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策略

2022-04-12 04:07杨珍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符号意识素养

杨珍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愈发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符号意识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内容,但面对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小学生,教师应积极探究有效的培养策略,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简要探析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仅供参考。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否具有符号意识,不仅影响他们对数学符号的感知、学习和应用,也决定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数学是一门有着较强抽象性的学科,数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数学知识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符号思维,并在不断学习中强化符号意识,进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意义

符号意识指的是学生可以正确使用符号,表示数字和数量变化及变化规律等。形成符号意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與应用符号,这对他们进行复杂的数学思考有着积极作用。从成人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中的符号是比较简单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抽象,也不容易记忆,这就让很多学生在遇到与符号有关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涉及符号有关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即便是一些常识和数学学习的基础,但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此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如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解答能力等,而符号作为这门学生的专属语言,如果学生缺少符号意识,不能准确理解与应用符号,必然会影响到这些能力的提高,也会阻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遇到更大困难。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现状

符号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形成的一种学习意识,它是学生正确认知与运用数学符号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对数学符号的学习应从了解数学符号代表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变化方式着手,首先数学符号有着概括性的特征,在式子中有一定概括作用。此外,它还有代数效果,即对数量关系及运算方法予以表达,但部分教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学符号中,字母既能代表人数、物品数量,也能代表单一数字,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母的含义。所以,对小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比较复杂的,这一点从实际教学中就可以看出,一方面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如果没有注重有效培养策略的探究,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且会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虽有一些提及,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使得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及其运用的能力始终无法达到预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

三、核心素养下有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符号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时,教师应先确保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数学符号,对其实际意义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手段提高学生对符号感知能力。但在传统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也很难感知与理解数学符号。对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积极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更好地感知与理解符号,了解其真正意义。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一年级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为确保学生对“+”“-”这两个数学符号的真正意义正确理解,就可以借助电教媒体,通过展示与教学相关的影像、图片,促进学生对这两种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分别是有六只小猫和五只小鸭的图片,在学生观看的时候,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看到的内容进行描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接着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两张图片中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先分别数出每张图片上有多少只动物,然后将其相加得到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红色粉笔书写“+”,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符号的意义。随后,教师继续提问:小猫比小鸭多几只呢?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的意义。情景化教学小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从小学学生本身的主体特点来看,小学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境,而从数学教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看,数学教学的抽象性概念性和逻辑性相对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情境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情境的构建,让数学知识在小学学生的眼中从抽象化概念化逻辑性相对较强的知识和文字变成具象化形象化的视觉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下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通过运算过程深化符号理解

在数学学科中,符号的数量其实是非常多的,目前已达到了两百多个,且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和它的用法都有明显的独特性。为深化学生对符号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符号的意义,使其能真正理解符号是什么与具体的应用方法。比如,在一年级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拿了十朵小花,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与“-”进行组合排列,使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深化符号意识。随着学生对符号的熟练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其数学领域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将符号当作数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清楚符号的意义与使用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符号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教师务必对学生读、写数学符号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字母的含义,接着进行读法训练,如[a+b+c=a+b+c]时应读作[a]与[b]的和再[+c]等于[a+]上[b]与[c]的和;再如,在讲授垂直与平行符号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读“[a⊥b],[b∥c]”的过程中,会将其读作[a]垂直[b],[b]平行[c],显然这是不正确的读法,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符号的含义理解存在问题,正确读法应是[a]垂直于[b],[b]平行于[c]。所以,在符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读写,以保证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以及合理运用符号解决问题。

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要关注符号教学开展过程中符号意识的培养,通过纠正学生的读音、书写,帮助学生有效地树立符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符号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所代表的含义和概念,进而对数学符号产生本能反应,在遇见同样数学符号时,在脑海中可以有效地构建相应的情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理解,同时对学生的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和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并且有效落实于实践中,让学生的符号读写更加规范。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数学符号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非常重要。所以,对小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是以课本知识为主,与生活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使原本就十分抽象的符号变得愈发抽象化,极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符号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以降低学生对符号的理解难度,切身感受符号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时、分、秒”相关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h(时)、min(分)、s(秒)的时候,可以先结合英文定义进行介绍,促使学生深化对英文字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的问题,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进一步掌握h、min、s的含义及其运用。再如,教师在讲“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式的掌握,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或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植物、动物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符号化修改,并引导学生进行加和减。总之,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要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有效渗透数学符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符号的本质。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小学学生为数不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以此为基础,强化学生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消化能力,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和认知后,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也会更少,也会更加灵活应用已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四)培养数学思维,增强逻辑思考

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认知,而这对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与应用,让他们在处理数量关系是更加从容。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基本的预算,初步认识几何与学习数量单位,如钟表上的数字识别等;而到了中年级阶段,主要是一些较大数字的复杂运算和图形基本运算等,而高年级的学习中,会涉及方程计算、小数等。由此可见,符号在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数学关系的搭建还是结果的求得过程,符号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教师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可以正确理解与运用数学符号,增强推理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其符号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树立符号思维,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口述与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周长运算方式,使其能对此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字母表示任意数的方式引入公式,并在黑板上写出,让学生对文字版的公式进行对比。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讨c、a、b的含义,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号思维与符号意识。

(五)借助游戏法提升学生符号意识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游戏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可以保证课堂的有效互动,从而有助于教师进行符号思想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比如,在一年级下“元、角、分”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利用《大耳朵图图》这一动画片,引入逛商店这一话题,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都是怎样付钱的呢?”接着为学生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能认识其特征以及换算的方法。在课堂末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以下算式“△-○=1,△+○+□=10,□-△=○”,然后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置一个物品展柜,并对上面的物品进行标价,要求学生使用相应的物品替代以上算式中的△、□和○。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不但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也实现了符号思想的渗透,这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打下了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互动环节的设置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规则,避免对正常教学工作产生影响。

(六)運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针对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开相应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巧妙使用数学符号,深入分析问题,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正方形都有什么特征?如果选择你们喜欢的颜色对正方形进行涂色,那么如何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在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后,教师顺势导入教学主题,并写出S=a2(a为正方形边长),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其面积公式应该如何使用字母进行表示,继而深化学生的符号意识。

总之,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教学特点,在教学中融入符号思想。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加强对符号的认知,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其可以更好地感知、学习与应用符号,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邱瑞玲)

猜你喜欢
符号意识素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