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主题课程的有效策略

2022-04-13 00:06王洪燕
民族文汇 2022年9期
关键词:蚕茧蚕丝变形记

王洪燕

摘 要:正视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其走进教师和幼儿的视野,开发并加以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融入并丰富幼儿园主题课程,既扩充了课程范围,也激发了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性。课程资源意识,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围绕幼儿兴趣,挖掘课程价值,制定主题课程目标;坚持儿童视角,让幼儿感知、操作和体验,充实主题活动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助推主题活动不断发展,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来阐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主题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资源  主题课程

幼儿园一般都采取主题的形式来实施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常见问题:一是拿来主义生,生搬硬套幼儿园内传承下来的主题,因为大家都觉得传承的主题是成熟的,而这些主题脱离了当下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主题内容也没有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显然这样的主题课程不是适合的;还有一种是人云亦云的情况,别人研究绘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跟着去开展这方面的主题活动,但由于缺少了去粗取精、辩伪存真的过程,这样的主题课程成效往往是不大的。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深入,课程資源成为幼儿园课程实践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实施课程的因素来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植物、动物、自然界中的沙、石头、水等,使之成为教育资源,并将其纳入主题课程中,不仅扩展了课程范围,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还扩展了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空间。怎样勾连自然资源与主题课程,找出行之有效的开发路径,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幼儿主题课程,本文将结合主题《蚕宝宝变形记》来谈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一、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

课程资源意识是指面对某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为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思考它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意识,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否则即使我们周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我们也会忽视它。

早上来园时,仔仔从家里带来了一盒装有桑叶的蚕宝宝,顿时吸引了一群孩子围过去观察、讨论,“这是什么呀?”“这绿色的叶子是什么?它就是吃这种叶子长大吗?”“它长大了什么样子?”仔仔很自豪的向大家介绍:“这是蚕宝宝,它喜欢吃桑叶。”一整天只要有空孩子们就到科探区观察、讨论,教师捕捉到幼儿对蚕宝宝的兴趣,这也是主题课程生成的契机,在对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后,生成了《蚕宝宝变形记》这个主题课程。正是因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强烈,在面对蚕这个自然资源时,能敏感的进行观察和倾听,发现了蚕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将自然资源与主题课程进行连接,延展了课程边界,推动了幼儿发展。

二、围绕幼儿兴趣,挖掘自然资源的课程价值,制定主题课程目标

目标是主题课程组成的重要因素,它指导着主题活动内容,也为幼儿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目标的制定对于主题课程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倾听幼儿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围绕幼儿感兴趣的点,对接《指南》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分析,制定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主题活动目标。

在《蚕宝宝变形记》中,我们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探究的点,对接《指南》后,将主题课程目标定为: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萌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2.积极参与蚕的喂养和探究活动,能用绘画、记录等多种方式表现对蚕的认识及发现。将主题活动规划为两周,焦点活动有《科学:认识蚕宝宝》、《科学:认识桑叶》、《科学:蚕的一生》、《社会:美丽的中国丝绸》等。

三、以问题为导向,让幼儿与自然资源积极互动,充实主题课程内容

生成性主题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放缓步伐,给幼儿提供时间、材料、环境上的支持,让幼儿与自然资源充分互动,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也会在无形中充实主题活动内容,让其更灵动。

《蚕宝宝变形记》的主题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让幼儿了解丝绸的来源,感知中国的丝绸文化,我们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社会:美丽的中国丝绸》。活动中播放了一则将蚕茧抽丝并将蚕丝做成丝绸的视频,幼儿看的非常投入,有幼儿发现了一个细节并提问:视频中的蚕茧是彩色的,而科探区里大家养出的蚕茧都是白色的?针对幼儿的疑惑,我们引导幼儿网上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后发现彩色茧真的存在。面对问题“彩色茧是怎么来的”,我们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并进行记录,通过分享交流将想法进行汇总,统计出两种想法:1. 蚕吃了彩色饲料,就会吐彩色的丝结彩色茧。2.蚕的品种不同,有那种专门结彩色茧的蚕,它吃桑叶就可以结彩色茧。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幼儿自发分成了彩色饲料组和蚕的品种组两队,他们分别去实践验证,看看怎样才能结出彩色的茧。有天早上仔仔带来了四瓶颗粒状的彩色饲料,他把饲料碾碎后倒在桑叶上,细心喂养着四龄蚕、五龄蚕,过了十来天,蚕真的结出了彩色茧,彩色饲料组的小朋友欢呼着,他们成功了喂养出彩色茧。另一队蚕的品种组的小朋友也从网上买来了不同品种的蚕,每天他们仔细得给蚕宝宝喂养桑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经过漫长的等待,他们期待的彩色蚕茧也如期而至。

在生成《蚕宝宝变形记》这个主题时,预设中是没有彩色蚕茧这个活动的,但我们坚持儿童视角,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前进,因为幼儿与蚕的积极互动,也因为彩色茧的融入,《蚕宝宝变形记》的课程内容又充实丰满了。

四、坚持儿童视角,让幼儿经历操作、感知和体验,助推主题活动不断发展

《指南》指出:“科学探究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意味着幼儿的学习是行动性的,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不是简单的听和看。”[1]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经历感知、体验、操作的探究过程,把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要留给幼儿,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会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推进。

在集体教学活动《社会:美丽的中国丝绸》中,幼儿知道了蚕丝可以做成美丽的丝绸,随后就有人提问:怎么从蚕茧中抽出丝呢?我们深知幼儿的经验是在不断的经历和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我们这样做:

(一)抽丝篇

幼儿和父母一起调查抽丝方法,并将了解到的信息记录在纸上,来园后通过集体分享交流,进一步了解了抽丝的具体步骤,在交流中幼儿出现了分歧:有幼儿认为将茧放在开水中浸泡就可以,还有人认为茧要放在水中煮沸,幼儿在讨论中思维碰撞,最后大家明确:一定要放在水中煮沸,因为茧是硬的,煮沸的茧变得柔软,便于我们抽丝,同时要一边煮蚕茧,还要用筷子或漏勺将蚕茧压到水中,直到茧的周围漂着一缕缕丝,水从透明变成黄色时,就可以将茧捞出放凉,交流让幼儿对抽丝的过程和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当有足够的蚕茧,我们开始动手抽丝了,这时小宇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抽出的蚕丝放到哪啊?”随后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

(二)制作绕丝工具篇

1.蚕丝放哪里?

教师和孩子进行了讨论,孩子们都觉得要将蚕丝放在一个工具上,如果将蚕丝随便放在桌面上,蚕丝又会缠绕在一起,最后大家商量决定要制作一个工具以放蚕丝,在查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后,进一步了解绕蚕丝工具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自主设计与制作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主设计,他们商量、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选出一个人画设计图纸,并商量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材料,有一次性筷子、老虎钳、螺丝和螺帽等,他们开始制作,万能工匠组很快就完成了,但在转动的时候发现不能转动一整圈,只能左右摇摆很小的幅度,通过分享交流,教师将此问题抛出,幼儿通过激烈的讨论发现了问题:转动的部分万能点用的太多,导致中间零件重量太重,和红管连接的万能轴带不动这些零件,所以它就不转动了,找出了问题所在,这一组的人又开始进行第二次设计和制作,其他几组的人在制作时都相应的出现了问题,后来大家都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和制作。

3.展示与应用

孩子们上台展示了自己的绕丝工具,并进行了师幼、幼幼等多元评价。工具做好了就可以抽丝啦,我们找来电磁炉和锅,锅里放上水,将茧放在水里煮沸,当发现蚕茧周围有丝漂浮时,将蚕茧捞出来放凉。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抽丝的过程中,每人手里都有一个绕丝工具。只见他们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茧上摸过,手上就带出了一些丝,有的是先将丝慢慢的拉出很长,再将丝缠绕在工具上。

因为抽蚕丝和做绕丝工具的活动,使得《蚕宝宝变形记》主题又向前推进了一周,教师始终把幼儿推在前面,在制作绕丝工具时,鼓励幼儿先设计图纸,按设计图制作;在设计、制作和分享交流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也做到了有效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困难,适时提供支持。

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面对自然資源时才能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课程价值,将其应用到课程中,要始终坚持儿童立场,让幼儿与自然资源积极互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这样的主题课程也才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幼儿也才能主动建构经验。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2012年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蚕茧蚕丝变形记
变形记
三个蚕茧
“去”字变形记
小猪变形记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卖蚕茧
珍贵的一元
我的新发现
南充市纤检所两项蚕茧标准类项目通过验收
小虾弯弯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