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颖斐
霍华德城堡园林
江南暮春,草长莺飞。2022年的4月,恰逢农历三月暮春,此时江南雨水较多,绿荫冉冉。其实,北半球中高纬度国家,此时的草木都在猛长。
看看各国的植树节就知道了:中国是3月12日,法国是3月31日,日本是4月3日,朝鲜是4月6日,美国是4月10日……从冬季的寒冷萧瑟,转到绿树新芽、百花斗艳,无疑催动着人们去踏青赏花。大到公园、园林,小到室内盆景,那份盎然生机始终牵动着人类对于自然的眷恋。
早在建筑滥觞时,植物作为环境景观的运用就出现了,那便是古代园林的雏形。园林遍布世界各地,横跨各个文明体,体现了人类亲近自然的共通本能。而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植被种类的多样、文化审美上的分歧,又让园林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趣味。
树木生长在楼宇之上,溪水自空中跌落汇入河渠: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堪称奇观。虽然现已难寻踪迹,但是关于它的样貌,在千年之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学者著述中被详细描述,并被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相传,空中花园建造于公元前6世纪迦勒底王国(即新巴比伦王国)的鼎盛时期。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与米底王国的公主阿米蒂斯联姻。米底王国位于今天的伊朗西北部山区,那里植被茂盛、郁郁葱葱。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抚慰王妃的思乡之苦,在宫殿旁建造了这座空中花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人造建筑与自然植被在此紧密交织融合,在炎热气候中构建出宜人舒适的生活空间。
空中花园当然不是悬浮在空中。根据当时的学者记载,花园建造在如金字塔一般逐层内收的台层上,由厚墙支撑。每一台层,外缘是带有拱券的外廊,内侧设有房间。台层上覆土,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台层之间有台阶联系。
台层的角落处,设有提水的轱辘,可以将河水提到顶层的台层上;然后,水逐层跌落浇灌植物,同时形成迷人的水帘或跌水。
最妙处在于,此地植物茂盛葱郁,覆被植物有高大乔木,也有蔓生和悬垂植物。它们遮蔽了部分墙体与柱廊。从远处望去,巴比伦花园就如同一座立体花园,悬挂在巴比伦平原的半空中。
然而,由于在迦勒底王国首都巴比伦城旧址,未能发掘出空中花园的确切遗迹,学术界一度怀疑空中花园的存在。
牛津大学的斯蒂芬妮·达蕾博士提出了异议。她认为,空中花园是存在的,但它不在巴比伦城,而是在250英里之外的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建造的时间也不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而是往前100年左右(约公元前700年),即亚述帝国国王辛那赫里布在位时。
达蕾破译了辛那赫里布宫殿中八棱柱上的楔形文字:“我(国王辛那赫里布)抬高了宫殿周边的景观,让它成为民众们都可以望见的奇观……高高的花园效仿了阿曼斯山……我在其中种植了各类芳香植物、果树、棉花。它们来自周边的山区以及巴比伦。”
一块来自宫殿墙体的石块上,刻有这样的画面:树木长在台阶上、悬挂在拱门中;溪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汇入湖泊;人们在其间开展各类体育比赛活动。
我们并不能确定,考古發掘中关于空中花园的线索,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学者笔下的空中花园。也许,空中花园在当时的两河流域,是一种广为流传或是争相效仿的园林样式,并不局限于规模浩大的帝王花苑。
苏州拙政园
凡尔赛宫苑
它与当地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让居室免受阳光直射,为屋前的柱廊增添趣味,营造出凉爽的室外环境。人造建筑与自然植被在此紧密交织融合,在炎热气候中构建出宜人舒适的生活空间。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被后来的阿拉伯人吸收借鉴,成为伊斯兰园林的渊源。在当下,屋顶覆土建筑、垂直绿化更是成为流行的城市景观,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人口密度高、绿地紧张的城市里,被广泛运用。
近年来,“凡尔赛”一词在网络悄然流行。从它的使用场景中,就可想象法国凡尔赛宫苑的盛大与奢华。
古典主义风格是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趣味的融合,集中体现王权至上与理性至上的理念。
凡尔赛宫苑,是路易十四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建造的皇家宫苑。它由当时全法最著名的造园大师勒诺特尔主持修建,代表了当时法国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
凡尔赛宫苑占地1600公顷,相当于约3个承德避暑山庄,或是5个圆明园。其中花园面积100公顷,加上外围的大片人工林,总面积超6000公顷。它自1662年始建,1688年大致完工,历时26年。
偌大的宫苑,中心只有一个—凡尔赛宫。宫殿坐东朝西,位于宫苑东西向的中轴线上,也是其他放射状道路的焦点,由人工台地抬高。二楼正中朝东的国王起居室,视线可以沿着中轴线林荫道远眺巴黎。
宫殿的西侧,则是园林的主体部分,由近至远分布有花园、丛林、十字运河、广场。花园在规模、尺度和形式上都服从于宫殿建筑,花园的美景也可在宫殿二楼一览无余。
如同规划布局,凡尔赛宫苑的植物种植设计也讲求规整、秩序,尤其偏爱几何图形。
树木边缘都经过修剪,并且沿直线道路栽种,形成整齐的林冠线。至此,每棵树都失去了个性,作为建筑元素被排布,以呈现出整体的形象,如绿色长廊、绿墙、绿色天井、成排绿色立柱等。
对花卉的设计也是如此。在刺绣花园,各色花卉和矮灌木被组合成规整的几何图样,色彩鲜艳、明快,从高处俯瞰,如同图案精美的地毯,极具装饰性。
凡尔赛宫苑,是当时方兴未艾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此时的政治背景是,世俗君王已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得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而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壮大,接受着君王的招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主义风格是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趣味的融合,集中体现王权至上与理性至上的理念:推崇人工对自然的改造,追求高度统一的规则秩序,追求空间的外向延伸性以表现广袤旷远,虽然奢华、铺张,仍不失高贵典雅。
凡尔赛宫苑大受欢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以凡尔赛宫苑为代表的勒诺特尔式园林,风靡整个欧洲,流传至今。如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棋盘式的道路和被“剃平頭”的灌木。
你若认为“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西方园林偏爱秩序”,那就失之偏颇了。
在热情效仿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百年之后,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开始了。兴起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在18世纪的英国找到了土壤,并表现出独特的自然主义倾向。文学领域的湖畔派诗人就是代表。他们批判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质疑理性,向往未受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和往昔的乡村生活。
与此同时,当时的访华传教士向西方传播了中式风景式园林,在英国文化艺术界反响强烈。随后,英国的王室宫苑、别墅庄园、府邸花园,都开始转向风景式园林。
辽阔的牧场便是极具英国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约克郡的霍华德城堡园林就是这样一处府邸花园。英剧《故园风雨后》《霍华德庄园》,以及周杰伦与昆凌的婚礼,让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霍华德庄园始建于1699年,由查理·霍华德聘请建筑师建造,最初为巴洛克风格,后从规则式慢慢改建成风景式园林。整个庄园地形起伏较大,面积达2000公顷,除了城堡建筑之外,还有牧场、森林、果园、花园、湖泊、陵园、神庙。
英国风景式园林,反对僵硬的轴线,寻求空间的丰富性,取消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线,直接将自然作为主体引入园中。
英国气候多雨湿润,草本植物长势良好,草坪、地被植物无需精心浇灌即可碧绿如荫。因此,辽阔的牧场便是极具英国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当然,这类园林往往占地很大,且多位于郊区。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风景式园林一样,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本源,但前者更侧重写意而非写实,善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微缩、提炼、抽象,来引发观赏者心中的审美体验。
明清江南园林是建于城镇的文人官吏的私家宅园,代表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最高成就。拙政园是其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与留园、网师园、狮子林同为苏州四大名园,声名远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大街,始建于明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在一块多沼泽的空地上营建拙政园,历时五年落成,全园4.1公顷。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
园林主景区为一大片水面,占园面积3/5。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池中垒土石,筑成东西两个岛山,选取苏州及太湖周边的花果树木种植于此,旨在效仿太湖诸岛景观。西侧岛山,山顶建有“雪香云蔚亭”,周围则是一大片梅花林,取意于苏州郊外著名的赏梅经典“香雪海”。
“雪香云蔚亭”处于全园的南北轴线上,与园林南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隔水相望,互成对景。“远香堂”周围环境开阔,安装落地长窗,在堂内可观赏四面风景,犹如长幅画卷。因为夏日荷花满池,“远香堂”便取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
“远香堂”东侧,则有一处园中园“枇杷园”。周围还有“海棠春坞”“玲珑馆”“听雨轩”围合的三合院,自成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而是将建筑、山水、植物三者高度融合、浑然天成,构成天人和谐的境界,并且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尽的意蕴,可谓“景有尽而意无穷”。
中外四处代表性园林,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趣味。这些差异不只在于植物种类形态本身的差异,更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偏好的不同。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在作为感官刺激物之外,也提供了精神层面审美的可能性。
当下我们能游览的园林,一类是新建的公园,一类是作为历史遗产而开放的古典园林,前者多是作为城市游憩空间的功能性存在,后者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及其所在的文化情境。红花绿叶,固然美艳,但我们内心能诚实地感觉到,这离动情、陶醉还有些遥远。
特约编辑荣智慧 rzh@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