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陈宇 任泽宇 刘奕 陈旭辉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是贯彻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从城市轨道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出发,剖析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的作用机制,并从组织、资金、运营和监管方面探究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的保障措施,最终实现城市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并助力城市劳动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轨道交通,空间配置,劳动力,逻辑机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率也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20年的63.89%,净增长46%,在短短的42年间实现了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1]。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迁移。但是,随着外来劳动力的不断涌入以及城市劳动力规模的逐步扩大,各种“城市病”层出不穷,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住房紧张等[2]。不过,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缓减城市交通拥堵以及促进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发挥显著性作用。部分研究发现,轨道交通会影响住宅的分布和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3]。此外,城市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缺乏高质量的公共交通联系,造成了“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而合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构建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都市空间战略的实现[4]。然而,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的逻辑和机制如何,既有研究没有进行充分探讨。本研究致力于解析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作用机制以及保障措施,为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提供参考。
二、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逻辑
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与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使命,其对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的驱动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需要。
1.历史逻辑: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及功能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兴建具有交通和人防双重功能的第一条地铁,这是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为解决交通需求剧增等城市化问题,我国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增加,并保持高速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城市轨道运营线路规模、在建线路规模均为世界第一,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获得“城轨大国”的称号得主要益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使命[5]。
2.现实逻辑: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使命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当前某些城市出现城市病,“治病”则成为我国现代轨道交通建设的使命,推动轨道交通发展。其一,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人均汽车拥有量增加,导致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其二,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中心人口过度密集。其三,降低城市生存成本,城市人口的增加与资源供给不足,导致较高的通勤成本和生活成本。有效解决城市病问题的使命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与现代化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和运费低等优点相结合,使问题得以改善,从而驱动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6]。
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利条件构成了其发展的充分性。其一,政府支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其二,投资规模扩大。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约为6571亿元,随着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投资额将持续增长。
三、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机制
1.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缓解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化问题有效提高城市通勤效率。相对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具有更剧烈的时空收敛特性,缩小了相同空间距离所对应的时间距离,提高了城市通勤效率。同时轨道交通与城市现有的基础交通设施进行衔接,特别在客流量较大的区域,起到了对现有城市交通的分流,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使城市交通形成了多维化发展的局面,提升城市交通整体运载量,有效缓解了由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等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促进了城市整体通勤效率的提高。
2.降低城市通勤成本
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利用其速度快、覆盖广等特点,扩大了城市的“通勤圈”,劳动力可通过权衡生活成本与收入后,来选择工作地点与生活地点,可以更好的实现城市劳动力通过长距离的通勤,换取更低水平的生活成本的需要,有利于中低收入劳动者有效的降低其生活成本。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也使得区域交通一体化得到完善,与地面基础交通设施形成立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两者之间的紧密链接,将不断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缩短换乘时间,减少了城市劳动力的浪费性通勤,节约通勤的时间成本。
3.增強通勤便利性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手段,使其具有准时性与更合理的时刻调度、列车间的换乘等优点,可有效调控轨道交通的列车运行频次,降低拥挤程度,对于增强城市通勤便利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轨道交通网络通过其网络覆盖性、路线连接性等特点,丰富了城市居民出行路线选择,有效的将城市各区域串联起来,增加城市的可达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通勤的便利性,让劳动力可以畅通流动在城市各个地方。
四、轨道交通驱动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优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体制
首先,成立专门的统筹机构,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轨道交通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不是以获利为主要目的,这与市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因此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公共服务的帕累托最优供给。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增进社会福利,只能依靠政府机制发力。
其次,科学评估当地的人口流量和区位条件,合理制定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应以满足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发挥城市规模效益、突出城市集聚优势为原则,依据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范围和特征,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统筹规划和考虑。
2.拓宽融资渠道,保持资金供应链
首先,设立轨道交通专项建设基金,可以从地方税收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注入该基金。轨道交通发展初期资金需求大,客流量小,盈利能力差,运营投入难以弥补债务偿还和营运成本支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资金入股意愿并不强烈。保证轨道交通项目顺利推进,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其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建设轨道交通。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但是支出项目众多,很难保证政府拥有充足的资金维持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地运营。因此,保持稳定的资金供应链,需要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资金资源。
3.完善运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
一是优化运营服务机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站点空间的建设中。积极采用人性化的设计,为乘客,购票,查询等活动提供方便。
二是优化运营规划机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和分析各站点客流量,根据客流量的变化实时调整运营车辆数,可以提高运营效率。
三是优化运营维护机制。轨道交通项目投入使用后,要针对设备运行中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制定一套合理的设备日常维护计划,提前构建出一套故障抢修方案,缩短突发情况的消除周期。
五、结语
在各城市因为迅速发展扩张而出现“城市病”的今天,轨道交通建设的意义重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通过减少通勤成本、增加通勤效率和提高便利性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于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的优化,疏散了城市中心过量的人口,减少了因人口过度聚集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过多年的轨道交通发展验证,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来说,应该加强各方面的保障,加强政府和地铁管理部门的交流以及政府对于相关部门的监管,通过社会集资等方式保障资金供给,创新优化地铁运行管理方法来提高运营效率,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进行规范等,做好多方面的协调统一,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使轨道交通系统继续发挥对于城市劳动力空间配置的优化作用。 PR
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异质性视角下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就业效应研究:理论机制与优化对策》(S202010554037); 由湖南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论文指导老师为吴伟平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吴伟平.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分工的视角[J].社会科学,2020(2):74-84.
[2]吴伟平,刘乃全.异质性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门槛效应: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6(3):28-44.
[3]张纯,夏海山,宋彦. 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以北京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6(09):107-112.
[4]陳弢,潘海啸. 上海轨道交通与人口和就业岗位布局的耦合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20(05):32-38.
[5]冯国强,李菁. 人口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治堵效应[J]. 城市问题,2020(02):49-57.
[6]周文通,孙铁山,陆军. 北京就业人口增长与轨道交通动态影响:基于DSP模型的研究[J]. 人口与发展,2017(04):22-29.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