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成: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2022-04-13 08:32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浮标强国海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精神支撑。在一手构建起中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体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身上,就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光辉。

王军成是山东省自主培养的院士。在扎根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下称“海仪所”)的四十余年里,他“风里来浪里去”的科研坚守只为一件事——中国的海洋强国梦想。

从零开始干出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那间大学生宿舍大小、简朴得除了桌椅就是书和研究资料的办公室里,王军成给记者展示了他们团队研发的12 种规格系列浮标产品图。这些锚泊在不同海域的浮标,以可靠性高、监测参数多、技术先进等优势,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技术水平也已走在世界前列。

数十年的研究成就落于笔端或许只是寥寥数语,但现实中走过的“从无到有”的路程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王军成直言,这艰难,有技术上的,也有资金上的。

上个世纪70 年代,王军成刚来到海仪所的时候,美英等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业务化的海洋浮标网,但中国的浮标研究还只处于摸索阶段。彼时的王军成敏锐地认识到,出于国家对海洋的管控、开发和保护等需求,海上监测空白的局面亟待改变。他从“跑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开始了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浮标仍存在无故障运行周期短、通讯接收率低等问题,成为困扰当时浮标海上工作的最大难题。同时国家对海洋监测事业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知还不充分,所以投入的经费也不是很多,一年十万八万的科研经费都拿来研究浮标,还是太少了。技术难题,我们一次次地做实验去解决;经费难题,我就带着团队为海尔、海信等一些大企业做配套产品来补贴浮标技术研发。”王军成笑言这是“以副业养主业”。

而随着国家一系列海洋战略的实施,研发经费逐渐充足,王军成更是带领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率先在浮标上突破了卫星通讯和太阳能供电技术,提出浮标的双机并行控制方法,研发浮标远程故障自诊断、自修复技术,多方式通信与数据压缩等技术,突破浮标系泊抗疲劳抗冲击、包塑钢缆数据传输、水文气象生态传感器现场原位监测等技术难题……浮标的海上连续运行时间由原来不足6 个月提高到36个月以上,观测数据接收率由原来不足80%提高到95%以上,实现了浮标从近海几百米到深远海几千米布放的跨越式技术突破,并能够在北极格陵兰海4000 米及我国南沙3000 米等极端恶劣海区的长期稳定运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奥帆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服役”于2008 年青岛奥帆赛海域水文气象保障的浮标模型,这个针对赛事特制的浮标曾经惊艳了世界。据王军成介绍,最初奥帆委选中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挪威浮标。然而挪威的浮标试运行时不到半年就出现了两次故障。后来奥帆委就紧急启用了中国浮标,当时接受这个任务的就是王军成的团队。

“我们自己研发的浮标在赛事海域漂浮了两年半,为奥帆赛事顺利进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海洋气象水文观测。跟世界顶尖的浮标相比,我们自己的浮标完全没有落下风。”谈及此事,王军成的骄傲溢于言表。

时至今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布设的业务化运行的200多套锚泊监测浮标,九成以上来自于王军成和他的团队。

把研究做好是对国家的责任

年近七旬的王军成如今“出海”的次数少了,但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漂在海上,这位从“大风大浪”里走出来的院士依旧难掩激动。

“直径十米的大型浮标在陆地上看起来很大,但在海上就像一片小树叶,大风大浪起来了,就得用绳子把自己拴在仪器架上。人在浮标上被晃得天旋地转,一直不停呕吐,那确实非常难受。有的同事说,回到岸上再也不干了,但遇到下一次试验任务到来,还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海上。因为要真正突破浮标的核心技术问题,就需要海上试验来解决。”王军成表示,现在说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的团队就是典型的把论文写在我国的大海上。“决定研究成果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最终试验场在海上,所以我们团队的作风就是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

在海仪所的很多研究员看来,王军成是一个“传奇”。为了攻克浮标测波关键技术,他曾在南海万山群岛那片孤岛上连续工作了三个月。这对王军成来说或许只是漫长科研攻关中的一件小事,但正是很多很多这样“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的小事,成就了王军成和他的海洋强国事业。

台风、巨浪、腐蚀、高湿、高温、高盐……那些运行中的海洋浮标需要面对的恶劣环境,做浮标研究的人也同样需要面对。没有亲历过的人大概很难想象,海洋浮标的科研工作也会有无数个危险瞬间。

让王军成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的那个“差点要了命”的瞬间,是1993 年在东海上的一次浮标检修。当时的检修持续了四个小时,修完之后,海上天气突变,海浪翻滚超过了三米,浮标和船摇晃剧烈,使他们无法跳回到船上,稍有不慎就会被夹身亡。船长当机立断要求王军成套上救生圈跳海,然后用绳子把他拖回了船上。

虽然有过很多次与大海搏命的瞬间,但风浪过后又从容坦然,在王军成看来,这是做浮标研究不得不面对的环境。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技术不成熟导致浮标故障率比较高,就需要经常出海检修,顺利的时候四五天,不顺利的时候能在海上漂一两个月。现在浮标在海上能坚持到两年甚至更长,即使需要维修也能很快解决……这是让“风里来浪里去”、在海上漂了几十年的王军成最欣慰的事情。

“我们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技术必须先行。我既然做了这个研究,就要把它做好,这是我对国家的责任。”这是支撑王军成在面对危险,依然初心不改的动力。

为海洋强国多做一点事情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在王军成的办公室里,除了密密麻麻的海洋研究书籍和资料,一个个重量级的奖项也见证着他和研究团队这几十年的努力。

在海仪所党委书记孙继昌看来,老所长王军成的身上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他对于国家海洋监测的情怀。“就是这种情怀让他身上有了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他一直能坚持到底,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一路走来这么多年,他想干成的事都干成了。他以前说过自己是‘俯首甘为科研牛’,他这辈子真的是像老黄牛一样,在海洋科研里深耕这么多年,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细数王军成的那些闪着光的过往——主持国家863 计划项目、军工科研项目10 余项以及省部级项目20 余项,突破了海洋监测浮标系列关键技术,发展了海洋资料浮标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使我国自主的业务化浮标网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组网规模达到世界第二……

面对成就,王军成谦虚地表示,这些主要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海洋监测浮标研究涉及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系统、浮体、锚系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撑,个人单打独斗出不了这些大的成果,需要团队协同攻关才可能完成。”

为海洋强国梦操心了一辈子的王军成,坦言中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一系列布局”是他“咬定”海洋科技装备研发不放松的底气,而从省市两级人才部门到校(院)所的重视和扶持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一定要把研究做好,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王军成与团队又瞄准了第五代智能海洋浮标的研发。

“智能化浮标可以实现对海洋的智能化观测,并对观测数据的准确度进行智能化分析和预测,使我们监测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对我们国家的海洋预报、海洋开发等应用价值就更大。现在正是浮标从第四代到第五代研发的关键阶段。”说起下一步的研发工作,王军成激情满怀。

为国家的海洋技术、海洋装备事业发展多做一点事情,让我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是王军成最朴素的愿望和初心。

猜你喜欢
浮标强国海洋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浅谈浮标的吃铅比数值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浮标吃铅量和“灵敏度”的关系
提问:夏天天热,钓鲢鳙应该钓深还是钓浅?
提问:冬钓轻口鱼如何选择浮标?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