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传统模式需要大量使用高毒和高残留的化学药剂,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新的负担。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可避免对森林环境和动植物的危害,减少病虫害抗体的出现,最大程度上发挥生物天敌的作用,保证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持久性。
1.1 合理运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和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生物农药的自身成分无毒、无残留,可以避免对森林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一,使用病原菌、病原真菌和病原病毒。森林中存在大量的有害昆虫,这些昆虫的繁殖速度特别快,若不加以控制,将对森林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使用病原菌可以在昆虫取食树叶时进入其体内,病原菌感染的昆虫死亡率会大幅增加,控制昆虫的繁殖规模,且不会对人类和森林环境造成危害,可以达到针对性防治虫害的目的。病原真菌可以制成微生物农药,病原病毒也可以对病虫生长起到抑制或致病作用,可以取得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第二,使用昆虫调节剂。昆虫调节剂的作用不在于灭杀昆虫,而是通过调节昆虫的发育期,干扰昆虫的繁殖,降低害虫的规模和繁殖速度。这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昆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严格按照昆虫调节剂的使用标准规范作业,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使用生物酶。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于生物体内蛋白酶抑制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降低害虫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危害。同时,还可以使用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制成植物源农药,在环保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1.2 積极引进天敌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可以利用生物的天敌关系,通过引入天敌的方式来抑制病虫害的发展。在引进天敌时,需要了解病虫害的生长规律和特点,清楚天敌的作用和后期繁殖情况,避免引入的天敌后期过度繁殖成为新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谨慎制定天敌引进方案,对引入的物种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充分发挥天敌的抑制作用,且不会增加森林系统的负担。比如可以从外地引入捕食性或寄生性的益虫,通过有益昆虫的补充来抑制害虫生长繁殖。鸟类是昆虫的天敌,可以根据森林内昆虫的种类、规模等情况,合理利用鸟类进行虫害防治,具有经济、环保、高效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严禁对鸟类的捕杀,落实鸟类保护工作,为鸟类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保证鸟类规模达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条件的林区还可以开设鸟类保护区,或主动繁殖鸟类,促进森林环境的生态平衡。
1.3 使用生物灯光技术
很多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对光照十分敏感,可利用这一特点对病虫害进行诱杀。可结合本地区的害虫种类、密度等情况,在林区内选择适合的诱杀地点,使用生物灯光技术控制害虫规模。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
生物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高浓度菌剂、转基因、多糖生物酶诱抗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将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浓度菌剂可根据森林情况科学配置化学元素,在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对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具备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使用;多糖生物酶诱抗肽技术可以快速修复植物组织,灭杀植物中的病原体,促进植物成长,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生物防治技术具备诸多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生物技术手段的防治效果较为缓慢,且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多方面考虑引进物种的后续影响,控制好生物之间的关系,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优势,弥补生物技术的劣势和不足,才能真正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