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培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40多年的发展,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秦振华主政地方的时机与改革开放的两次重要节点无缝对接。当拼命的实干家遇到百年难得的机遇,碰撞出绚烂夺目的精神火炬,点燃了高速发展的引擎,引领勤劳智慧的人民共同奔赴美好生活,使张家港成为党领导改革开放促发展的生动缩影。
秦振华,1936年3月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省政协原常委、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港市委原书记。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是苏州改革开放“三大法宝”之一——“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100名“改革先锋”之一。
第一次机遇在1978年。这一年,秦振华上任杨舍镇党委书记,适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战略方针,中国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起响应,争相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秦振华以敏锐的嗅觉捕捉到这百年难得的时代机遇,迅速带领杨舍人民以开放的姿态革故鼎新、迎难而上,让落后小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扶摇而起。
当时的杨舍镇人口约1万,地域范围较小,由城东、城西、城南三个村组成,环境脏乱,旱厕遍地、道路泥泞;经济差,在苏州各县城镇中排倒数第一。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秦振华与杨舍人民抢抓机遇,以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抓手,改变了小镇脏乱差的面貌。
经济建设方面,秦振华认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副不发,无商不活”的发展思路。他意识到,必须依靠企业来促进经济发展,而办企业不仅需要人力,还需要资本。杨舍镇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将劳动力从农田中解放出来,人力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为了应对没有资本的困局,杨舍镇大胆走上负债经营之路,借钱办企业,集中力量发展镇、村工业,经济模式逐步由单一农业经济转为农副工全面发展。在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引下,杨舍镇的包装厂、喷线织机厂等乡镇企业规模越办越大,成为助推杨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86年末,全镇共有镇、村工业企业68家,当年完成工业产值2.82亿元,成绩亮眼。1988年以后,杨舍镇尤其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出口渠道、合资企业、创汇产品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外向经济比重逐步攀升。
环境整治方面,当时,杨舍镇在省内第一个提出来要创卫生镇。秦振华认识到,单单卫生还不行,人的素质要文明,故“卫生镇”前面要加“文明”两个字,即创“文明卫生镇”。随后,杨舍镇掀起文明新风,以家庭为单位评选新风户,在每家每户门口挂牌,以制度化的工程激发群众的荣誉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编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资料,如《文明市民公约》《公民道德纲要》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大大提高了杨舍人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营造了既卫生、又文明的社会氛围,全镇上下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秦振华深刻认识到人的力量,人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他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看似是经济竞争,实际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竞争。”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杨舍镇从1979年开始办夜党校,促使人们转变思想、革新观念、紧跟时代、文明进步。从夜党校走出了一批具备发展眼光、踏实认真的杨舍干部。素质优异的干部队伍在工作、生活中又对群众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得杨舍人民整体的精神面貌都比较好。秦振华回忆:有一次,市里要求抢时间插秧,当时正值雨季,有一天正下着雨,秦振华带着几名负责同志骑自行车冒雨在农田周边视察情况,发现农民们都戴着斗笠在冒雨插秧,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挑秧的挑秧,扔秧的扔秧。秦振华再到周边别的乡镇看,田里却没有一个人,鲜明的场景对比给秦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舍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心求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
经过几年的努力,杨舍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杨舍镇工农业产值突破亿元,为江苏省首家。1986年,苏州市各乡镇评比中,杨舍镇跻身8个明星乡镇之一,排名第一。此外,杨舍镇还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乡镇百颗星”等荣誉称号,这些进步与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领头人秦振华艰苦创业的精神与科学发展的眼光。
秦振华在杨舍镇抢抓发展机遇、顺应时代要求,以逢山开路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带领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后进”变为“先进”,打造了现代文明小镇。自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后,秦振华的春节基本都在基层度过。14载深扎根、勤耕耘,为强镇富民、带领杨舍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秦振华不怕苦累、冲锋在前,在实践与磨砺中催生了务实、进取的“杨舍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扶正祛邪、敢于碰硬的无畏精神;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表率精神;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第二次机遇在1992年。这一年,秦振华上任张家港市委书记,适逢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在改革开放面临困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申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国范围内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此时,55岁的秦振华正走上更大的舞台,在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蓄势待发,他敏锐地意识到,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
秦振华认为,“没有争第一的担当,就会连争第二、第三的勇气也没有。”他上任之初,便提出“三超一争”奋斗目标,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样样争一流。他说:“我工作的时间不多了,不拼一拼对不起82万父老乡亲呀!”秦振华带领张家港人民在落后的情况下,将发展目标毫不迟疑地锚定各领域工作的优胜者,以争第一的魄力和决心奋起直追,赶超周边先进县市。
引领工业快速发展。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张家港工业进入加大投入、抢上规模的高速增长期。秦振华认为,小而散的企业经不住大风大浪的冲击,必须抢上规模,组建现代化“集团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企业转制,这样才能有长久的发展。从“船小好调头”到“船大压风浪”的观念更迭,张家港适时调整风向、放宽政策,帮助乡镇企业盘活资产、优化组合,助力企业上规模、更好更快发展。1992年5月,张家港组建了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江苏贝贝集团。至1994年底,全市累计组建的企业集团63家,其中省级企业集团48家,有47家乡镇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乡镇企业行列,企业竞争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1991年末,张家港市有个体工商户13111户,私营企业27家,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992年以后,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乡镇集体企业改革,2800多家企业由原先单一的集体所有制改为多样化所有制形式,融入了多种经济成分,吸纳了多元的投资主体,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至1997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813家,从业人员87131人,注册资本3.5亿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批优质的企业集团开始大放异彩。如今的世界500强沙钢集团,于1975年靠自筹45万资金起家,当时是个小轧钢厂。至1992年底,仍是个生产普通钢窗料的小企业。1993年,沙钢从美国、德国、瑞典引进90吨超高功率轧钢线。1994年,又从韩国引进不锈钢和镀锌板项目,通过引入国外先进工艺设备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7月,沙钢集团被列入省重点大型企业集团行列,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以集团经济为主体的省重点企业集团。
打好外贸“组合拳”。1992年之前,张家港市地方外贸公司、各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苦心寻觅外贸出口渠道,发展外贸生产,形成了外贸公司、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开发的外贸格局。1992年以后,张家港市采取市镇结合、工贸结合、内外结合、贸资结合等形式,加快发展步伐,走上了从外贸供货转向以扩大自营出口为主的大经贸发展之路。1992年9月,张家港对外贸易公司经国家经贸部批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开创了县级外贸公司自营出口的先河。1992年,张家港市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69.98亿元,批办“三资”企业累计702家,合作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国外承建工程和劳务合作额451.3万美元,“三外”(外贸、外资、外经)总量全省第一。1993-1994年,全市外贸供货额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幅,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动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城市建设掀起高潮。整治老区、开发新区、建设港区,实施“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试点方案,构建“一城四片区”城市框架。加强市区建设,大拆大建、四面拓展,现代化楼宇拔地而起;在镇村建设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镇化水平;在交通建设上投入巨资,建设高标准、高要求的交通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供水、供电、供气体系及信息化网络等方面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公用设施网络。1992年前,张家港市大量存在一镇一水厂、一村一水厂、一企一水厂的现象。这些小水厂普遍存在原水质量差、处理工艺落后、供水无保障等问题。当时市区仅有一座日供水能力为4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992年,投资4000万新建市第二自来水厂,使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立方米,缓解了用水压力,保障了用水安全。1994年初,投资1.2亿元,将杨舍东街改建成美食街,原本破旧狭窄的街道焕然一新,建成了由13幢单体建筑组成的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群,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振华说:“事业兴旺,身体健康;工作紧张,心情舒畅。”凭着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精气神,1992年,张家港市夺得苏州市工业、外贸、精神文明建设3只金杯。此后,在苏州市1993年农村工作“五杯”竞赛中,张家港继续保持优势、取得更大成绩,获得农业丰收杯、多种经营致富杯、工业振兴杯、外贸创汇杯、精神文明新风杯5只金杯,成为开赛以来第一个囊括五杯的县(市)。1994年底,经过三年奋斗,张家港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二,工业、外贸、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面实现“三超一争”目标。
张家港的前身是沙洲县,1962年由常熟和江阴各划出一部分组建而成。改革开放以前,沙洲县长期经济结构单一,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存在感不强。1978年,沙洲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24亿元,各项指标处于江苏省中游,在当时苏州8个县中排倒数第一,虽地处苏南,却被称为是“苏南的苏北”。1986年,沙洲县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市政府驻地杨舍镇。秦振华上任市委书记后,顺应时代要求,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张家港正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几年的发展,荒僻沙洲换新颜,一跃成为经济强、环境美、人文素养高的现代化强市。
秦振华上任市委书记后,将六句话的“杨舍精神”凝练成16个字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前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他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并骄傲地说:“在我市,只要人们提到‘张家港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任何事情都一呼百应,政令畅通;说了算,定了干,高效率,快节奏。能今天办的事,决不能到明天去办,而且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加班加点,超常规工作,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张家港精神”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巨大的引领、感召、激励功能。
秦振华是“张家港精神”的忠诚拥护者和实践者,他办事雷厉风行,讲效率、讲质量。他说:“市场竞争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过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有时甚至是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时间不等人,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年满负荷、超负荷工作。翻开他的台历,每天的工作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去香港招商引资,原计划12天,他只用了6天就回来了;去欧洲谈项目,计划22天,他10天办完事就回来了。招商引资时,有一次几个乡镇同时约秦振华陪外商吃饭。秦振华说:“不能得罪投资者。每个外商我都要见,都要陪。”他宁可累着自己,多奔波、多操劳,也不放弃任何一个招商引资的机会。于是,这一顿晚饭,他一共吃了七个地方,外商也被这份诚意感动。“张家港精神”作为城市之魂,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比较典型的,要属保税区创建和张杨公路拓宽改造两件事。
创建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位于城市西部港区,是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启动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主要功能定位是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和商品展示。保税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吸引投资与项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秦振华说:“我不求当啥官,更不图什么职级,只求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1992年3月保税区申办时,竞争对手有南京、南通、镇江、连云港等地。秦振华亲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张家港经济发展汇报的新闻发布会,积极主动宣传城市形象、展示港城优势。通过努力,争取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将李鹏总理请到张家港,主动迎接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考察,终于“抢”到保税区。1992年5月,保税区的筹建工作拉开序幕,首先就是抢抓基础设施建设,仅用6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保税区定址、民房拆迁、“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建设。保税区的创建充分彰显了张家港速度,90天建成一栋8000平方米的港务局大楼,150天建成60栋20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1992年11月6日,张家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保税区正式投入运营。会议期间公开对外招商,洽谈业务20多笔,成交480万美元,签署合作意向12个,总投资6亿美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此后,保税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促进张家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宽改造张杨公路。张杨公路贯穿张家港,是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至今仍是张家港市的主要通道。1992年3月,投资2.5亿元的张杨公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当时张家港全年财政收入不足2亿元,面对严重的资金缺口,张家港市不畏艰难,团结动员全市力量捐款集资,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都积极响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交通发展。此次工程常规工期三年,张家港人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任务。期间,工程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工程第一线,有的干部甚至几个月吃住在工地。1993年8月,全长33.8公里、双向六车道的张杨公路全线贯通。张杨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便利的交通也为张家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与可能。
秦振华带领张家港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奉献担当,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7年底,秦振华从领导岗位退下,退休不退志。作为张家港改革的带头人、发展的见证者,作为“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秦振华不遗余力地继续弘扬“张家港精神”。20多年来,秦振华赴全国各地宣讲“张家港精神”,作报告500多场,传授张家港发展真经,帮助了很多地区。“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张家港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伟大精神助推伟大事业,“张家港精神”在实践和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早已成为张家港乃至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立志高远、勇担使命,谱写接续奋斗、不断前行的时代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