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昌
【关键词】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特点,建议
综观2018~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能够发现命题者在材料选择、命题角度、客观题的选项表达上都有精心设计,在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服务高校选才、引导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很高的命题水平,也与新课标的精神吻合。研习这些考题(试卷与所选诗歌统计如下),对于2022年高考复习与迎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主要特点
1.立德树人,渗透教育功能
第一,诗歌内容健康,基调积极。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诗歌,总体特点是思想内容与新课标所要求的“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一致。这些诗歌中有对青少年具有直接教育意义的励志作品,如陆游的《苦笋》,诗歌在赞赏耿介高尚人格的同时,直接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建议——“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李贺的《野歌》与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都是咏怀言志之作。两位诗人都有现实的失意与压抑,也在努力寻找排解的方式,无论是放歌还是舞墨,都充分显示出豪迈与进取。前者直云“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空”,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举目前看;后者“酒为旗鼓笔刀槊”,疆场勇士的形象跃然纸上。王建的《精卫词》于苍茫的吟唱中表达了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的精神:虽然填海杳渺无期,虽然不能不面对种种挫折,但是“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直言“此生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表达了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借歌颂德高望重的曾巩来表达“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的胸怀和责任感。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和诉求,契合今天的生态理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有启发意义。
第二,强化育人功能,突出美育和劳动教育。试题考查的诗歌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美好的情义陶冶人,凸显美育的价值。《寄江州白司马》《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赠别郑炼赴襄阳》等都是寄赠奉和的诗作,从诗中能看到动人的友情、深切的牵挂,还有尊重、体谅、劝诫以及深深的祝福。诗人把自己设想成寄赠的对象,想其所想,哀其所哀。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开篇就是“江州司马平安否”,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直接劝说失意的友人不要消极避世,而要振奋精神向前走。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中的“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以景抒情,表达了对远赴襄阳的友人不胜依依的感情,并且拜托友人代访高士,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和对友人的期许。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表达了对患病友人的关心、关切、祝福,“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真诚的祝福令读者动容。
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在这些作品中有所显现。《插田歌》(节选)直接表达对农业劳动的赞美。陆游在《示儿子》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陆游告诉儿子,农人和士人没有区别,不仅要学习圣人之道,还要重视农业,从事劳动,脚踏实地做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育人功能还表现在启智方面。王安石的《读史》教育人们在读书读史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提示读者要有拨开云雾看清真相的智慧,要善于从纷繁的现象背后看到本质,要善于分辨,不可盲从。
2.多维考查,强化融会贯通
第一,选材多样,引导阅读。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的题材类别多样,涉及寄赠、唱和、言志、抒怀、娱情、说理、咏物、题画、干谒、农事、咏史等古诗中常见的题材,而对田园诗、边塞诗,以及以怀古伤今、怀才不遇为主题的怀古诗等似乎有意作了回避。就作家而言,则不回避名家,如陆游、杜甫、李贺、王安石、刘禹锡等,但是把注意力更多投向了杨巨源、陈师道、陈与义、杜荀鹤、王建等学生不是特别熟悉的诗人,意在引导学生拓展古诗阅读视野。就体裁而言,以诗歌为主,词作只有一首。诗歌有律诗、歌行,没有绝句;词选了小令,没有选长调。这是从阅读量的角度作了选择,绝句字数太少,而长调字数太多。此外,就朝代而言,以唐代為主,兼及宋代。
第二,重视基础,关联教材。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意识地体现教考衔接、学用统一,意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用教材,踏踏实实打基础。比较突出的就是适度关联教材,选材或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学生基础积累。例如《寄江州白司马》,江州司马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与白居易《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又如《示儿子》,考生自然联想到教材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相同的作家,相同的话语对象,相关知识积累和能力延伸,有助于考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蕴。
第三,全面考查,注重能力。从命题的角度看,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题型基本稳定,均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考查内容包括诗句理解与鉴赏,以及整首诗的理解与鉴赏,如情感、意志和语言风格等。客观题注重综合考查,既有对创作背景、诗句内容的理解,也有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鉴赏。客观题的正确选项能帮助读者理解诗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诗阅读的难度。错误选项设置总体而言难度不是特别大,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考查对诗歌中个别字词短语的理解,如《寄江州白司马》中的“衣带”、《赠别郑炼赴襄阳》中的“过日”、《读史》中的“末俗”、《题许道宁画》中的“窗”、《野歌》中的“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中的“相射”、《鹊桥仙·赠鹭鸶》中的“听”等;二是考查对诗句行为主体的观察角度,如《插田歌》(节选)中的颔联把田人视角误为诗人视角;三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从对诗歌题目的理解角度设题,题目已经表明这是收到好友皮日休的诗以后写的和诗,选项说皮日休“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显然有误;四是考查表达效果,如《精卫词》客观题的A项,就是从首句表达作用来设题的。
主观题注重对诗歌整体的理解与赏析,设问时常常限定诗句范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能力要求高。主观题有的涉及对诗歌主旨情感的理解,如《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设题为概括思想情感,《读史》设题为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道理,有怎样的启示;有的涉及具体诗句的理解和表达作用,如《题许道宁画》《野歌》的主觀题都提问诗歌末句的含义,《寄江州白司马》提问次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的作用,《赠别郑炼赴襄阳》提问“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的作用,《投长沙裴侍郎》提问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中的作用,《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提问两次写“酒”的作用;还有的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如《鹊桥仙·赠鹭鸶》和《插田歌》(节选)。综合来看,试题设计既侧重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也关注表达的作用。
第四,体现新课程、新高考精神。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更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特别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相关精神。[1]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所选《寄江州白司马》与教材中的作品有机关联,构建了真实、具体的学科认知情境,这个情境中蕴含的关爱、鼓励友人的感情,有利于激发考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情境解答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要求。考题设计以文本作为情境的载体,考查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等内容。诗歌所蕴含的珍视友情、鼓励上进的思想感情,紧扣“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命题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及合理的区分度,体现了‘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与教材中的白居易作品《琵琶行》的有机关联彰显了‘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2],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二、对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几处商榷
笔者也注意到,近年全国卷中少数古诗选材与命题,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解析如下。
2019年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是一首干谒诗,表达了忧道不忧贫,做人有骨气的正能量主题。须要注意的是,私下里写诗拜谒考官可能在唐代比较流行,诗歌字里行间有换一种语言方式委婉请托之意,但此行为对于当今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容易引起不合适的联想。这首诗的命题中,客观题的错误项为:“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有恩必报”,“有恩必报”属于误读曲解。考生需要理解“男子受恩须有地”中“地”的含义,而这并不容易。主观题要求考生回答颈联描写的两个具体场景在情感表达与结构安排上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为:(1)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表达,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心志;(2)结构安排方面,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这一答案也有商榷的空间。“垂纶雨结渔乡愁,吹木风传雁夜魂”蕴含思乡之情。雨中垂钓想起家乡,乡愁凝结;秋风萧瑟,听到南归的大雁发出鸣叫,不免归去之思。诗人对裴侍郎诉说衷肠,上承首联次句的“不拜朱门”和颔联次句的“不求朝仕”,谓心系家园,不求功名。这是一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策略,明明是希望被主考官看中,却又强调想要归去,言外之意是我并非请托,我有真才实学。诗人意在以恬淡之志求得尊重,消解投机之嫌。说“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表达”有点拔高了,似有不合之处。而说在结构上舒缓节奏,虽不算错,但是不免笼统。实际上应该从这两句诗跟上下文关系的角度来鉴赏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主观题为:“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经包含委婉劝告之意,对这一观点怎么理解?”参考答案是:(1)“劝诫”是这首诗歌的主旨,诗歌在尾联点明了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2)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及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了铺垫。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不是“劝诫”?寄赠诗歌的主旨往往不是单一的,在笔者看来,这首诗的主旨可能是表达牵挂和理解,当然也有委婉的劝2022.03诫,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激励和祝福。“惠远东林住得无”放在“江州司马平安否”后面,是关切之情的具体化,还暗含把白居易比成禅宗大师慧远的意味,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尊重和客套,这在寄赠题材的诗歌中很常见。这一句与“莫谩拘牵雨花社”有关联,说其是行文的铺垫可以,但是铺垫不等于含有委婉的劝诫。实际上,这道题可以设计成开放性试题,如“前人的说法你是否同意”,可能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2020年全国Ⅰ卷考查的那首《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在试卷和答案公布后,对于诗歌的注解和客观题中的正确表述,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先生提出过不同意见,大意是说:“下帷”的本义只是“放下帷幕”,并不是用典,“下帷”在本诗中与“教书”并不相干。说“裁诗”即“作诗”,也不准确,“裁”是整理的意思,“裁遍未裁诗”,是对平时写出而未能修改定稿的诗篇加以整理、删改的意思。把“吟郢岸百亩蕙”理解成皮日休教书培养人才,是错误的,此句要点在于以《离骚》里的“蕙”这种香草来象征君子人品的芳洁,赞美朋友的价值取向。“商崖”用了“商山四皓”的典故,赞赏皮日休打算像“商山四皓”那样去隐居。[3]钟先生作为唐诗研究的大师,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令人信服。命题者对一首唐诗的理解引发强有力的质疑,不能不说是当年命题的遗憾。
三、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建议
在重温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基础上,笔者就2022年高考的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教材。近年全国卷中的很多诗歌都关联教材中的诗歌,或者与学过的诗歌似曾相识。有的是选材关联,如前所述的《寄江州白司马》,此外,《示儿子》关联《示儿》,《插田歌》(节选)与《插秧歌》题材相似;有的是设题关联,《插田歌》(节选)关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野歌》关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精卫词》关联《观刈麦》。如果考生对学过的诗歌很陌生,则会影响答题。另外,对教材经典篇目的学习,能让学生积累非常丰富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适当拓展。因为古代诗歌跟我们的阅读习惯有一定差异,加之历史和文化上的时空距离,阅读难度大。仅靠教学教材里的有限篇目,难以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近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题材、意象、主题等如此丰富,这提示教师有必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三,重视阅读素养。阅读素养,就是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诗歌鉴赏题本质上考查的是阅读素养。提高诗歌鉴赏题的答题准确率,要有合理的阅读思维。命题者按照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提出问题,答题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答案。阅读既要有整体意识,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意旨,又要有局部意识,理解局部表达对于整首诗歌表达的意义。
第四,重视词汇积累。前文举例分析了客观题中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选项设置多着眼于对文言词语的正确理解。良好的文言阅读能力会助力古代诗歌的阅读。当然,诗歌语言不同于散文语言,要在把握诗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字词,不要胶柱鼓瑟。
第五,重视题型变化。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既有传统的题型,如“简要概括本诗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等,也有体现素养评价的新题型,如“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和‘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解读?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等。这些考题强化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备考时对这类题型要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