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站是媒体获取地方新闻、联系地方群众的重要抓手。记者站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提升媒体传播力、增强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在当前媒体众多、“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记者站的作用发挥及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不过,媒体“群雄争霸”又使得各媒体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记者站的开发和利用上,以求最大限度地拥有地方新闻资源,获得更高的受众注意率。再加上新时期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与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记者站又赢得了转型发展机遇。那么,新形势下,记者站究竟应该如何化危为机、转型发展,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提升自身价值?文章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记者站;媒体融合;全媒体;内容为王;技术引领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085-03
一、新时期记者站作用的“彼伏”与“此起”
我国最早的记者站诞生于1965年,此后随着媒体的增多,记者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相比媒体总部,记者站具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做全天候记者”的优势,与驻地沟通更方便,能更快捷地掌握驻地信息,对扩充媒体的发展空间及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不过,新时期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与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削减了传统记者站信息采集的时空优势。过去,不少媒体主要通过记者站第一时间获取地方新闻信息,但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发布渠道也越来越多样,记者站所在地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官微、视频号等发声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其对记者站的依赖逐渐降低。此外,当今时代“全民皆记者”,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空间发声,进一步消解了传统记者站的信息采集时空优势。
再者,新媒体的生产、播发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产品生产上也给传统记者站带来了压力。传统记者站人员少,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向纸媒供稿,而在全媒体时代,其不仅需要继续向纸媒供稿,还要掌握策划、摄影、摄像、剪辑、制作、合成等多项新技能,这要求记者及时由传统记者变身“全能记者”。但自我转型又谈何容易。
不过,在媒体众多、“群雄争霸”的时代,各媒体互相竞争,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记者站的开发和利用上,以求最大限度地拥有地方新闻资源,获得更高的受众注意率。毕竟,记者是极具专业性的职业——事件发生后,他们闻讯赶往现场采访,还原、记录事件前因后果,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以引导舆论,启迪大众。整个采编过程是以正确的新闻观、专业的采编技能为基础的。而所谓的“全民皆记者”并非指人人都是专业记者,他们当中更多的是参与传播信息的普通大众。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专业技能,在新闻传播中时常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夸大事实、乱连接社会热点等,进而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2]。
说到底,传统记者站并非“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记者站的专业性,特别是贴近一线、信息采集和播发高效的优势仍在,有时候甚至还得到了加强。比如在疫情防控新闻宣传中,各媒体记者站就是“前锋队”“冲锋队”,挑起了疫情防控新闻宣传的“大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各媒体快速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矩阵,各媒体记者站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采访,及时跟进报道一线疫情防控动态。笔者所在的行业报媒体同样如此,各记者站全天候开展高强度新闻采访、拍摄,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推出了一批批重点稿件、权威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阵势,让员工群众知政策、明方向、强信心。
由此可见,新时期记者站的作用仍不可小觑,记者站的价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业务带动,“内容为王”
新时期,记者站的作用究竟该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又该如何提升?笔者认为,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业务带动,内容为王。毕竟,媒体设立记者站,主要是出于新闻报道的业务需要,记者站必须把做好新闻报道作为第一要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记者站首先要主动投身融媒体“洪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信息的生成、传播与接收方式,将全世界推向“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体融合已成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超达10.11亿,网站数量超400万个,各种APP近400万款,越来越多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已习惯通过手机、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获取信息。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已不容回避、无可回避。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成效很大。比如人民日报社向移动传播发力,形成以人民日报“两微两端”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新格局;新华社重塑采编流程,探索出了一套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化传播与多终端适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产品的资源共享和互融互通,打造权威的专业国家融媒体。
从单一的文字、图片、视频采编,到满足各媒体需要的融媒体产品生产,从记者、主播到写稿机器人、AI合成主播……媒体融合势不可当,全媒体传播日新月异[3]。这个时候,记者站决不能置身事外,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核心是坚持“内容为王”,充分认识所在媒体特点,发挥驻地需要和贴近基层的优势,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创新内容供给,打造精品地域新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记者站的传播力、影响力。
“内容为王”,须坚持用户思维。要转变以前的“你给我什么信息,让我做什么报道,我就加工什么信息,做什么报道”的守株待兔式报道,在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主動策划、采编有思想、有创意、能反映新时代声音的新闻精品。
“内容为王”,记者站要着重做好“一快一慢一深”的报道,阵容上形成声势,内容上形成力量,效果上给人震撼。
“快”指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记者站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具有时空优势,能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收集信息,采访报道。记者站长期驻守一方,信息渠道多、人脉广,也能及时了解到事件背后的信息、采访到相关人员,从而给所在媒体带来最快最新的权威信息。记者站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将自身打造成驻地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先锋队”。
“慢”指走基层报道舍得下功夫。当前,各媒体持续加大“走转改”力度,强化接地气、暖人心的新闻报道。记者站要用好身在驻地的优势,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和基层实践,让群众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在报道上形式上,力求通过小切口、小人物,挖掘“冒着热气”的新闻故事,采写精品力作,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现时代特色,弘扬社会正能量。
“深”指的是深度报道。当前社会信息过剩且碎片化,快餐式消费过多,读者更希望看到有思想、有温度、全面而系统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可以链接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宣传效果好,且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思路和依据。记者站应将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寻找全局意义和地方实际的结合点,形成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
坚持“内容为王”,记者站还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帮忙不添乱”,做好正面报道,尤其是驻地的工作亮点与典型人物的报道。工作亮点与典型人物事关中心工作与发展大局,是驻地的镜子和标杆。记者站了解驻地情况,可配合驻地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宣传典型时,要扎实采访,下笔准确,切忌有意渲染、夸大其词。二是“求疵而不吹毛”,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驻地需要正面宣传,鼓气加油,引导舆论,也需要善意、积极的舆论监督报道,群众也很欢迎此类报道。毕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不断完善的,各项工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其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记者站在开展舆论监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长期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信息畅通、人脉广,很容易了解到存在的问题,记者站甚至就是驻地群众的投诉点和倾诉渠道。对了解到的问题,记者站也方便顺藤摸瓜采访、核实,掌握更多的线索与证据[4]。正因为如此,记者站要本着“求疵而不吹毛”的原则,通过加强舆论监督报道,推动问题解决,以激浊扬清,守望正义,促进和谐,赢得尊重。
三、提技能做“全媒体记者”,强通联建“作战联队”
全媒体时代,移动直播、H5应用、无人机采集、机器人写稿、AI合成主播等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技术已从媒体的保障要素变成引领要素,尤其是新媒体。
其实,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的过程。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引领是基础。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投入高、创新活跃度强、应用广泛、辐射带动作用大,使5G、大数据、云计算、全息投影、增强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机器人写稿、媒体人工智能平台、AI合成主播已成为现实。新媒体也因此迅猛发展。
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质变。今天的传统媒体,在过去也曾是新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新媒体在将来也可能会变成传统媒体。对此,有远见的媒体不仅在当前把最新最好的技术运用到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反馈等各环节,深度拓展传播领域,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同时,时刻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与前瞻性,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能力,努力抢占新一轮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比如当前诸多主流媒体正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生产、播发、接收全过程,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全媒体时代,媒体努力运用新技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记者站也应“同频共振”,及时学习、掌握、应用新技术,强化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努力实现记者站的能力提升与业务升级。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记者站能力提升与业务升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媒体都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然而离媒体总部较远的记者站,其人才培养往往被忽略,极大地限制了记者站的能力提升与业务升级[5]。媒体应加强记者站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选配“精干全能”的新生力量进入记者站,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促使他们具备全媒体记者所需的素质,具有文字、视频、动漫、H5等多种技能及新媒体运营能力。在培养方式上,既可到全媒体运营能力强的媒体学习进修,也可请专业人士进入站内开展培训,还可实行轮岗制度,避免记者站人员长期驻守一地、从事一个岗位。记者站本身也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大家提升技能,实现一专多能。
除掌握应用新技术、强化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外,记者站还要善于凝心聚力、整合驻地资源,做好通联工作,构建“记者站一声令下,通讯员队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团大作战”通联格局,以提升自身的战力。
通联工作是媒体组织、培训通讯员和联系受众工作的总称。良好的通联工作,是记者站乃至媒体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记者站负责人要全面而细致了解驻地,熟悉当地单位的党建、生产经营等业务情况,清楚组织架构、人事制度等,为做好通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通联工作,记者站必须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摆正“两个关系”。一要摆正记者站与所在媒体的关系。记者站隶属所在媒体,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传达好、落实好媒体关于新闻宣传的决策部署。二要摆正与驻地的关系。记者站要与地方单位加强沟通,取得其支持与配合。要牢固树立为驻地单位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记者站管理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记者站是媒体的一部分,代表媒体,要时刻站在所在媒体的立场、高度考虑事情、开展工作,不能因为要与驻地处理好关系、争取它们的支持,就放弃媒体应有的立场,驻地说什么就是什么、驻地说怎么干就怎么干。记者站与驻地之间既合作又独立的“度”,需要记者站艺术性地处理[6]。
做好通联工作,关键是要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通讯员是记者站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记者站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与指导,密切合作关系,让其成为记者站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有些新闻线索可在记者站的指导下,由通讯员完成采访;有些稿件可以和通讯员合作完成,借助他们熟悉本地本单位具体情况的优势,准确把握报道角度,寻求更好报道效果。由此通过合纵连横,壮大新闻记者站力量。
四、结语
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当前各媒体不断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以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新闻媒体的延伸和拓展,记者站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提升与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要主动投身融媒体,积极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站;坚持业务带动,内容为王,技术引领;加强通联工作,构建“记者站一声令下,通讯员队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作战联队”,壮大记者站力量,提升记者站战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文槐.浅析记者站的社会作用[J].当代电视,2016(2):102-103.
[2] 蒋丹妮.新闻记者在“全民记者”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记者摇篮,2019(6):143-144.
[3] 《求是》编辑部.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J].求是,2019(6):8.
[4] 王文婧.新时期记者站的责任与使命[J].中国报业,2019(7):48-49.
[5] 魏娜.全媒体时代省报记者站的转型思考[J].新闻论坛,2016(6):97-98.
[6] 刘洋.媒体融合下记者站如何有新作为[J].新媒体研究,2016(16):165-166.
作者簡介 张光明,本科,记者,研究方向:专业报新闻采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