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嘉欣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在美国加州创建多所学校践行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潮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开始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不同内容维度,探寻生命教育的各种实施形式。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本身,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存在,从而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命的存在,还包括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培养提升。
生命教育关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一,就生命本体而言,大学校园中漠视自我或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程度以及效果不尽如人意,生命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教育中的盲区。当前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群体轻视、漠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等问题日益严重,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以及频频发生的各大高校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二,就生命价值而言,生命的价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命本身的回归,而是应该在生命回归基础上,尽力去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使其具有存在意义,并且提高自身生命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因此,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以人为本”,在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革新。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的变更、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加速的生活节奏和激烈的求职竞争,都不断加重着青年学生的焦虑和压力。经济的日新月异、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丰富学生生活与视野、转变学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让大学生面临多重精神和物质的压力,表现为对物欲的极致追求。与此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冷漠孤僻,且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生命的存在。生命教育是为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需要而存在的,大学教育作为个体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桥梁,这一阶段也是个体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学生理解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同时关注个体的生命健康,提高抗挫折能力和生存技能,以此来适应发展中的社会。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延伸。高校校园中存在的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导致学生在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时产生偏差。且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少有改动。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以下助益:其一,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以及死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实现自身发展,也能促进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其二,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普遍容易陷入“生命困境”,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结合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提升其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青年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把握生命价值,走出生命困境。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每100 名大学生中有13 名曾有自杀的意念。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多元的价值文化都会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他们接收着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例如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出现错误,单纯用所积累的物质财富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意义,对物欲的极致追求导致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偏激、颓废等消极行为。部分学生则会因为缺少甄别有害信息的能力,出现心理失衡或者心理障碍等问题,对生命的认知也开始出现偏差,极容易做出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等行为。
高校将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意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生命困境,有效缓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种种焦虑,改变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轻视、漠视的态度,预防他们自杀、自残或者伤害他人。因此,高校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生命关怀,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把握生命价值,从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品质,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展生命的宽度。
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识还不够强,教育力量薄弱,这就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辅导员谈心、教师授课、心理咨询等方式独立开展生命教育,缺乏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而想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取得良好成效,一定离不开积极主动、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将思政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意识和推动力量至关重要,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课堂联系在一起的,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的生命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融合,发挥生命教育的效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把握生命的真谛,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若教师队伍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意识薄弱,教育效力则会不佳,从而影响到生命教育的开展,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没有完整的内容讲解,也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只能将生命教育以不同形式嵌入课堂,讲解有关生命教育的零散内容,导致学生对生命教育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
一方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系统、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偏重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简单讲授,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或者为学生讲述时代楷模的故事,借助榜样的力量,倡导学生践行生命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纯理论知识,教育内容浅显呆板,教学形式单一无趣,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缺乏情感,根本无法认知、感悟生命,这样的教育不仅效果不佳,质量也有待改进。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行为和素质,以期学生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毫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从根本上学习和领会生命该如何存在,怎样与他人、与社会共存。
在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然学校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积极配合。在我国,推动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学校、家庭、社会配合不够,教育合力不足等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认知生命,在高校将生命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的敬畏、珍视之心,再借助家庭教育长期性和渗透性的优势,能够再次强化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但部分父母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未来就业等问题,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压力,或者忙于工作赚钱,忽视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果得不到巩固。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中,部分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播放关于暴力凶杀的影视节目,部分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负面消极的文化或者价值观念会使部分学生迷失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
努力建设一支生命意识高、思想素质强、业务能力硬的教师队伍有助于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高校教师生命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是否能够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能否顺利达到生命教育目标。因此,提高思政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势在必行。教师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高校学子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具备较高生命意识的思政教师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帮助青年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当下教师队伍生命教育素养的匮乏,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除了需要教师自我努力提升生命教育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生命教育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其一,高校可以制定思政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培训计划,通过进修、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有关生命教育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其二,可以完善高校与高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思政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拓展高校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其三,可以加大对思政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给生命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活动、教学实践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载体展开的,因此高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例如,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后,从人的价值理论出发,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唯一性,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知道“人”存在的意义。此外,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中,以时代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开展生命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形势政策与理论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国家的发展路线和方针,结合学生生命发展中关心、关注的问题展开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让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得以清晰明了,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高校学生来自各地,地域因素制约着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教师、父母都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完善沟通渠道,争取形成一个紧密联系、长期配合的育人体系,让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过程,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内心产生的焦虑和困惑,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共同呵护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
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发挥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力量,营造和谐向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网络舆论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社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能量的功能引导。例如对社会中关爱、褒扬生命价值的实例进行积极宣传;对社会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故意杀伤动物、伤害人等事件进行理性报道,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功能,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判断能力,自觉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并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进行教育,让受教育者感悟生命,认知生命,珍爱生命,超越生命。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部分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世界却越来越贫瘠,人们缺乏对生命的基本认知、价值实现和意义追寻。高校校园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当代青年的思想感受、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说是要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生命教育关乎青年成长、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因为高校青年是充满朝气的,拥有蓬勃生命力的人,理应担当强国重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高校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