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突围,常州制造升级“智造”

2022-04-12 12:14郭煦
小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智造常州市大奖

郭煦

常州,这座以制造业著称的江南古城,在前不久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聚焦产业发展。“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制造业是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以三个“最”字描述常州的制造业家底。

事实上,此前常州市已获得工业“奥斯卡大奖”三连冠,彰显制造“智能”基因。江苏是制造大省,常州有强劲、厚实的制造业基础。

为了实现制造强市之梦,常州市将智能制造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技术法宝,积极部署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力争抢占“智造”天下,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实现常州高质量发展。把全链路智造(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链路)和碎片智造(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企业产品制造关联碎片)有机融合,为常州制造真正缔造“智能”基因。

2020年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常州中天钢铁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首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的民营钢企,也是此届“中国工业大奖”唯一获奖钢铁企业。

随着中天钢铁集团此次成功摘得中国工业大奖,江苏常州市已连续三届斩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工业“奥斯卡奖”最大赢家之一。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从常州市获悉,常州是唯一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地级市,迄今共有6家企业获得了7个大奖和提名奖,数量上也是最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熊梦表示,常州有强劲、厚实的制造业基础,企业家精神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些企业家个个都精神抖擞、奋发有为。”

常州市工信局官方数据显示,常州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15个,数量居江苏全省第一。此外,常州累计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有16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工业强基工程即强化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工程,事关国家工业发展的根基和未来。

一个事实是,常州大体量的龙头明星企业相对不多,但在制造业基础工艺等方面却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底蕴,应用场景丰富、产业链条完备。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今年把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定为新春“第一会”,主要目的是,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奋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

常州市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中有189个,666个小类中有598个,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特别是碳纤维、动力电池、光伏等一批产业集群抓住风口乘风而起、踏浪前行。动力电池产值国内第一,占全国份额的1/3、全省的2/3。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交织影响下,常州市仍有超2/3的星级企业保持税收增长,377家星级企业贡献税收468.4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45%,比上一年增收25.9亿元。2家民企入围“中国企业500强”,7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在国内外成功上市,获得首个光伏领域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转型升级成效正在显现。

陈金虎表示,产业为常州市带来了无数荣光和骄傲,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之初,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第一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创造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时至今日,实体经济依然是常州鲜明的城市烙印,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中国天眼、嫦娥奔月、天宫空间站等“国之重器”都有常州贡献。正是制造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常州经济大市的地位。

截至“十三五”末,常州共有各类工业企业近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79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13家,超50亿元28家,超10亿元、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为174家和1541家。

2021年常州工业规模总量超过1.68万亿元,上市企业达到81家,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城市20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8家在常州投资了119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贡献了常州全市65%的GDP、75%的投资、77%的税收和绝大部分就业。

过去常州市凭实业崛起,靠产业突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城市之间的竞争必将重归产业主赛道,谁能率先突破“极点”的阵痛,谁就能赢得未来。

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距离“万亿GDP之城”仅一步之遥的常州下一步重振產业雄风,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制定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30条重磅政策,精心绘制了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将安排100亿元政策性资金,五年带动8000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总量超过2.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

陈金虎表示,下一步,常州市将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激活科技创新“主动能”,把准智改数转“主方向”,强化重大项目“主抓手”,打造质量品牌“主力军”,唱响绿色安全“主题曲”。

常州市将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纵深拓展“智改数转”,增强产业转型动能,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培育培强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新能级,紧抓绿色安全发展,促进产业低碳集约转型,培育壮大名企名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赋能产业升级,推进“两个健康”提升创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常州在制造业各领域加快实施“智改数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算力供给,打造产业大脑,到2023年,常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超8000个,到2025年要超1.5万个,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

常州制造,正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开启全方位的“智变”——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来自常州的中天钢铁集团获得过中国工业大奖,作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天钢铁高度重视人才战略规划和科研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拓展建立“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应用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连续3年科研投入超1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66件,先后研发“脉冲磁致振荡(PMO)+电磁搅拌(EMS)”连铸技术、“采用电磁感应连铸中间包冶金技术”、“风电用轴承钢技术”等一大批核心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

集团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超100人,各类科技人员1500余人,专职研发人员225人。目前,有5名博士入主参与的“汽车用特殊钢棒线材产品的开发与品质提升”、“曲轴用非调质钢品质提升”“超高纯净齿轮钢开发与应用”“高强精细超深拉拔类线材工艺研究及产品研发”四大博士后研究项目正在推进,预计3年内完成并投入市场。

武进不锈位于天宁区郑陆镇,是国内最大的工业用不锈钢管制造商之一、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57项,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22个。

常州屡获工业大奖的背后,有一条不断供输“营养”的“常州模式”创新链。尤其在信息智能时代,常州市一批又一批企业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创新,加速制造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积蓄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要让传统工业制造走向智造和创造,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就需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常州制定“三年行动计划”,从集群培育、做强做大、创新发展、智能升级、绿色发展和人才支撑六个方面提出明確目标,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通过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以此目标作为常州工业的新图景。

在常州新一轮“双百”行动计划中,对100家以上传统优势企业的重点培育和100项以上省、市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带动和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使常州市工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产业层次、创新能力、智能制造水平、产业集聚度、绿色制造水平等六个方面明显提升。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创新引领,推动我们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为我们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推动我们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来推动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我们的明星产业、明星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坚守实业的常州企业,一路走来,智能制造作为“引路明灯”,让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实现质效双提升。

以前,作为制造名城,“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一直是常州制造业转型的“痛点”。

如何突围?唯有创新!常州的“科技长征”连续走了10余年,每年,常州市党政企代表团都要带着合作需求,“走出去”对接大院大所,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

“一个科研院所培育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常州招院引所共建研发机构,以科教城为主要载体,让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长效接入本地。目前,园区已集聚科技企业38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42家,平均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0项。

最近,常州又出台促进创新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5年内市区两级将拿出400亿元科创资金,努力打造贯穿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人才支撑、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此前举行的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峰会上,苏锡常三市达成了协议,三地将打破行政边界,建立苏锡常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如今,常州已经开始了“创新觉醒”。尽管常州拥有的太湖水域面积很小,但向来擅长“以小博大”的常州人,并不会就此放弃这张“太湖牌”。常州市将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太湖、长荡湖“两湖”科创长廊,并启动建设西太湖“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

猜你喜欢
智造常州市大奖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2022 中外玩具大奖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神秘的年终大奖
抽大奖啦!
这些照片没有一张得大奖,却感动了无数人……
3D打印智造未来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