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身网络热销“爆款”;利用物联网系统,田间管理更“智慧”;通过数字化物流平台,解决农产品运输“堵点”;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数字乡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网络基础设施强化,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在2021年我国现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2022年上半年又实现了“县县通5G”。上半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中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数字技术在农村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为提升农村网民规模、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村电商已成为引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5年的353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00亿元,总体规模扩大近6倍。电商服务网点在全国大量建立,覆盖率达78.9%。随着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贯通,以及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不断创新落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村电商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自2001年,国内农村电商投融资事件共发生3123起,金额达7004.7亿元,资本普遍看好农村电商前景。
科技耕耘“未来农场”
目前,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产值规模达到5778亿,2025年预计将达到1.26万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认为,智慧农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确保智慧农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与装备研发;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实践,在不同领域探索智慧农业的落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为22.5%,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最高,为30.2%,设施栽培、大田种植、水产养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别为23.5%、18.5%和15.7%。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2.1%,设施栽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9.7%,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大田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分别为28.3%、24.5%和16.6%。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农业总产值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以及价格的稳定提高,保障质量安全。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叶宏宝认为,智慧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部署,利用数字化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乡村短视频,推动乡村旅游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短视频”也拥有了独特的“流量密码”:简单质朴的乡里乡亲、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刻在儿时记忆里的美味……广袤的乡村成为越来越多短视频博主的创作源泉,他们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依托当地核心特色打造乡村IP,构建农产品、餐饮、民宿、文化资源生态链,透过手机屏幕展现乡村的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快手平台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快手“三农”兴趣用户超过2.4亿,新增“三农”原创短视频突破两亿条,“三农”创作者生产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抖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438万条,获赞超35亿人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122万个村庄。
在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创、特产美食、生态观光等重视体验的项目逐渐走红,乡村旅游成为复苏重点。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态旅游游客量为20.9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超过国内旅游人数的一半。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
得益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渗入乡村生活的众多场景。以前,办事要到村委会走一趟,现在,不论办理医保、社保,还是宅基地审批、临时救助,在线上服务平台反映,就有相关人员负责跟进。过去看病就医要长途跋涉到县城大医院,如今有了远程医疗就诊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数据多跑腿、村民少跑路,办事效率更高、生活更舒心。
农业农村部2021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66.4%,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78.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77.0%。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村民,一头连着政府;一边是通过数字化服务享受新生活的村民,另一边是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乡村治理、更好服务大众的政府。村民逐步适应数字化,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乡村数字化治理新体系的建设。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说,“互联网+政务服务”已初步实现全国49.2万个村民委员会信息集中汇聚,各类“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APP和线上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乡村治理效率。
数字乡村,青年人才是本
无人机、物联网、直播间……一个个新词在广大农村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数字时代,充满“土气”的乡野正发生嬗变,越来越具有“科技范儿”“现代范儿”。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到,2025年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将超过8000亿元,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缺口为350万人。“数字”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立足产业,以青年人才为本,是建设数字乡村需要秉承的根本理念。
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将共建数字乡村、培育乡村数字化青年人才作为己任。2020年起,抖音大力扶持三农创作者,帮助各地农特产推广至全国大市场,支援乡村数字建设。抖音持续推出了“新农人计划” “富域计划” 等活动,投入亿级平台补贴与专项扶持,吸引地方新农人和农货商家原产地开播,并辅以多元运营技能培训,从源头助力品质农货出村进城,促进地方农特产业发展。
拼多多着力扶持95后的“新新农人”,鼓励更多具备高学历、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帮助农村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推进“多多课堂”电商培训课程下乡,帮助各地区农民上手产销全产业运营管理,推动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可持续化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拼多多“新新农人”已超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占比超13%,每位“新新农人”平均可以带动5~10位95后参与到电商创业中,带动当地就业岗位超过50个。
数字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2022年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典修订相关情况,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大典当中。这意味着,农业数字化人才已经获得了官方职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