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研究

2022-04-14 22:03:21刘世炜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川省农作物

摘   要:基于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产量等相关数据,以全国为参照地区,用优势指数法测算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研究发现: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关键词:四川省;农作物;产量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2.013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2-83-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1]这一重要指示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认准优势、发挥优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

一、文献综述

用于比较优势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要素比率分析法等[2]479。李小军详细介绍了用于农业研究的Shift-share模型、优势指数法、种植结构贡献模型等[3]479;Bin Liu和Jianbo Gao研究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非高斯分布及其替代方案,并对各国内部和跨国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3];李建平、罗其友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测算了中国畜牧业的主要行业成本比较优势,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主要畜产品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生产与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顾文波、陈岩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4—2018年十个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进行贸易的比较优势[5]。

(一)农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研究

罗奕奕、戴永务等通过构建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权重指数,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林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6]; 张一琛、宋诚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谷物类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7];钟钰、陈希基于2000年以来中国、美国、巴西的大豆数据,研究了这三个国家的大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8];李佳敏、何伟基于1990—2019年RCEP成员国的贸易数据,计算了这些国家的竞争优势指数、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比较分析了各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9]。

(二)农业的国内比较优势研究

王路永从生产规模、价格和市场销售方面研究了我国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的比较优势,认为小麦和玉米拥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10];吴迪、余晓洋等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玉米、水稻、大豆的比较优势[11];陈漫、刘世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12];毛昭庆、李梁等利用2001—2018年云南省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数据,测算了该省16个州(市)的蔬菜生产集中度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13];黄磊、张小宁基于2014—2019年G30沿线省(区)农业相关数据,采用区位商法计算了该地区农业的区位商,对其专业化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4];张权月、王竞娴等基于近10年来河南省蔬菜种植的相关数据,利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对该省7类蔬菜在28市(县)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15];肖红波、白宏伟采用区位商法,基于2011—2018年京津冀三地农业相关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对其专业化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6];杨子姗、李憬等利用2009—2018年全国及西南各地区国民经济及畜牧业相关数据,采用不同要素比率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西南地区肉牛业的资源禀赋系数、综合优势指数和专门化系数,对不同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17]; 姜宇博、李爽分析了2006

—2018年黑龙江省小麦、玉米、大豆在全国的综合优势,对不同粮食产区的优势进行了对比[18];冯海珊、徐小芹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主要农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19];谭明交、刘琴将重庆市柑橘产业与广东、江西、福建等8个柑橘主产省(区、市)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对重庆市三峡库区17个区(县)柑橘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从资源禀赋优势、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及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20]。

(三)四川省农业发展研究

赵颖文、吕火明基于四川省粮食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测算,研究了四川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时序演变[21];郭晓鸣、高杰研究指出,四川省农村仍然存在农产品安全要求提升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六大主要矛盾,需要重点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优化、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拓展、改革成果分配制度建設、优化农村地域空间布局七个方面深化改革[22];胡小平研究认为,粮食生产是四川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加大力度解决四川的粮食供给保障问题[23];张冬书在总结近几年四川省粮食流通工作成效与不足,研判当前粮食流通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四川省粮食流通工作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的思路和举措[24];林伟敏、刘成华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支撑能力入手,选取22个指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2013—2018年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数子[25];林超群研究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并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26];陈传波、高辉、王寯穆等系统评估了四川藏区科技人才帮扶、科技项目帮扶、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等主要科技帮扶措施对本地区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27-28]。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以全国为参照地区分析不同地区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研究力度。优势指数法主要从规模和单产两个方面,通过计算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某地区某种作物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由于在影响农作物总产出水平的各种因素中,单产和规模影响较大,优势指数法比较适合于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不同作物品种之间进行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2]477-479。本文借鉴学者李小军[2]477-479的优势指数法,研究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发挥本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学理支持和对策建议。

二、模型设计

(一)理论模型

1.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的单产水平,即单位面积该作物生产水平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CA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单产;Yit表示t年度i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产;Yj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j作物的单产;Y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产。如果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生产具有产量比较优势;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等于参照地区水平;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生产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

2.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2)中,PC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Sit表示t年度i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j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S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PCijt>1,说明该地区t年度j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比较优势,比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规模比较优势越大;PC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规模比较优势等于参照地区水平;PCijt<1,说明与参照地区相比,t年度i地区j作物的生产处于劣势。

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就是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相对而言,该指数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特定区域某种作物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式(3)中,CAI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果CAIijt>1,说明与参照地区相比,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CAIijt=1,说明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与参照地区水平相同;CAIijt<1,说明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CAIijt的值越大,说明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

(二)实证模型

(三)数据说明

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的结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以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单位产量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由于四川省的棉花产量数值较小,笔者在计算时保留了一位小数,其他数据均取整数值。所用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0453千公顷,从2018年开始有所下降;小麦的平均生产面积为24303千公顷,从2017年开始有所下降;玉米的平均生产面积为41640千公顷,从2015年开始略有下降;大豆的平均生产面积为7995千公顷,从2015年开始逐年有所增加;薯类作物的平均生产面积为7384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烟叶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260千公顷,从2014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油菜籽的平均生产面积为6893千公顷,从2014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花生的平均生产面积为4493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725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两年有所回升;糖料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679千公顷,从2012年开始有所下降,近两年有所回升。

由表2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产量为20948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年略有下降;小麦的平均产量为12922万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18年略有下降;玉米的平均产量为25054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大豆的平均产量为1483万吨,从2015年开始逐年上升;薯类作物的平均产量为2845万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烟叶的平均产量为265万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油菜籽的平均产量为1351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产量为1653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產量为60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近两年来有所回升;糖料的平均产量为11868万吨,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由表3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单产为6880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小麦的平均单产为5320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玉米的平均单产为601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豆的平均单产为1874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作物的平均单产为3858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单产为2102千克/公顷,波动较为频繁;油菜籽的平均单产为1962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单产为3677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单产为1643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糖料的平均单产为7094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由表4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946千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小麦的平均生产面积为958千公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玉米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570千公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大豆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05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255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生产面积为97千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油菜籽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096千公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生产面积为264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略有下降;棉花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0千公顷,呈逐年下降趋势;糖料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3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近两年略有回升。

由表5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产量为151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所回升;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5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所回升;玉米的平均产量为874万吨,波动较为频繁;大豆的平均产量为71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的平均产量为512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产量为21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三年基本持平;油菜籽的平均产量为257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产量为67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产量为1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糖料的平均产量为51万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由表6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单产为778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年略有下降;小麦的平均单产为375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6年略有下降;玉米的平均单产为553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豆的平均单产为231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20年略有下降;薯类的平均单产为407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单产为2159千克/公顷,变动较为频繁;油菜籽的平均单产为2334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单产为2546千克/公顷,变动较为频繁;棉花的平均单产为910千克/公顷,除2017年的下降幅度较大外,基本上保持稳定;糖料的平均单产为3992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略有上升。

(二)产量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1)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7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特别是稻谷和油菜籽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近几年基本上都大于1.5;小麦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除2019年和2020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花生、棉花、糖料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

(三)规模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2)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8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薯类、烟叶、油菜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特别是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在2.5以上;油菜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在2.2以上;花生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除2017—2019年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

(四)综合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3)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9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薯类、油菜籽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而且多数年份大于2;烟叶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只有2016年大于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糖料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4,棉花和糖料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则更小。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产量等相关数据,以全国为参照地区,利用优势指数法测算了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从测算的结果来看,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二)对策建议

提升四川农业发展水平,要在充分认识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农业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提升质量水平。要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巩固薯类、油菜籽等具有显著优势的作物,突出稻谷、玉米、大豆、花生、烟叶的产量和规模比较优势,调整棉花、糖料的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具体而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主体打造、社会服务完善、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为推动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低是制约四川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在资金投入、项目立项、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建设交通设施,着力建好农村“四好”公路,加快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大对道路养护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防洪抗汛工程建设,有效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有序开展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农网建设力度,切实提高供电质量,有效保障农村用电需求。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农村用网需求。加强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分类有序、生态环保、运营有效的垃圾处理系统,加大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川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要加快弥补这一短板。要打好绿色产业牌,狠抓绿色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药材产业,引进和培育市场前景好、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可以延伸价值链的中药材。优化发展畜牧业,支持选育优良品种,推动饲养、屠宰、加工、运输、营销产业化发展,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优质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核桃、石榴等优质产业,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基地,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优质林业资源,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产业,着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革命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生态型、体验型旅游目的地,推动形成省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绩效会激励技术投入,进而引发制度变迁;阶段性的制度变迁和连续的技术进步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绩效的增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29]。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提高经营水平。与传统小农户相较而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开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筹集能力更强,更能开展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要大力支持乡村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创业上给予他们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制度,在注册资金、税收、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各类主体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各级示范社、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等,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在产品研发、病虫害防控、疫情防控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产品生产质量。着力完善农业市场服务组织,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尤其是要为小农户和大市场搭建交流平台,支持小农户走向大市场。健全法律服务组织,帮助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推动建设法治乡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融资支持力度,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农业经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完善理赔认定机制,合理、适度降低理赔标准,逐步提高理赔额度,切实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积极建设村规民约服务组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理性的人情观,着力解決“天价彩礼”“大办宴席”等问题,加快建设乡风文明。

5.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尤其要在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引资、引技、引智,以资金引进为牵引,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人才引进为关键,筑牢乡村发展基础。推动土地制度创新,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支持力度,既要盘活农村土地,又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尤其要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融资抵押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健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机制,推动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鼓励开展“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1-92.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国家农业政策分析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LIU B,GAO J B.Understanding the non-Gaussian distribution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its alternativ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9(158):1-11.

[4]李建平,罗其友.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01):83-92.

[5]顾文波,陈岩.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测度与分析[J].特区经济,2020(02):37-39.

[6]罗奕奕,戴永务,林伟明,等.中国林产品比较优势测度与分析:基于新构建的WCA指数[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06):110-115.

[7]张一琛,宋诚.我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以谷物类农产品贸易为例[J].山西农经,2021(20):48-49.

[8]钟钰,陈希,王立鹤.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中美巴三国大豆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21(10):75-86.

[9]李佳敏,何伟.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J].农业展望,2021,17(08):172-177.

[10]王路永.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19-20.

[11]吴迪,余晓洋,赵悦,等.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3):23-25.

[12]陈漫,刘世薇.西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4(01):12-20.

[13]毛昭庆,李梁,陈良正,等.云南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农学学报,2020,12(01):1-11.

[14]黄磊,张小宁.“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区)农业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21(06):25-29.

[15]張权月,王竞娴,吴一平.河南省蔬菜比较优势区域差异分析[J].蔬菜,2021(10):33-41.

[16]肖红波,白宏伟.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180-189.

[17]杨子姗,李憬,郑锦玲,等.西南地区肉牛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5):78-84.

[18]姜宇博,李爽,于洋,等.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47-51.

[19]冯海珊,徐小芹.广西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10):117-120.

[20]谭明交,刘琴.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比较优势与振兴路径探析[J].中国果树,2021(10):92-100.

[21]赵颖文,吕火明.四川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测评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5):64-73.

[22]郭晓鸣,高杰.深化农村改革:态势研判、矛盾分析与政策突破: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7(02):8-13.

[23]胡小平.粮食生产是四川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J].四川省情,2017(08):17-18.

[24]张冬书.对做好新形势下四川粮食工作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7(03):4-10.

[25]林伟敏,刘成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及关联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32(06):14-21.

[26]林超群.四川粮食安全的路该怎么走?[J].四川省情,2018(11):31-32.

[27]陈传波,高辉,王芳,等.四川涉藏地区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软科学,2022,36(01):1-19.

[28]陈传波,王寯穆,刘勇强,等.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绩效分析[J].软科学,2020,34(05):139-144.

[29]程士国,普友少,朱冬青.农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互动关系视角[J].软科学,2020,34(01):19-24.

[收稿日期]2022-01-20

[作者简介]刘世炜(1982—),男,重庆人,经济学博士,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19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专题教学探析”。

猜你喜欢
四川省农作物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08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先锋(2022年5期)2022-06-13 22:58:01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农作物防御霜冻六法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4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建筑(2019年6期)2019-07-21 0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