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北京中轴线”吗?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那你一定会对这篇小说感兴趣,你一定想用雨燕的视角去感受不同的中轴线;如果你完全不了解,那你更应该读一下这篇小说,读完之后你不仅能增长很多知识,还会产生亲自来北京中轴线走一走的冲动。
北京中轴线正在申遗,这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北京中轴线,我们特别邀约张之路老师创作了这篇小说。可能你会说,原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啊?没错,能把命题作文写好,拿到高分,是不是一件很厉害的事呢?下面就来聊聊这篇“高分作文”的“得分点”有哪些吧!
如果你对北京中轴线稍有了解就会明白,这条线路的内涵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它串联起古老北京城中无数个重要节点,每一个节点都能洋洋洒洒地做一篇大文章。但是作者没有深陷其中,而是运用宏观掌控能力,提炼出每个节点最重要的历史和内涵,再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把这些节点串联起来,就如同用一颗颗硕大的宝石串联成一条华美的项链。正因为如此,我们非常顺畅地就能读完小说,读完之后也会对北京中轴线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就是小说区别于非虚构作品的独特魅力!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非常古老,随便一处建筑可能都有几百年了。如果只是去介绍这些建筑的样式、特点和历史,多少也会有些枯燥。作者巧妙地选择了更具有生命活力的切入点——中轴线上的树,以树的故事带出人的故事和相关的历史。如果你曾经认真观察过一棵几百岁的老树,你就会从内心深处生出一份感慨,这棵树经历过朝代的更替,目睹过人世的变迁,无数人在它的旁边走过,来来往往,最后都消失了,但是树一直在那里站着,默默见证着历史。当你面对一棵树,你更容易产生一种共鸣,因为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树的古老与坚韧会让你反观自己的渺小,进而反思历史的得失。所以我们一定不能错过中轴线上的那些古树,有了这些树,中轴线变得更加有温度了。
说了结构,说了取材,其实这部小说最令我惊喜的是华仙化为雨燕的这个设定。雨燕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征,它与古建筑同生共存,也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用雨燕的视角去俯瞰中轴线,特别贴切,特别有代入感。华仙是传说中的“铸钟娘娘”,她因钟楼铸钟而产生,本来是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人物,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为她安排了新的归宿——她的精魂化为雨燕,几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座城市;同时她又以少女的形象与当代女孩罗燕凌相知相交,把文化的密码传承下去。雨燕和华仙这两个形象的结合实在是妥帖,借鉴历史文化又不拘泥,让古老的传说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创新,其实也是北京中轴线的特质。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故事是说不尽的,这篇小说其实仅仅是为大家开启了一扇门,希望引导大家自己去探索真正的风景。这条古老的线路历经几百年,至今仍然在变化与发展,中轴线是一条活的线路,每个行走在路上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它。
所以我想,真正读懂这篇小说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带上这期杂志去走一下北京中轴线,去探访小说中写到的那些地点,去寻找那一棵棵有个性、有故事的古树,去思考历史、生命与生活,去记录你的观察与感动,去创作属于你自己的北京中轴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