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强,张国强,杨德松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2)
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内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提升个人内涵及素质,塑造正确的“三观”。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尤其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以来,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新农科建设的四大使命和四个面向,要求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认识和了解,要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认识和了解,要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石河子大学农药学课程组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和新疆农林业生产实际,围绕培养服务绿洲农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为核心,辅以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和农药使用技术等课程,组建了农药学课程群。通过农药学课程群的教学组织及教学实施,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整合为一个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及理解,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传统的农药学课程教学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农药学课程群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贯穿落实,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要求。课程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石河子大学“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着力传承弘扬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努力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育人实效的关键。教师要将思政注入血液中,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是强化授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武装。该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定期组织课程组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环境、国家改革发展等相关的论述开展理论学习研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等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严守政治底线,坚定政治方向。二是牢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该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老师。
农药学课程群涵盖了5 门课程,其中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需要挖掘农药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耦合点,构建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以耦合点为突破口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建构知识技术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石河子大学农药学教研组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展开了深入研究,在不断的分析、研究和反思中探索了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对推进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石河子大学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涉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育人目标。本研究就每门课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政案例逐一进行介绍。
植物化学保护“第四章杀菌剂”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之一。在讲授该章抗生素的内容时,教师结合沈寅初院士开发井冈霉素的历程,将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入授课中。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类抗生物质,多数是从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类的代谢物,例如放线酮、庆丰霉素、链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以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为例,虽然有机砷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佳的防效作用,但其残毒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开发水稻纹枯病农用抗生素以取代有机砷农药,沈寅初院士和同事在全国各地挖掘泥土,寻找优良生产菌株。对于这一过程的艰难程度,沈寅初院士说:“会使现在的年轻人瞠目结舌。”为了挖土,曾在原始森林迷路,每天只背着一个水壶和几个馒头走上数十里路。他们在来自全国各地上万份泥土里的几十万种微生物菌株里寻找,承受着上万次实验后的上万次失望。经过不懈努力,1971年他们走进革命老区井冈山,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中找到了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方”。经过大面积大田试验,确定此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水稻无毒无害,对人畜也非常安全,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农药,将其命名为“井冈霉素”,年使用面积达2 亿—3 亿亩,每年可挽回稻谷损失数十亿千克。由于没有耐药性,井冈霉素的应用经久不衰,目前仍然是我国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首选药物。教师可通过该案例展示井冈霉素的开发历程,让学生体会新农药创制过程中的困难,深刻感受沈寅初院士这种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崇高职业精神,感受众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增强学生对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认知。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投身植保事业,做科技创新的追求者和引领者。
杂草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和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在农业生产一线正确识别和鉴定杂草、掌握杂草发生规律、掌握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应用实践类课程。杂草学的创建及发展在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绪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出杂草的危害。在与杂草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重点介绍杂草学奠基人——李扬汉教授创立杂草学的事迹,向学生讲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李扬汉教授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杂草标本室,标本室收藏各地田园杂草3 万余份,隶属132 个科、594 个属、1500 余种。李扬汉教授临危受命,对入侵植物毒麦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其来源、分布、发生传播与危害提出检验、防除及处理和利用等建议,开创了中国对外来检疫性杂草的检验、鉴定以及利用和防治研究的先河,也为中国杂草检疫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主编《中国杂草志》的过程中,李扬汉教授不顾年迈的身体,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与研究生赴川、陕、豫、皖、甘、青、新等13 个省(区)20 多个市,并派遣人员赴西藏考察,共采集杂草标本2.5 万余份。他又与全国农业院校和植保系统近百名专家学者进行联系,对全国杂草组织实地调查、采集、鉴定,将中国田园杂草分为恶性杂草、区域性恶性杂草、常见杂草等几大类。经过9年,四易其稿,编纂完成了全面反映中国田园杂草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化学防除的巨著《中国杂草志》。李扬汉教授的一生是为杂草学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农民解决问题的一生,教师可通过这一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取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精神。
农药使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科学使用农药的理念。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做斗争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手段进行防治。在绪论部分讲解农药使用的历史时,教师可从经典著作中寻找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与病虫草害做斗争的故事。如《吕氏春秋·不屈》中记载“蝗螟,农夫得而杀之”;《汉书·平地记》中记载到“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表明蝗虫在古代的危害极大。《论衡·卷十五·顺鼓》则记载了用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元史·食货志》记载了秋耕可使“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死”的灭蝗方法。《齐民要术》中首次记载了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治瓜笼法:旦起,露未解,以枚举瓜蔓,散灰于根下。后一两日,复以土堆其根,则永无虫矣。”这些案例能让学生感受到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离不开植物保护,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农业文化的同时,可提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农药分析和残留分析的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农药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技术中的全过程。在讲述残留分析重点概念的时候,教师可通过介绍“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事件,对“检出农药残留”和“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等概念进行讨论,进而引出“安全间隔期”“最大残留限量”等知识点。2012年,《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对即将出版的封面文章做预告称,将三家国内上市企业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高于其他两家。而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而事实是张裕葡萄酒中杀菌剂的检测含量为0.01942mg/kg,远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3mg/kg)及欧盟葡萄酒标准(≤0.5mg/kg),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该案例通过新闻事件直观体现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百年张裕的利益受损。教师可通过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专业知识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也可以让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理解性辨别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作为从事农药学,特别是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普及相关知识,引导人民大众科学理性认识农药及农药残留,自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石河子大学是一所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高校,坐落于我国最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药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的章节中,本研究团队讲述了兵团植保专家张世海(原二十二兵团二十二团战士)潜心田间,筛选农药提高兵团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的事迹。1952年驻疆部队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庄稼地里出现了病虫害,植保迫在眉睫。为了植保,张世海夏季几乎天天泡在庄稼地里观察、打药,以致得了严重的皮肤病,一只眼也快失明了。1958年,张世海所在连队种了6000 多亩甜菜,象鼻虫灾害大面积发生,十分严重,职工们连续播种了3 次都不成功。张世海通过田间观察掌握了72 种象鼻虫的活动规律,结合田间药效试验,制订了消灭象鼻虫的方案,及时控制了虫害,确保了连队甜菜丰收。张世海曾先后17 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张世海事迹最让人感动的是“从文盲成为植保专家”。张世海对知识的钻研和对工作的痴狂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当下不少人所缺乏的专业精神。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将从事的事业干出点名堂来,才能让人尊敬。正是因为有一位位像张世海一样的兵团人,不断地践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和天山南北的沙漠边缘,克服无数不可逾越和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垦农场,兴修水利,建造工厂,开办学校,创办现代农业、工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建成了支撑兵团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疆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兵团精神激励着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兵团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感召青年学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在农药学课程群中融入课程思政后,教研组老师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行,在自身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植物保护人才为目标,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扭转了以往课程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厌学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农药学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学生也清晰认识到了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爱国爱疆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同时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传道”,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传授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发挥专业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让课程思政如糖溶水、如盐入味,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质量提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培育一流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