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 侯俊 王彩云 何忠国 毕宁
摘要:冬荪为鬼笔属真菌,含糖醛酸聚糖、甾醇、多糖、麦甾醇、苯乙酸、二氢查耳酮、异山梨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除湿、活血祛痛等作用,是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本文介绍了冬荪的林下丰产栽培技术以及现有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冬荪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鬼笔;冬荪;林下种植;丰产;栽培
冬荪,学名白鬼笔,又称鬼笔菌、无裙荪、竹下菌、竹菌,隶属鬼笔科、鬼笔属,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辽宁等高海拔地区,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松脆、味道鲜美,是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冬荪含多糖、麦甾醇、乙醛、苯基巴豆油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甲醛、苯乙醛、甲基硫醇、异山梨醇、二氢查耳酮、丙酸、硫化氢、糖醛酸聚糖、氨基酸等多种成分,以子实体、菌托和菌柄入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消水肿、抗凝血、治疗风湿关节痛等。此外,研究发现冬荪还具有抗癌活性,有防病保健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冬荪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食用菌。
目前,冬荪在毕节大方、织金等县区已经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但栽培技术不够规范,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规范化种植冬荪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对冬荪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特性以及营养成分等方面,有关其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冬荪,笔者结合多年种植试验总结出一套林下种植冬荪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冬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1 栽培种选择
冬荪主要栽培品种有厚孢长角型、短柄肉质型、光滑肉质型和长柄蜂窝型4种。生产中通常选择产量较高的长柄蜂窝型或者口感较好、市场价格较高的光滑肉质型和短柄肉质型。
1.2 菌种选择
冬荪栽培时需选用3~4个月菌龄的优质菌种,此时菌种外观菌丝浓密、洁白,滿袋或接近满袋,无污染、萎缩以及老化现象。
1.3 季节安排
冬荪菌龄长、出菇晚,属于中低温型大型真菌,适宜在湿度较高、海拔1500~2000米的温凉地区栽培。当年的10月至翌年3月为播种期,播种时需避开霜雪天气,以免冻坏菌丝;冬荪菌丝生长期为3~5月,原基分化期为6~7月,菌蕾生长期为8~9月,9~12月菌蕾开伞长出子实体,即可采收。
1.4 栽培
选地:冬荪人工栽培方法较多,林下主要采用小窝式栽培方法,该方法能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并且林中有遮蔽物,无需栽培其他植物进行遮阴。林下小窝式栽培应选择郁闭度0.2~0.7的竹林或树林,最好选用无大型野生动物出没、有箭竹生长、质地疏松、土壤肥沃、通风以及排水良好,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夏季地表阳光散射,无白蚁活动的树林。
整地:先将地表的枯枝落叶清理干净,然后挖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15~20厘米的小坑,坑底整平,底部垫3~4厘米厚的松土,两坑间隔20~25厘米。
栽培:采用小窝式栽培方法栽培冬荪时,采用依次铺放底层柴、菌种、上层竹叶,再覆一层柴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材料准备。冬荪栽培材料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有阔叶树树枝、木材,最好选用毛栗树、青冈树等,材料不足时可选用杨树、桦槁等部分阔叶杂木。辅助材料有竹叶、箭竹枝、农作物秸秆等。
将新鲜的阔叶树树枝、木材等主料切割成厚度2~5厘米,长度5~10厘米大小的块。新鲜箭竹等辅料需随用随切,不能长久存放。使用时提前1~2天用铡刀切成5~8厘米长。果树修剪枝、火麻秆、农作物秸秆等其他材料,使用前需切割成5~10厘米长度,并提前浸泡24小时,然后拿出沥水至表面有水湿而不滴时即可使用。林下小窝式栽培不能选用野外动物敏感的玉米芯、黄豆秆等材料,以防野外动物、鸟类破坏栽培地,影响产量。
(2)铺放下层菌材。将准备好的木材块均匀地铺放在底层并压实,以恰好能遮住坑内泥土为宜,厚度6~9厘米。
(3)摆放菌种。称好所需菌种,掰成直径为3~5厘米大小,并均匀地撒播在铺好的底层木材上,菌种间距10~15厘米,小窝式栽培菌种平均用量在12块左右。摆好菌种后再铺上一层稀薄的箭竹枝或竹叶等,盖住底材即可,以达到牵引菌丝的目的。接着撒上一些白糖,然后再铺上一层菌材或果树修剪枝、木屑、火麻杆、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用量以盖住菌种和竹叶为准,厚度约为6~8厘米。
(4)覆土与覆盖物。在上层的菌材上覆盖干净、无明显杂菌生长的疏松土壤,厚度以3~5厘米,易干旱的地方覆土稍厚,为5~8厘米,覆土形状呈微弧形隆起,即龟背形或馒头形。最后盖一层1厘米左右的覆盖物,通常选用林中比较常见的阔叶树叶、干松针或蕨草。具体要求:①栽培时应尽量确保坑内底层柴的厚度一致。②由于冬荪为好气型真菌,所以覆土应宜薄不宜厚,总体原则为播种期干旱时宜稍加厚,湿度较大时宜盖薄。③覆盖物太薄冬荪蛋易受到灼伤,严重影响冬荪原基形成;覆盖物太厚坑内湿度过大,会导致菌丝直接长在覆盖物上,从而形成大量无效原基,浪费营养,严重影响产量。
(5)配方。通过多年栽培经验发现,冬荪种植时每平方米需要阔叶树木块等主料湿料18~20公斤,竹叶或阔叶树叶、木屑等辅助材料湿料10公斤,白糖0.15公斤,菌种2.0~2.5公斤。?
田间管理如下。
人畜管理:林下小窝式栽培需要防止蚂蚁、老鼠等动物的破坏以及人畜践踏。?
温度管理:温度是冬荪高产栽培的关键。冬荪菌丝生长温度一般在8~28℃,以16~24℃最为适宜,属中低温型菌株。9~10月,冬荪子实体形成,此时温度最好是5~22℃,以保证出菇。
湿度管理:冬荪栽培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湿度,湿度管理主要包括材料湿度管理和空气湿度管理两个方面。湿度管理过程中,不同生长期所需材料湿度不同,冬荪菌丝生长期最适宜的材料湿度为70%~85%,子实体形成期的适宜材料湿度则为80%~85%。相对空气湿度高于80%时适宜菌蕾分化发育,子实体形成时则要保证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林下小窝式栽培方法得益于林木的覆盖以及森林的保水作用,湿度较容易控制,基本能确保冬荪生长发育所需湿度,但雨季应及时排水,避免水涝造成菌丝死亡。
光照管理:因为冬荪菌丝生长时不需要光照,因此阴凉潮湿的环境最适宜冬荪生长发育,尤以半阴半阳的环境最佳,因此林下小窝式种植方法成为冬荪高产的较佳选择。林下种植冬荪能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尤其是刚长出的小菌蕾,一旦受到阳光暴晒就会死亡;菌蕾生长期若受到长期的阳光暴晒,则会导致菌蕾皱缩失水开伞困难,或者开伞后菌柄易断影响品质和销售,因此炎热季节应密切关注覆盖物,以防菌蕾受到强光直射失水皱缩。
冬荪是种珍稀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时应以农业防治或物理防治为主,不宜采用化学药剂处理。进行场地选择时应避开白蚁、人畜活动频繁的地方。栽培场地应保持通风,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发菌前期如果发现杂菌污染,需及时挖除,同时将生石灰撒在发病区域,然后补播菌种。如果选择天麻废菌材栽培冬荪,则应提前做好消毒处理,以防杂菌污染。还应加强管理,密切注意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需立即治理。
冬荪的采收、加工和贮藏的技术要求较高,若某一环节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其药效以及商品价值。
3.1 采收?
每年的10~12月为冬荪的采收期,由于其菌柄较脆、易断,采收时需特别小心。可先用小刀切断菌托底部菌索,避免用手拉扯,以防菌索受损影响二次结球。另外,冬荪的采摘方式随品种的不同而不同,普通品种的采摘方式为轻旋菌柄,然后将菌柄完整取出;菌柄菌托不容易分离的冬荪品种则需事先摘除菌托方能得到菌柄;孢子较多的冬荪品种为了防止孢子自溶弄脏菌柄难以清洗,则需将菌盖单独放置集中处理。?
3.2 清洗?
不同冬荪品种清洗方式不同。菌盖难以洗净的品种需将菌盖摘下,冷水浸泡过夜后再清洗;菌盖容易清洗的品种可直接用高压水枪冲洗。?
3.3 干制
采收、洗净后的冬荪子实体应及时加工干制,干制不及时将直接影响药效以及商品价值。冬荪干制方法以及效果与基地规模大小、设备等息息相关,大部分基地选用烘房或者干燥机进行干制,烘房干制或者炭火烘烤时不能选用含硫煤炭或柴火,干制期间注意通风排湿,以免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冬荪发黄变质。烘烤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弄破弄断子实体和菌柄,烘烤结束后要复位,保持完整性。冬荪以颜色洁白、菌柄无严重皱缩,菌柄与菌盖完整,菌盖灰白色为佳。烘干后需回潮10分钟左右再装入较厚的密封袋中保存,回潮太久不耐贮藏。
3.4 贮藏
冬荪干制封装后应置于阴凉干燥、湿度低于30%的冷库中贮藏,以免冬荪干品回潮、变质。库存的冬荪需定时排湿或者打开包装晾晒,防止变黄变质或者腐烂。
目前,冬蓀栽培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菌种种源混乱。冬荪生产中使用的菌种大部分是农户收集野外竹蛋资源分离纯化而得,不稳定性强,很少考虑选择优良资源进行定向选育,导致市场中菌种种类繁多,种源混乱。二是菌种缺乏质量标准,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大部分菌种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差,环境简陋,工艺简单,加之菌种不稳定,生长速度慢,通常导致菌种污染率很高,田间栽培时经常出现无法出菇等现象。三是工艺粗劣。大部分合作社或者冬荪种植户都是独立经营,没有形成产业体系,对冬荪的采收加工还停留在煤火烘烤阶段,这些简单原始的烘烤方法加工方式粗劣,温度无法调控,导致冬荪组织密度稀疏、体型变长、色泽不均匀、感官品质大大降低,同时煤火烘烤尤其是无烟煤等烘制无法确保含硫量不超标,会大大降低产品质量,影响销售,降低经济效益。
目前冬荪的主要种植模式是将冬荪与其他作物进行套种。与其他作物套种时由于冬荪的生长所需湿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对于套种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若注重套种作物的生长条件,则会影响冬荪的长势和品质;而传统的栽培由于冬荪生长速度较慢,加之多数菌种生产户的生产条件简陋,不注重污染、重金属积累和冬荪营养物质含量等,导致出产的冬荪品质参差不齐,上市时间晚,进而降低了经济效益。因此,林下种植冬荪不失为一种能有效提高冬荪产量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