油茶之乡2个、国家级油茶产业示范园1个、国家级油茶良种示范基地1个、全国油茶标准化示范县19个,龙头企业茶油品牌20余个[8]。其中“裕籽贵”“龙眠山”“绿达”等企业品牌入选“2020年中国茶油十大品牌”榜单。政府为打造茶油公用品牌,建立了服务平台,通过团体标准和品牌授权管理约束,确保产品质量。通过报团参加会展,投放户外广告、借助新闻媒体等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扩大油茶市场份额[9]。

2 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资源环境好

大别山地处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介于北纬 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该片区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5%,其中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5%,有“天然氧吧”的美称[10]。全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4个、国家级生态县3个,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种植和生长,也有利于生态观光旅游和休闲养生产业的发展,历年来油茶都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4]。大别山生产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不仅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相比维生素E含量高1倍,也高于江西、湖南等油茶产区的产品质量,是国内高品质茶油生产的主要基地[11]。

2.2 产业体系相对完整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别山区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改造低产老油茶园,加强油茶优质丰产林基地建设,努力提升综合加工利用水平,全面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构建起集育种、生产、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研发、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各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纷纷建立了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油茶加工物流与科技示范核心区、油茶研发中心、油茶生态观光园、油茶文化博览园、油茶主题公园等,共同促进了大别山区油茶全产业链推进格局[12]。例如,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新县积极推广“合作+企业+基地”的经营模式,已形成集良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种植、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推广、企业建设、市场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建成了品种快繁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收储初加工中心、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产品销售服务中心等完整的产业链条[13]。

2.3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大别山区在发展油茶特色优势产业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生产环境清洁度高的优势,严控农药、化肥使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积极推行绿色有机生产,采取仿野生种植技术,使生产出的油茶达到绿色有机标准[14]。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园、茶园综合体等为引领,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油茶种植基地、茶油现代化生产线以及油茶产业化研究中心,将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纳入到油茶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15]。

2.4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受到严格限制。2019年,国内食用油消费总量为3978万t,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与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趋势相反的是,中国油料油脂的总产量不断减少,自给率越来越低,从原来的35%下降为30.1%,这意味着国内将近70%的食用油需要依赖进口。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全球疫情危机的不断升级,这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食用油供需矛盾。大力发展木本食用油,发挥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独特作用,用山油茶替代大豆、花生等,可有效缓解耕地资源有限、粮油进口压力大、粮油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16]。

油茶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推的健康类食用油,被称为“山珍贡品”“植物熊猫”“东方橄榄油”,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茶籽成熟后,利用先进的油脂冷榨技术进行压榨,保留了山茶油中的天然营养成分,是绿色有机产品,符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消费趋势[17]。到2022年,国内木本食用油可占食用油消费量的10%~15%,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3 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投入大,收益慢

不管是老油茶园的改造还是新油茶园的建设,前期一次性投入都较大。据调查了解,新造林前4年投入资金约为4200元/hm2,低产林改造资金投入不低于37500元/hm2,一般的间伐、修枝、施肥等低产改造资金投入不低于30000元/hm2。例如,新县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营建的,产量低、效益差。一些老油茶园平均每公顷产油茶籽900 kg左右,可加工成山茶油15 kg,按市场价格核算,每公顷可收入15000元以上。虽然近几年老油茶园的平均单产由75kg/hm2提高到150 kg/hm2,但与中心产区丰产茶园单产600~900 kg/hm2相比差距较大[18]。

3.2 茶油精制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上茶油加工产品主要还是食用油,大多局限于常规精炼水平,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较低,综合加工利用的少。目前,茶油精制加工率仅占15%左右,多数以榨油作坊加工的毛油出售。茶饼主要作为原料卖到外地,没有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也没有对茶壳进行综合利用。油茶产业带动包装、印刷、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能力不强,油茶附加值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3.3 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目前,市场上诸多油茶品牌都以天然、健康、营养、野生、绿色、纯正、保健等作为产品的定位诉求,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形象过于雷同,消费者容易混淆其他以健康为卖点的食用油如橄榄油、紫苏油、米糠油等。一些地方和企业为追求短期的、暂时的利益,忽略油茶的稀缺性和营养价值的特殊性,实施低端渗透的竞争策咯,自身的经济价值未体现,市场定位不准确。加上市场认知度低,宣传不到位,缺乏深加工产品,品牌价值不突出,长期以来油茶产品都表现的不温不火。2019年大豆油、调和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占据了90%的食用油市场份额,中高端的油茶产品市场份额仅为1%(图1)。

图1 2019年国内小包装食用油销售市场分布情况

4 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收益

充分发挥大别山区油茶资源优势,以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将安徽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金寨县、霍山县,河南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湖北大悟县、红安县、麻城市等县(乡)发展成为大别山油茶生产中心区域,增强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以点带面,多点支撑”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通过改造油茶低产林,建设优质丰产林,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收益,打造全国知名的油茶标准化生产高地,实现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9]。例如湖北省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科学设置功能区并细化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园区内油茶良种繁育基地、精深加工区、油茶博物馆、观光博览区及食用油储备区5个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方式,以“龙头企业+平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7万hm2高产油茶基地种植及6万余户农民家庭投入油茶相关产业,年户平均增收8000余元以上。

4.2 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体化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支撑,搭建起种苗繁育、种植、收贮、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企业不仅提供种苗、制定相关生产、加工标准、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同时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纳入到产业化体系中,带动分散小农户,让农民通过合作化组织方式参与到规模化种植基地的建设中(图2)。如以绿达山、徽山、东旭蓝天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构建育苗、种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旅游等全产业链条,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在更广泛的层面联农带农惠农,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推进油茶产业的一体化发展[20]。

图2 产业一体化发展示意图

4.3 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加工技术

(1)依托大别山区“天然氧吧”的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有机的种植标准规划建设和改造茶园。通过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更换良种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措施,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等级,使有机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2)提高油茶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走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工之路。按照国际食品卫生标准、GAP要求标准,建立连续清洁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创新绿色加工工艺技术[21]。(3)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油茶生产的全过程。在油茶绿色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育苗、种植、收贮、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绿色产业链,严格贯彻全过程质量控制,打造产品绿色品牌。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全面实现绿色化,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制定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完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和产品认证步伐,提高油茶产业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占比。例如安徽境内的黄山裕籽贵茶油有限公司,坚持“天然、安全、绿色”生产理念,从种植到加工执行了一条龙的绿色环保流程。公司以森林资源丰富的杨村乡、潜口镇、呈坎镇、洽舍乡、富溪乡等县镇为基地,建设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高标准丰产油茶林基地、油茶高标准示范基地1500 hm2。这些天然野生油茶林资源,不仅可以为公司提供优良油茶种质资源,还能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绿色环保的原料。公司为茶农提供油茶育种、种植、高产、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为茶油的品质又添加了一层保障,以优质深山原生态油茶籽油为原料,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加工再到检测销售,把健康绿色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另外,公司采用了绿色冷榨工艺,避免了传统高温榨油加工产生的不利影响,极大程度减少了营养流失,保留了油料的天然风味和色泽,完整地保存了油中生理活性物质,所生产的茶油产品受到了国家级实验室检测的严格把关。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国际健康营养食用油产业博览会金奖、全国油茶重点企业、安徽省油茶龙头企业、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荣誉等称号,并通过了 QS、有机、ISO9001:2008及ISO22000:2005管理体系认证。

4.4 实施品牌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

以优质产品为依托,以优势企业为支撑,实施“地方政府主推、行业协会主导、优势企业主用”的品牌推广路径,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伞形品牌营销模式。以新县为例,全县按照“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以新县省级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打造区域油茶品牌为目标,全产业链开发,培育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中国第一的区域公共品牌,使人们提起新县就想到油茶。同时,以绿达山、信锐、源森等优势企业做支撑,以山茶油、茶皂素、茶油软胶囊、护肤美容等优质产品为基础共同塑造品牌形象,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层次递进的伞形品牌发展战略[22]。

4.5 拓展农业功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把油茶产业与大别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红色景点、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拓展农业功能和盈利空间,提高油茶的综合效益,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新县通过开发提升油茶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红色教育、餐茶品鉴等功能,将油茶产业基地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山茶油文化公园、茶文化体验园、休闲观光园等,举办各种游玩、观赏、品鉴等节事活动[23]。在西河、丁李湾等多个古村落美丽乡村示范点,展示并表演传统茶油制作工艺、茶炒制工艺。在周河、八里畈、沙窝、千斤、陡山河、新集、陈店、吴陈河等油茶主产区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农舍等服务设施,引进文创项目,不仅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县城、集镇餐饮、住宿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生态山区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产村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茶油油茶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30
茶油飘香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14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1:56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1:55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中国西部(2017年4期)2017-04-26 03:49:43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0
山里茶油郎
岭南音乐(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6
茶油总DNA提取技术及扩增适用性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