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华 鲁政委
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基于对我国银行机构多年的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的观察,本文总结发现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主要有三大模式: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不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本机构的模式。
引言
“双碳”目标预示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我国作为当前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此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预示着我国的绿色发展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
绿色金融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工具。要实现“双碳”目标,众多机构都预测未来的30~40年低碳领域需要投入上百万亿元的投资。如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要实现全球控制温升2℃目标导向转型路径,能源消费2030年左右达峰,我国2020—2050年能源系统须新增投资100万亿元。除少部分公共资金投入外,80%以上需要的是社会资本的投入。绿色金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工具,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主力军。银行机构作为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金融机构,是我国绿色金融的主力。目前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中,主要包括1家開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和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有12家中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000多家的区域性地方法人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主体,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达到11.95万亿元。目前在我国的各类银行中,都不乏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中资大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70%,中资中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16%,中资小型银行绿色贷款占比近7%。
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析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为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基于对我国银行机构多年的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的观察,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将呈现三大模式: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金融机构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向集团化发展,其中部分机构积极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集团化、多牌照经营优势,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气候与环境管理等,实现绿色金融业务、气候风险管理、绿色企业文化在集团层面的普遍发展、联动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的绿色金融集团。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在战略与规划上,建立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建立银行集团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战略和愿景目标,并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将战略目标覆盖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投资、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碳中和、绿色企业文化、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信息披露等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领域。
在公司治理与组织架构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架构。包括设立银行集团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集团绿色金融发展,重视银行集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同时设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该机构组织、协调整个银行集团相关部门与机构的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发展目标、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与落实;银行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分行以及各个机构(子公司)负责自身的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绿色发展等工作。
在业务发展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和机构负责自身职责范围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服务,如公司金融相关部门,为企业客户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供应链融资、绿色债券等绿色产品服务,零售金融相关部门,为个人客户提供绿色住房按揭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绿色经营贷、绿色信用卡、绿色私行服务、个人客户绿色理财等;金融市场相关部门进行绿色投资,如进行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投资;在子公司方面,根据拥有的金融牌照,开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保险等产品和服务。
在风险管理上,将气候环境风险融入银行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并逐步建立集团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内涵至少包括三大支柱:绿色金融业务、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以及自身的绿色表现。因此,金融机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是绿色金融重要方面,需要建立集团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主要制度和相关流程,各个牌照的机构(子公司)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最终形成集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上,逐步建立集团和各自机构的绿色文化与品牌。银行集团和拥有的各个机构(子公司)均需要投入资源,不断打造并逐步形成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品牌,共同打造并逐步形成内涵丰富、服务多元的集团绿色金融品牌效应。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实践。在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中,除1家开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有18家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银行利用综合牌照优势,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各类企业低碳绿色转型以及绿色产业发展。以兴业银行为例,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兴业银行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等在内的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就是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绿色金融具体业务战略、规划及政策制定等,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对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目标、效益目标、风险目标负责,建立银行的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业务管理体系、产品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在区域或者分行建立绿色金融分部或是绿色金融团队。该模式下,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风险也享受收益,可被定位为利润中心,获得直接客户营销职能,也可能被赋予信用风险审批职能。在现实中,也有部分银行存在称作“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置,但该“事业部”其实并非利润中心,而是主要牵头负责产品开发、营销推动、业务管理、技术支持、部分资源配置等,实现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的运作。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搭建绿色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负责牵头全行绿色金融的产品开发、营销推动或直接营销、业务管理、专业研究、风险管理等。同时推动在分行层面建立绿色金融团队或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岗等,形成绿色金融总体组织架构。在某些情况下,银行甚至可能将该部门定位为利润中心,给予直接客户营销职能。
注重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从考核评价、资源配置、差异化授权等方面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约束激励机制,这些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为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关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除了银行可以向绿色环保企業和绿色环保项目提供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外,银行根据自身的客户结构和重点领域,创新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产品与服务,如绿色投行产品、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产品、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以及可能推动绿色零售产品开发等。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金融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全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各项制度和相关流程,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专家团队等,或采纳赤道原则,按照赤道原则建立起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给予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项目风险评审职能,负责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审批,或是推动总行负责审批信用业务的审批部门下设成立绿色金融专项审批处室,对总行审批权限的绿色金融业务实现主要集中审批。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实践。部分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采用此模式发展绿色金融,如江苏银行2016年初在总行设立了绿色金融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事业部,九江银行2017年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组织架构、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绿色金融类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就是银行金融机构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责是与境内外机构合作或自主研发,持续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开发,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落地,做好业务管理。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一般须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如在总行公司金融部门下设立二级中心,该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动。
重点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采取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路径包括:一是与国际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产品创新开发,如部分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简称IFC)合作损失分担的能效贷款,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亚洲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绿色转贷款;还有部分银行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二是在绿色金融的特定细分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如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开发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开发光伏贷产品,在碳交易领域开发碳金融产品等。三是依托其在总行业务部门的优势开发产品,如在投行部下,就可以开发和推广绿色投行产品,如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绿色债券等。
进行创新产品营销与管理。为了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予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如给予信贷规模、风险资产、差异化的资本成本等,并给予配置一定的财务费用,通过产品营销推介会和营销竞赛等形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营销。同时,由于很多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存在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情况,绿色金融中心还要做好这些创新产品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工作。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实践。部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因此将其归类于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如浦发银行发布以“绿创未来”命名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面向市场推出了十大创新产品;如华夏银行在总行公司部下设立绿色金融中心,专注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推动,先后承接了法国开发署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中间信贷项目、世界银行节能转贷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等,基于与国际和国内机构的合作,形成了包括国际转贷款、光伏贷、排污权抵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
对不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银行将绿色金融上升到集团高度,依托集团资源,发挥集团综合发展优势,打造全集团实施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并建立集团内部联动机制。因此银行在经营管理、产品创新、资源获取等方面可以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的优势,有助于拓宽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提升集团的绿色金融总量,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扩展业务的边际成本,并提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集团化模式对银行的绿色金融的组织架构和统筹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对银行的金融牌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型银行和中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能更加适合;而区域中小银行受限于金融牌照资源有限、经营区域受限、客户数量有限以及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集团化模式在区域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可能并不适用。
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部分事业部可以掌握绿色金融的主要决策权,包括“财务权”“用人权”甚至“风险审批权”以及直接向客户营销的权利,成为绿色金融的“利润中心”,承担风险并享受收益,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做大做强以及专业化的管理。部分事业部也可能没有直接向客户营销或者进行风险审批的职能,而是牵头管理、推动和技术支持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机构。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下需要正确处理事业部、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否则可能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与摩擦,如事业部客户营销与分支行客户营销的冲突,以及完成业务指标、利润指标与风险管理的冲突等。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与管理。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通过与国际和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并能够获得国际与国内机构的技术支持,借助外部机构绿色金融技术与经验,进而激发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绿色金融中心还负责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因此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并未建立非常完善的银行整体绿色金融组织架构,所以可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专注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开发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而对绿色金融中运用更多的传统产品和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无法形成有力推动。因此这类模式下,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较难实现规模化发展,一般会呈现绿色金融创新能力较强、亮点较多但整体绿色金融规模有限的格局。
结语
综合来看,并没有绝对的绿色金融先进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发展中,部分银行机构可能是几个模式的混合,部分银行可能并未体现出哪一类模式的典型特征,只有部分实践。从发展的角度,为了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結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钱立华为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鲁政委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编辑/孙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