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与自知:多元无知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媒介形象

2022-04-13 16:04贺建平赵珊
关键词:青年人负面媒介

贺建平 赵珊

摘要:

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将老年群体置于国家、社会和媒体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多元无知理论视角探讨老年群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都对老年人形象呈积极正面的认知;但老年人高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负面态度,低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正面态度,老年人感知的态度与中青年人的实际态度存在程度上的认知差异;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解释了这种认知偏差。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老年群体对他人认知的准确判断,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自知建立自信与自尊。

关键词:

老年人;媒介形象;多元无知;他知;自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2014010

“十四五”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1],老年人成为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目光转向老年群体,探讨老年人在媒体上的形象呈现。研究普遍发现老年人的媒介“可见度”低,且多以消极负面形象出现[2],老年人正在被大众媒介“标签化”和“污名化”[3],“碰瓷”“讹诈”等负面标签更将老年群体置于“坏人变老”的道德谴责当中[4]。大众媒介呈现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健康状况、能力性格特征等形象要素,会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固化或重筑社会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的印象和评价,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老年群体的自我认同和形象认知[5]。笔者立足实证研究,基于多元无知理论视角,探讨老年群体如何认识自我以及大众媒介对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影响。首先,检视老年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对老年人形象的认知是怎样的,是否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其次,老年群体是否能够正确估计和判断其他社会群体对他们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估计和判断是否会受到大众媒介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创新在于:第一,目前国内老年人形象研究大多考察大众媒介对老年人形象的他者建构,鲜有关注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老年人形象的真实评价以及哪些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因此,本研究以多元无知理论这一新的视角考察老年人形象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了解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形象的真实评价。第二,目前国内从老年人自身立场来认识老年群体的相关研究未得到重视,本研究基于老年人立场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关注他人眼中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进而窥探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态。

一、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一)老年人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是公众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再现事物的认知总和[6],横亘在人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间,人们常常透过媒介形象来观察和认识世界[7]。笔者研究的老年人形象指的是社会大众依据媒体报道而形成的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近年来,学界关于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媒体中通常是处于被忽视和遗忘的“边缘人群”,老年人的媒介“能见度”很低,并被低度再现为一种消极的负面形象[8],老年人或是衰弱无用、需要他人帮助的弱者形象[9],或是生活悲惨、晚年孤独的悲情形象[10],甚至是道德败坏、为老不尊的坏人形象[11],缺乏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然而,新媒体时代的老年人形象发生了转变,老年人在YouTube上得到积极呈现,有利于打破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反对年龄歧视[12]。在我国,电视媒介从新媒体时代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展现了“潮”老人、网生代拥抱者、新事物挑战者等年轻态老年人形象[13]。同时,我国短视频等新兴平臺催生了一批“银发网红”,他们以时尚、优雅、智慧、亲切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固有的老年人“观念保守、体弱多病”等社会认知[14]。老年人在新媒体上积极的自我呈现反映的正是他们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评价。但在大多数新媒体的他者建构中,老年人依然是消极的负面形象[4]。早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再现与社会群体对老年人形象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老年受众自身并不认同媒介中的老年形象,但一般社会公众较为认可媒介中的老年形象[15]。可见,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关于老年人形象的“他知”,而且与老年人形象的“自知”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展开对老年人自我形象认知的多元无知研究。

(二)多元无知理论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形成个体的自我认知[16]。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容易在某一议题上对他人的态度和意见产生错误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对他人观点的误判被称为“多元无知”,核心在于某一议题的实际民意分布与人们感知的民意分布之间存在偏差[17]341。卡茨(Katz)和奥尔波特(Allport)最早在种族隔离政策的态度研究中提出并验证了多元无知理论,强调多元无知是一种由个人心理和认知造成的“个体误判”[18]。奥格曼(O’Gorman)通过更大范围的种族隔离政策民意研究发现,多元无知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群体误判”,即“多元无知是由两个或多人对于他人意见、感觉或行为所共有的错误认知”[17]333。这种错误认知又进一步分为“绝对多元无知”和“相对多元无知”[19]。当人们感知到的民意分布与实际的民意分布情况完全相反时,就产生了“绝对多元无知”。“相对多元无知”则是程度较轻、更易发生的一种误判,指人们感知的民意分布与实际民意分布的情况一致,但赞同或反对的程度被显著高估或低估。

早期学者们在多个领域证实了多元无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多元无知理论被大量运用于各类社会规范的研究当中,如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盛行[20],日本陪产假的低使用率[21],这些研究一致发现多元无知是社会规范得以持续存在的条件之一。社会规范通常包括文化、语言、社会交往、偏见和经济交流,其中偏见常出现于某个社会群体,在多元无知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最后以社会角色规范影响整个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认知和评价。桑内等人(Sanne et al.)就发现比利时男性在性别角色规范上存在多元无知,导致男性刻意回避传统上女性角色主导的职业[22]。这启示我们,如今备受偏见的老年群体也可能在社会角色规范的自我认知上产生多元无知现象,老年人可能完全误解或者高估其他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负面认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老年群体会错误估计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评价,存在多元无知现象。

H2:关于老年人形象的评价,老年群体感知的中青年群体态度(负面)与实际的中青年群体态度(正面)在方向上完全不一致,存在绝对多元无知。

H3:关于老年人形象的评价,老年群体感知的中青年群体态度与实际的中青年群体态度在方向上一致偏向负面态度,老年群体高估了中青年群体负面态度的程度,存在相对多元无知。

(三)多元无知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作为一种群体认知误判,多元无知不仅受到成员个体认知局限的影响,媒体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报道促进某些社会规范的形成,即使人们并不真正认同这一规范,但他们往往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他人如何遵循规范[23]。因此,大众媒体的报道立场会影响人们对公众舆论的认知,且媒介影响力与媒介使用频率呈正相关[24]。冈瑟和贾等人(Gunther&Chia et al.)提出的媒介解释模型——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的共同作用更全面地解释了多元无知效应[25]。媒介说服推论假设人们首先基于自己对媒体立场的判断,认为媒体对他人有巨大说服力,进而推断公众舆论的倾向。敌意媒介效果是一种“个人感知的媒体偏见”,强调观点对立的受众双方经常认为媒体在均衡报道某一议题时的立场与自己的立场相反且常常倾向另一方,并且双方都认为观点中立的受众在看到媒体报道后会转向其反对者的立场。在此模型下,人们根据媒体报道形成对某一议题的总体印象,进而推断媒体在这一议题上的主要立场,由于常常认为媒体与自己的立场相反且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转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的立场与他们判断的媒体立场保持一致[26]135。在此过程中,人们可能错误估计他人对自己判断的媒体立场或赞同或反对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产生多元无知现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关注负面报道和舆论会影响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做出负面评价。

H5:老年群体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舆论会影响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态度。

H6:老年群体认为媒体的报道立场不利于己方,从而影响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评价。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调查

本研究选取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女性55岁退休,工人55岁退休)[27],本研究将老年人界定为55岁及以上,青年人界定在18岁至44岁,中年人界定在45岁至54岁。由于涉及对不同群体的认知调查,故研究设计两组调查问卷,分别访问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以川渝地区为问卷发放区域,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利用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发放问卷,将问卷链接发放到川渝地区的多个微信群、QQ群,再通过群里的用户转发问卷链接获取更多的数据。问卷调查于2020年11月19日开始匿名发放,于2021年2月16日完成回收。共回收问卷622份,删除答题时间少于1分钟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616份,其中青年人207份、中年人207份、老年人202份,有效问卷比为99%。

(二)问题设计与变量测量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多元无知的检验需要比较受访者在某一议题上的感知民意分布与实际民意分布。因此,本研究要检验老年群体的“自知”与“他知”是否存在差异,首先需要测试老年群体感知的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数据,再测试中青年人对老年人評价的真实数据,最后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两组数据在方向和程度上的差距就是老年人对自我认识的多元无知。在测试对老年人态度评价问题上,借鉴了刘文宇和李珂在报刊和微博中对老年人身份建构差异研究的结果[28],栾文敬和温馨关于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评价的调查量表[29],再综合相关文献对老年人媒介形象的普遍评价,修改整合了六个负向问题和四个正向问题,以检验中青年人和老年人分别对老年人的态度评价。这包括:(1)“老年人体弱多病”,(2)“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思想保守,不愿改变),(3)“老年人是孤独寂寞的”,(4)“老年人是社会负担”,(5)“老年人以怨报德”(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6)“老年人为老不尊”(不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行为不检),(7)“老年人老当益壮”,(8)“老年人具有奉献精神”,(9)“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10)“老年人平易近人很好相处”。答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试,负向问题答项赋值从5到1:5=非常不同意,4=不同意,3=不确定,2=同意,1=非常同意;正向问题答项赋值从1到5: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态度越积极。检验多元无知现象,设置两组问题分别检验中青年人和老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第一组是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形象评价,问题为“您是否同意下列对老年人的评价?”设置以上十个陈述。第二组是老年人对中青年人态度的估计,问题为“您是否同意下列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设置以上十个陈述。

本研究将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的题项作为影响多元无知的自变量,共设计两组问题。一是检验媒介说服推论,设置问题为:“我关注电视/报纸/网络新闻等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我观看网络上对老年人的评论。”答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试,赋值从1到5: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我相信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和评价。”“我认为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会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我认为中青年人会相信媒体上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会影响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答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试,赋值从1到5: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二是检验敌意媒介效果,设置问题为:“我认为媒体上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新闻。”“我认为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总是夸大老年人的缺点。”“我认为关于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常常歧视老年人。”答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试,赋值从1到5: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

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对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调查问卷进行检验,得出中青年人量表的α系数值为0.777,老年人量表的α系数值为0.768,两份量表的α系数都大于0.7,符合问卷量表的信度标准,因而测量结果可靠。

三、数据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老年人形象的“他知”与“自知”

关于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十项老年人形象陈述的数据结果显示:中青年人在“老年人体弱多病”(N=414,M=2.82,SD=1.164)、“老年人是孤独寂寞的”(N=414,M=2.76,SD=1.131)两项回答中均值小于3,在“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N=414,M=3.05,SD=1.127)、“老年人是社会负担”(N=414,M=4.15,SD=0.855)、“老年人以怨报德”(N=414,M=4.18,SD=0.840)、“老年人为老不尊”(N=414,M=4.13,SD=0.856)四项回答中均值大于3。再分别取中青年人在六个负面评价和四个正面评价问题上的均值,统计显示:中青年人在六项关于老年人的负面评价上平均得分大于3.5(N=414,M=3.52,SD=0.693),表示否定这些评价,对老年人持正面态度;在四项关于老年人的正面評价上同样持正面态度(N=414,M=3.55,SD=0.566),说明中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老年人的态度总体上较为正面。

老年人自我认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老年人体弱多病”(N=202,M=2.64,SD=1.243)、“老年人是孤独寂寞的”(N=202,M=2.89,SD=1.227)两项负面评价的回答中均值小于3,表明老年人认同自己体弱多病、孤独寂寞。而在“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N=202,M=3.22,SD=1.143)、“老年人是社会负担”(N=202,M=3.63,SD=1.178)、“老年人以怨报德”(N=202,M=4.02,SD=0.917)和“老年人为老不尊”(N=202,M=4.00,SD=0.949)这四项负面评价的回答中均值大于3,表明老年人并不认可负面评价。另外,在四项正面评价的回答中均值也都大于3。再取老年人在六个负面评价和四个正面评价回答中的均值,结果显示老年人在负面评价上的平均得分为3.40,在正面评价上的平均得分为3.72,表明老年人对自我有较为正面的认知。

以上数据显示了现实生活中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的真实态度和老年人的自我评价。为了解老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否存在多元无知现象,下面将进一步检测老年人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

(二)t检验:老年人形象“他知”与“自知”的认知偏差

为检验老年人是否会错误估计中青年人对他们的态度,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老年人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与中青年人的真实态度进行了组间比较,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1数据表明:在“老年人体弱多病”和“老年人是孤独寂寞的”两项负面评价上,以及在“老年人老当益壮”和“老年人具有奉献精神”两项正面评价上,老年人感知的态度与中青年人的真实态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t=-2.793,P<0.01)、“老年人是社会负担”(t=-13.557,P<0.001)、“老年人以怨报德”(t=-10.826,P<0.001)和“老年人为老不尊”(t=-9.259,P<0.001)四项负面评价上,以及在“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t=-2.474,P<0.05)和“老年人平易近人很好相处”(t=-3.849,P<0.001)两项正面评价上,老年人感知的态度与中青年人的真实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老年人对中青年人关于老年人形象的认知存在差异。综上,假设H1(老年群体会错误估计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评价,存在多元无知现象)部分获得支持。

上述t检验结果证实了老年人对中青年人关于老年人形象的认知存在多元无知现象,为进一步检验是绝对多元无知还是相对多元无知,本研究还需进一步检验老年人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与中青年人真实态度在方向或程度上的差异。通过对老年人感知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六项评价进行交叉分析,将“非常不同意”归到“不同意”的选项中,将“非常同意”归到“同意”的选项中。

表2数据显示,关于“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老年人是社会负担”“老年人以怨报德”“老年人为老不尊”的负面认知,老年人感知的不同意态度比例都低于中青年人真实的不同意态度比例;关于“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老年人平易近人很好相处”的正面认知,老年人感知的同意态度比例低于中青年人真实的同意态度比例。这一结果表明老年人高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负面态度,低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正面态度,老年人感知的态度与中青年人的实际态度存在程度上的认知差异,属于相对多元无知现象。综上,假设H2(老年群体感知的中青年群体态度(负面)与实际的中青年群体态度(正面)在方向上不一致,存在绝对多元无知)未获得支持,假设H3(老年群体感知的中青年群体态度与实际的中青年群体态度在方向上一致偏向负面态度,老年群体高估了中青年群体负面态度的程度,存在相对多元无知)获得支持。

(三)回归分析:多元无知的影响因素

1.媒介说服推论的影响

通过5点量表测量媒体对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媒体对中青年人评价老年人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关注电视/报纸/网络新闻等媒体的新闻报道频率(N=202,M=3.40,SD=1.181)和观看网络上对老年人评论的频率(N=202,M=3.01,SD=1.289)均值大于3;中青年人关注电视/报纸/网络新闻等媒体的新闻报道频率(N=414,M=3.31,SD=1.119)和观看网络上对老年人评论的频率(N=414,M=3.08,SD=1.151)均值也大于3。老年人会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N=202,M=3.68,SD=1.003),媒体的新闻报道会影响老年人对自己的评价(N=202,M=3.03,SD=1.119),均值大于3;中青年人会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N=414,M=3.40,SD=1.054),媒体的新闻报道会影响自己对老年人的评价(N=414,M=3.10,SD=1.170),均值也大于3,表明老年群体和中青年人群体都认同媒体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媒介使用频率与老年人形象认知是否存在关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与关注新闻(R(202)=0.027,P<0.05)和观看网评(R(202)=0.028,P<0.05)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正面评价与关注新闻(R(202)=0.016,P<0.05)和观看网评(R(202)=0.017,P<0.05)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负面评价与关注新闻(R(414)=0.017,P<0.01)和观看网评(R(414)=0.015,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对老年人的正面评价与关注新闻(R(414)=0.054,P<0.001)和观看网评(R(414)=0.052,P<0.001)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以上数据说明,媒介使用会影响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形象的认知。此外,老年人认为中青年人会相信媒体报道的均值为3.66(N=202,M=3.66,SD=0.995),认为媒体会影响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的均值为3.45(N=202,M=3.45,SD=1.097),大于媒体会影响老年人对自己评价的均值3.03,说明老年人同样认同媒体对他人的影响,并且认为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比对自己的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媒介说服推论成立。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媒介说服推论对老年人感知中青年人态度的影响。表3显示,老年人相信媒体报道对感知的“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β=0.162,P<0.01)有显著影响;老年人认为媒体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对感知的“老年人是社会负担”(β=-0.170,P<0.05)、“老年人以怨报德”(β=-0.218,P<;0.01)和“老年人为老不尊”(β=-0.146,P<0.05)等都有显著的负影响,即老年人越认为媒体对自己产生影响,他们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就越负面。假设H4(关注负面的报道和舆论会影响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做出负面评价)获得支持。老年人认为媒体报道会影响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评价对感知的“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β=-0.157,P<0.05)和“老年人平易近人很好相处”(β=-0.176,P<0.01)有显著负影响,即老年人越认为媒体会影响中青年人,他们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越负面。假设H5(老年群体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舆论会影响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态度)获得支持。

2.敌意媒介效果的影响

表4数据结果显示,老年人在敌意媒介效果的三项回答中,媒体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新闻(N=202,M=2.95,SD=1.119)、媒體总是夸大老年人的缺点(N=202,M=2.99,SD=1.102)和媒体常常歧视老年人(N=202,M=2.80,SD=1.102)的均值都小于3,说明老年群体不太认同媒体立场不利于己、对己方持有敌意,敌意媒介效果不太明显。但敌意媒介效果与老年人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媒体常常歧视他们对感知的“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β=-0.199,P<0.01)、“老年人是社会负担”(β=-0.188,P<0.05)、“老年人以怨报德”(β=-0.210,P<0.01)和“老年人为老不尊”(β=-0.181,P<0.01)均有显著影响,即老年人越认为媒体歧视老年人,他们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就越负面。假设H6(老年群体认为媒体的报道立场不利于己方,从而影响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评价)部分获得支持。

四、结论与讨论

已有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大多从框架理论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或文本分析法[30],勾勒出老年人消极负面的集体媒介形象[31]。这些研究囿于大众媒介对老年人形象的他者建构,忽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老年人的真实评价和老年人的自我评价。为此,本研究从社会公众立场出发,跨人群比较人们对老年人形象的认知,首次采用多元无知理论检视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的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对多元无知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一)老年人“自我认知”和对“他人感知”存在认知偏差

研究发现,首先,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老年人都有着较高的评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两个群体都认同老年人体弱多病和孤独寂寞的负面评价,但不太认同老年人墨守成规、是社会负担、以怨报德和为老不尊的负面评价,并且非常认可老年人老当益壮、具有奉献精神、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和平易近人很好相处的正面评价。其次,老年群体的“自知”与“他知”存在偏差。通过比较老年人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与中青年人的真实态度,研究发现老年人虽然对自我认知有着较高评价,却误认为中青年人对他们持负面态度。老年人误判了中青年人对其墨守成规的感知,高估了中青年人认为他们是社会负担、以怨报德、为老不尊的负面评价,低估了中青年人认为他们对晚年生活积极乐观、平易近人很好相处的正面评价。因此,老年人在判断中青年人态度时,与中青年人的实际态度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说明老年人在认识自我时存在多元无知现象,且属于相对多元无知现象。

(二)大众媒介导致多元无知现象的产生,应该重塑多元的老年人形象

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大众媒介对多元无知的影响,发现媒介使用会影响两个群体对老年人形象的认知,且老年人认为媒介对中青年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媒介说服推论的假设成立。老年人认为媒体对自己和中青年人产生影响越大,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就越负面,从而产生多元无知现象,媒介说服推论对多元无知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得以解释。老年人的敌意媒介效果在本调查中不太明显,原因在于本研究调查的老年群体关注电视、报纸新闻的频率(M=3.40)高于观看网络评论的频率(M=3.01),而不同的媒体会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和报道框架来建构老年人身份,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较网络评论更具客观性;再者,在信任程度、帮助程度、人文关怀等方面,老年人对传统媒体的评价高于新媒体[32],因此,老年群体并未感到明显的媒介敌意。但研究依然发现老年人越认为媒体歧视老年人,他们感知的中青年人态度就越负面,从而导致老年人误解了中青年人对其的负面评价,产生多元无知现象,说明相对的敌意媒介效应会导致多元无知现象。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导致多元无知假设的部分成立,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个人对舆论氛围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观点,且媒体塑造的老人媒介形象会对老人的功能性与感知性能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33],因此,大众媒介对老年人认识自我和判断公众对他们的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有学者曾指出老年人形象符号的建构不仅与媒体舆论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文化传统、自我认知等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5]262。因此,当我们讨论大众媒介建构老年人形象会对多元无知现象产生影响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甚至个体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否进一步影响老年人在认识自我时产生多元无知效应值得未来做进一步研究。以上发现启示当下大众传媒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大力推进“积极老龄化”的进程中,应关注老年弱势群体,重塑健康、积极向上的多元老年人形象。这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社会公众的“老年观”。

(三)多元无知现象加深群体间隔阂,形成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虽然研究表明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都对老年人有着较高的评价,但是多元无知现象的存在,即老年群体对中青年群体的态度估计存在认知偏差,高估了中青年群体对他们的负面评价,这有可能导致老年人顺从或者接受这种规范,逐渐产生“老年人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法,进而可能无意中延续自己并不认同的行为。且由于多元无知所带来的认知偏差是系统性的、集体性的,而非个体的和随机的[26]130131,长此以往,这种认知偏差很有可能会形成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老年人变坏了”“坏人变老了”,加深社会其他群体与老年群体间的隔阂,影响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认知和评价,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从老年群体自身来说,当老年群体认为大众媒介已经形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看法时,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动的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被他人的态度所羁绊。在积极老龄化的进程中,老年群体更需要社会的尊重和包容。

多元无知强调的人们对他人观点的误判,实际反映的却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正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补充,因此有学者强调促进人际交流的重要意义[34]。人际交往可以调解或缓解媒体传播的影响[35],进而有效抑制多元无知的产生,从而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人际沟通,不但能让中青年人更好地认识真正的老年人,消除“代际鸿沟”和刻板印象,也能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化。

多元无知现象作为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影响着人们的实际行为。因此在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本研究结果,老年人在自我认知上的多元无知是否影响他们进行社会参与行为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在于采用的方便抽样方法导致样本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样本代表性的不足可能导致本研究得出结论的解释力有一定的局限。另外,由于老年人在生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样本由调查员对老年人进行一问一答式辅助填写,导致最终答案与老年人本身的答案可能有一定出入。未来的相关研究可采取更科学的抽样方式及调查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23)[20210401].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

[2]丁卓菁.老人传播学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1):5488.

[3]阎瑾,王世军.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老年人形象污名化探析——以“大爷”“大妈”为例[J].传媒,2018(17):79.

[4]张玉璞.被“框架”束缚的中国老人:框架理论下老人摔倒事件中的老人媒介形象研究——基于2015年新浪网老人摔倒事件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J].戏剧之家,2017(14):245.

[5]黄立鹤,朱琦.我国老年形象符号的多模态构建及解析[J].外国语言文学,2020(3).

[6]宣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

[7]吴予敏.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J].国际新闻界,2007(11):51.

[8]郭小平,秦艺轩.“积极老龄化”的电视话语:新社会风险、可见性与老人形象建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4):130.

[9]袁冰冰,孔娜.框架理论下老年人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民晚报》为例[J].今传媒,2017(2):56.

[10]景军,李敏敏.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J].思想战线,2017(3):71.

[11]李成波,陈子祎.我国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2019(3):43.

[12]ORPIQUERAS M, MARQUES S.Images of Old Age in YouTube:Destabilizing Stereotypes[J].Continuum,2016(2):257.

[13]彭爱萍.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对老年人形象的建构——以东方卫视《花样新世界》节目为例[J].当代电视,2020(3):70.

[14]陈乾.抖音短视频“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1):66.

[15]张荣花.我国都市报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浅析[J].科技资讯,2015(13):227.

[16]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118.

[17]O’GORMAN H J. The Discovery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An Ironic Lesson[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1986(4).

[18]ANGELL R C. Students’ Attitudes:A Report of the Syracuse University Reaction Study.D.Katz,F.H.Allport[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1(2):321.

[19]KORTE C. Pluralistic Ignorance about Student Radicalism[J].Sociometry,1972(4):579.

[20]HENNINGSEN M L M, HENNINGSEN D D. Cheating,Pluralistic Ignorance,and the Theory of Normative Social Behavior[J].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2020(1):16.

[21]MIYAJIMA T, YAMAGUCHI H. I Want to but I Won’t:Pluralistic Ignorance Inhibits Intentions to Take Paternity Leave in Japa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1508.

[22]VAN GROOTEL S,VAN  LAAR C, MEEUSSEN L, et al. Uncovering Pluralistic Ignorance to Change Men’s Communal Selfdescriptions,Attitudes,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9):1344.

[23]ANDERSON C A, BERKOWITZ L, DONNERSTEIN E. The Influence of Media Violence on Youth[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2003(3):85.

[24]賀建平,罗越.多元无知效果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认知偏差[J].今传媒,2018(3):10.

[25]GUNTHER A C,CHIA C Y, STELLA. Predicting Pluralistic Ignorance:The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1(4):688.

[26]魏然,周树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7]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EB/OL].(20001207)[20210310].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7/Content_9552.htm.

[28]刘文宇,李珂.报刊和微博中老年人身份建构差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6):78.

[29]栾文敬,温馨.老龄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老年歧视的实证研究——以保定市HD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5):14.

[30]周裕琼,谢奋.从老年传播到老龄化传播:一个边缘研究领域的主流化想象[J].新闻与写作,2021(3):32.

[31]蔡珂.拟态环境下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8(8):56.

[32]盖龙涛.国内“老年与电视”研究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9):29.

[33]SAVUNDRANAYAGAM M Y, RYAN E B.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and Aging[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28):53.

[34]GEIGER N, SWIM J K. Climate of Silence: Pluralistic Ignorance as a Barrier to Climate Change Discuss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6(9):79.

[35]HARDY B W, SCHEUFELE D A. Examining Differential Gains from Internet Use: Compar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alk and Online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1):71.

OtherCognition and SelfCognition: The Image of the Elderly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HE Jianping, ZHAO Sh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As the aging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he elderly group is placed in the focus of national, social and media attention. The media image of the elderly affects the public’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elfcognition and othercognition of the elderl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s that both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groups and the elderly groups have positive cognition of the elderly’s image.

The elderly overestimated the negative attitude of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people towards the elderly, and underestimated 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m. There was a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ceived attitude of the elderly and the actu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people.

Persuasive press inference and hostile media effect can explain this cognitive bias. The perspective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theory and examining the selfcognition of the elderly ar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Keywords:

elderly; media image; pluralistic ignorance; othercognition; selfcognition

(编辑:李春英)

收稿日期:2021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老年流动人群的社交媒体使用及其社会交往重建研究(20BXW083)

作者简介:

贺建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应用、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研究,Email: 417536126@qq.com。

猜你喜欢
青年人负面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大师摇头的玄机(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