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娟,张瑞芳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早产儿脑损伤是指产妇因各类围生期病理因素导致早产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害,以及脑损伤体征或症状,已成为引起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1]。据相关研究[2]表明,早产儿中枢神经发育与脑损伤有着紧密联系,不仅仅与神经生物密切相关,同时能够导致患儿神经发育不成熟,但目前临床对于早产儿脑损伤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可能存在各类不明确的相关因素,故此,探究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对自身神经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43例脑损伤早产儿,对其患病因素及其对神经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已知晓此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被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②胎龄<37周。
排除标准:①排除高胆红素脑病、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低血糖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②根据临床相关检查分为非脑损伤组与脑损伤组。
对本院收治的743例脑损伤早产儿患病因素及对神经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调查。
观察两组胎龄(25~36+6周、32~34+6周、32周)、性别、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500g、1500~2500g、<1500g)、母亲贫血、酸中毒、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时间>7d、持续时间≤7d、未行机械通气)、使用地塞米松、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糖尿病、宫内窘迫、胚胎数量(多胎、单胎)、妊娠期高血压、产前感染、胎膜早破、窒息等方面的差异。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早产儿脑损共有275例,发生率37.01%,脑损伤与非脑损伤患儿在胎龄、分娩方式、机械通气方面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比较脑损伤高危因素
将上述差异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胎龄<32周、胎龄32~34+6周、单胎、自然分娩、机械通气时间≤7d、未行机械通气与脑损伤密切相关(P<0.05),见表2。
表2 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
早产儿因机体发育尚未成熟,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较差,极易在围生期中因各类病理因素造成脑部组织出现缺血或出血,引起脑组织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或增加细胞因子产生,进而出现脑损伤[3]。据文献[4-5]研究发现,常见的脑损伤高危因素包含: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母亲孕期感染、患儿存在窒息复苏史、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等。
本次研究发现,早产儿机械通气与通气时间、分娩方式、胚胎数量、胎龄存在密切联系,与文献研究结果相近。目前,低胎龄是早产儿脑损伤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产儿侧脑室血管膜较为丰富,且结缔组织支撑较为缺乏,患儿胎龄越小,则越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损伤以及脑室内出血[6]。患儿一旦发生脑室内出血,其脑室内血液可随脑脊液流至蛛网膜下腔,进而引起脑部微循环障碍,造成脑部积水,最终造成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脑白质出血性梗死,对患儿神经发育形成严重危害。与此同时,多胎妊娠产妇极易出现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并发症,导致死胎发生,或出现宫内生长迟缓、胎儿畸形等现象。但据相关文献[7-8]报道,目前临床对于分娩方式不同于早产儿神经发育尚未存在统一定论,仍需临床学者做进一步探讨。而机械通气时间作为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之一,患儿通过呼吸机增加肺泡张力,进而达到纠正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症状,但随着气流增加,气流能够直接传输至患儿颅内,导致颅内压及血压波动,可造成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欠缺,情况严重时,可出现脑血管壁破裂,对患儿脑部神经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9-10]。
综上所述,早产儿胎龄越小脑损伤发生率则越大,而减少机械通气、单胎妊娠以及自然分娩能够有效降低脑损伤发生率。基于此,产妇于产前做好围生期保健,予以有效的保胎治疗,尽可能将胎龄延长,避免出现低体重儿,同时临床需严格掌握机械通气与剖宫产指征,继而降低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