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歌
“考古”向来是网上冲浪的一大乐趣。明星情史、艺考照片、早年作品,都能成为社畜娱乐生活的精神养分。
经典作品也是可挖掘的宝藏对象。俗话说“常看常新”,那些小时候没看过,或者受限于年龄没咂摸出味儿来的作品,等到有了相应的体验后,突然就品出了它的妙。
但长大带来的,还有一些价值观的成熟,或者中性点来说,固定。这时候再回过头看当年的“都市剧”,才发现,哎?这味儿好像不太对啊。
比如说,经典爱情剧《东京爱情故事》,有95后的小伙伴看了半集就大呼震惊:什么?人物关系竟然这么复杂?
其实,这不过是早年间爱情剧的常规操作:男主在两位女性之间犹豫不决;帅哥男二浪荡多情,他爱温柔贤淑的女二,也爱自己年少时期的白月光……几对人物关系交错,误会总是一个接一 个。
但在这位小伙伴的眼里,多角恋情简直是自找不痛快,直球一点不好吗?而且,这不是发生在职场里的爱情故事吗,是老板不够push,还是业务快要凉了?怎么有那么多精力放在谈恋爱上?
总之,老片的调调是:不经一番寒彻骨,甜甜的恋爱是轮不到男女主的。想想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偶像剧,有哪一段没经历过身份、家族、地域、时间的考验?
最近的爱情剧可就大不一样了,热门的剧大多都是“一爽到底”,男女主负责撒糖,男二和女二是搞笑担当,负责调节气氛。爱情之路上当然有阻碍,但“第三者”的角色已经消失了—没有人能阻碍我们的爱情,除了我们自己。
时代变啦,浪漫主义、爱情至上的观念,在言必称“搞钱”的小时代里,被更加强调自我实现、个体独立等命题取代。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更喜闻乐见的是一路打怪升级的《延禧攻略》,讨论女性自信成长的《爱很美味》,或者……霸道女总裁姐姐和帅气实习生弟弟的“姐狗”恋。
这时候再看《东京爱情故事》,奔放洒脱的女主角赤名莉香,放在这个时代也不违和,但她遇到的,偏偏还是上个世纪的传统男主,咱们现在的观众,看着能不着急吗?
但或许,每个年代故事最终的结局都差不多。不是说《花束般的恋爱》才揭示了爱情的真相嘛,从无话不谈到淡淡结束,后半截是童话没有告诉你的事。就算有一个大女主版的《东京爱情故事2022》,女主又“飒”又独立,事业爱情两手抓两手都硬,但这大概率也是出于迎合市场的考虑—现在的观众喜欢撒糖喜欢爽,那就多喂点人工糖精好了。至于生活的真相嘛,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咯。
还有另外一种作品,翻出来再看,不由得让人感叹,当年这玩意儿怎么过审的?比如《千山暮雪》,刘恺威饰演的男主为了复仇,把女主角“囚禁”将近3年,行为近乎犯罪,放到现在一个“PUA”就能把这部剧骂上热搜了。
不过,看剧归看剧,强上价值也没必要。《千山暮雪》这样的剧当年受到极大的欢迎,还在黄金时段热播,说明了它有群众基础,不能说明编剧和导演的三观有多差。要是三观都得正,何书桓与陆如萍必须得happy ending,《情深深雨濛濛》写到第三集就可以杀青啦。但反过来,其实应该审视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尺度正在逐渐缩小?变的到底是什 么?
长大后我们再老片新看,难免会觉得剧情经不起推敲,人设不忍直视,怀疑自己“小时候都在看什么”,但对比现在的开挂爽文、人工糖精,当年这些剧对人性的呈现或许更加充足,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一篇论文提到,近年来为了抢夺观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在创作中追求“强情节”“名场面”,倾向于结合社会热点议题“定制话题”,影视作品呈现出碎片化、垂直化、快餐化的特点。
从最近《人世间》的大热就能看出来,观众其实并不排斥复杂性,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是最好不过的啦。
呐,再为当年的小观众们找补一句。我们曾经为了那些长大后看起来有点傻气的故事而疯狂,不能说明自己的审美水平低。冷清秋和金燕西门不当户不对,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在一起,这是现实的我们为自己作的决定,但文学不是现实,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要是能重来,估计观众还是会爱上那个帅气浪漫的副总理家的儿子。
生活里,总要有些东西给我们造梦啊。
社会经验丰富之后,看人也能透过外表看到内在了。当陆如萍面对追求她已久的杜飞,说出“你在我心里就是没有性别的好朋友”的时候……嗯,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还有男女演员“假戏真做”,成了真cp,再重温时也会发现一些撒糖的蛛丝马迹。原来真八卦也需要年龄加持才能看得懂啊。
不考古不知道,原来那时候的造型如此深刻地塑造了自己的审美。女生齐刘海,黑长直,厚底靴,男生直板烫,牛仔裤配一条斜着的嘻哈金链子,如果你觉得十年前的自己打扮有点“土”,那很有可能是因为当年大火的剧的妆发也很“土”。据说有位朋友一直对“香槟色”念念不忘,是因为明道在《王子变青蛙》里送了陈乔恩一个香槟色耳墜。
欧,原来我后来爱的人,各个都像他。比如说那会儿流行没那么受人瞩目但活泼开朗的男二号,虽然没被主角选中、但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二号,有可能就是你未来对象的“元形象”。
摆正下巴位置,避免法令纹滋生。当年苦追几个月的剧,就算剧情和人设再经不起推敲,也要避免“地铁人看手机脸”,否则久而久之容易加深法令纹,伤害的还是自己。请跟随弹幕和评论,更加快乐地享受它。
不要强上三观,不要强上三观,不要强上三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哦,如果艺术作品也都需要三观,怎么还会有那么多荡气回肠的经典故事呢?
谨记:爱情剧不能作为任何恋爱的参考,给生活套上任何范式都是不现实的。坂元裕二写过《东京爱情故事》,还写了最近大热的《花束般的恋爱》,究竟哪一种恋情更能修成正果?影视剧作品可不是人生的参考答案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