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桂瑜 徐兰程 赖洁玲 贝永建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建构及制度体系建设,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因此,地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重心也应当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以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与新需求。 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彰显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 笔者围绕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意识、提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全程“导师制”、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等举措,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限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生源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普遍不太理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2-5]。
地方高校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部分高校办学定位欠缺高瞻远瞩,更多的地方高校仍然是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尽管已有不少地方高校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学校转型发展速度仍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也间接导致这些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氛围,且重视程度不够。 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进行明确及具体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环节不足, 实践活动少,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系统的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过多且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训项目较少,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等。 部分地方高校仍然未能体现“学做融合、学研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仍然没有与日常教学相融合,科研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学校缺乏本科生科研实践的良好氛围。
部分地方高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大学生科研平台较为缺乏,且不同专业的平台发展不够均衡,学科分布不全,资源有限,可供本科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平台较为缺乏, 或者科研平台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有限、平台开放模式与管理机制不够成熟完善,制约了本科生对科研实验平台资源的使用。
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自身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力不从心。 再加上学校对创新培养重视不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励措施,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热情。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教授法为主,“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兴趣降低,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但是不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缺乏科研素养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培养对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的生源基础相对较差,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创新意识,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即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也只是随波逐流, 流于形式,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顶层设计要求,地方高校应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 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健全创新教育平台,强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创新人才的竞争力。 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中应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明确及具体化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优质的科研平台是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方高校可以依托现有的科研平台,建立更多科学合理,可供学生开展科研实验研究的子级平台,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实习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并建立健全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开放制度, 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广度及深度。 可根据科研平台的学科方向、实验室(中心)仪器设备功能等,对科研平台资源进行整合, 以供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选择自己所需的科研平台资源。 设置平台实验室的专职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通过专门培训考核后上岗,明确其职责。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平台管理办法, 使用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使用人员管理规范》《大型仪器使用规定》,实验室严格执行相关办法及规章制度运行工作。 实验室设置智能门禁系统结合预约制度, 对实验室使用及实验实施进行全程管控、追溯。 科研平台在制定预约制度时, 可充分利用“QQ群”“微信小程序” 等群聊工具结合 “Microsoft Word 2010” 等办公软件的相关功能设置方便快捷的网上预约功能, 便于可以随时查看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情况,极大提高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应将大型科研仪器的名称、 功能和用途向师生进行展示, 宣传其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及地方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并可根据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 将大型科研仪器的用途及使用纳入日常教学范围中, 为本科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地方高校应强化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强,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应构建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出台有效的鼓励政策及奖励措施,如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学科竞赛等工作纳入教师年度工作任务考核中,出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学科竞赛获奖等相关奖励激励政策。 建立全面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体系,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开展能力提升,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实践能力。 此外,地方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多方协作,共同建立实训实习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培训、实践,构建“产学研”合作共赢平台,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建立融合科研、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育人模式, 立足于学校专业对大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的综合素质要求,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尊重人才个性化发展为目标[6]。 地方高校应加大对全程“导师制”的宣传,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尽早加入导师团队。 学生在确定导师前双方应具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 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导师则对不同年级学生,及其发展特点,因人制宜制订相应的培育计划。 通过导师全程言传身教,使学生切身感受科研氛围,深入接触科研项目,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全程 “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科研导师,也是学业导师、就业导师、人生导师,指导学生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可将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论文发表、择业就业、学业深造、大学生涯中的奖罚等作为考核的指标,考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并纳入该导师绩效考核中。
学科竞赛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模式,这也是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 服务于地方的宗旨相一致的,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7]。 地方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各类学科竞赛, 制定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制度,出台相关学科竞赛奖励办法与标准,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研究的自信心, 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各个行业中,创新都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国家未来发展和富强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 地方高校可通过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意识、 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提升师资队伍、建立全程“导师制”及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举措,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