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讲好“大思政课”

2022-04-12 16:14王晓宇王立欣于杏林
教育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大思思政劳动

王晓宇 王立欣 于杏林

思政课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校应不断创新,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深挖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内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帮助学生厚植文化底蕴、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让思政教育持续影响学生成长,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应当如何进行课程创新,讲好“大思政课”?《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共话新时代的中小学思政。

议题一 什么样的课程是好的“大思政课”?

王云霞: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要体现三个“大”,即一要有文化引领育人的大格局,二要有融合创新的大课程观,三要在立德树人中彰显大担当。

学校要结合时代要求、育人特点等实际,凝练学校文化。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在116年的办学过程中,挖掘、传承和创新了“荷”文化,即“和——和谐,合——合作,核——核心”,并不断充实“唯真至善、向美而行、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打造育人大格局。

“大思政课程”体系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学校“大思政课程”体系包含养成教育课程、品格塑造课程和行走课程。其中,“敦品励学——28个好习惯”班级养成教育课程针对高、中、低年级分别设置相应教学目标;“绽放每个生命光彩”育人活动课程包括了主题升旗仪式、传统节日纪念仪式、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根植中华行至世界”社会实践课程涵盖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精神素养。

为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现代少年,学校形成了“小、实、近、亲”的德育四字经。“小”即“落小”,学校开发了辩论思政课程,通过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辩论,达到思政目的。“实”即“落实”,学校成立家和学院,并将“荷”文化融入其中,整合教师、家长和社会资源,共同开发优质育人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近”即“贴近”,学校实施“和育导师制”,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陪伴和指导,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亲”即“亲切”,学校在友好课堂、友好行为、友好环境、友好家庭、阅读达人等方面开展“小荷争章”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总之,“大思政课”的关键是通过大格局的文化引领,构建大课程体系,培养全员育人的大担当精神,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议题二 学校如何根植当下社会实际,创新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王志芳:河北省保定市实验小学着眼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构建“135N大思政课程体系”。“1”即一个目标,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5”是通过“认知—动情—意会—行动—融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N”即多途径、多载体、多样式打造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要全面“融”,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校园里,校园电台播放英雄事迹、红色故事;课堂上,推动思政读本进课堂,以“人人、班班、科科”渗透思政内容为主线,并结合各学科优势与资源,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间,播放红歌铃声,让学生耳濡目染;课后,每位教师录制五分钟左右的“红课”微课,分时段推送给学生,延伸课堂时空。

二要多方“联”,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大思政课程的补充,实现协同育人。学校是思政教育主阵地,要营造校园红色氛围,举办红色主题博物展,并利用校园电视台宣传红色信仰,实现红色教育的全方位浸润。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思想,拓展阅读,挖掘故事,形成家庭思政资源。此外,要充分利用保定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参加劳动,关爱老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三要合力“拓”,变“独角戏”为“大合唱”。通过家校携手,挖掘家长资源,开发“妈妈的书包”“拇指课堂”等思政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厚植爱国情怀,并邀请家长进课堂,利用职业专长,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此外,学校与高校联合,邀请高校教授为教师解读思政教学,自上而下贯通,由浅入深教学,以合力促“拓”展,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共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共绘立德树人同心圆。

建设“大思政课程”体系,是在人的灵魂深处搞建设,要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使内容、载体、形式、情境等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挖掘显性与隐性教育,让思政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王捷:新时代的学校应担当教育的新使命,“大思政课”既要注重知识习得,又要加强情感培育,着重人格启蒙。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在党建引领下,建設思政课程,深耕情境教育,润育赤诚少年。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学校以“360”党建工作法为育人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从一时到时时,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上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学校治理,提升组织号召力,融聚团队向心力,凝聚学术研究力,增强课程领导力,赋能思政教育,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要开阔视野,建设课程体系。学校建设了适应、适融、适变的“新三适”课程体系,其中,“适变”即适应社会发展之变,适变课程即“大思政”课程,学校以“根植红色血脉”为主题,以“弘扬爱国情,润育赤诚心”为目标,设置了正心立志、格物致知、笃行致远三大板块。

三要优化实施,深耕学习情境。一是“道法”课堂,专题学习。组织学生到思政教育基地进行专题学习,通过图文展陈、VR技术等方式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活起来。二是项目承载,融合课程。基于“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两个核心概念出发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涵育情感。三是主题引领,节日课程。学校将节日分为国家节日、成长节日、传统节日、学科节日四类,组织学生讲英雄故事,诵红色诗词,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四是研学旅行,行走课程。学校研发了《红色小脚印研学指导手册》,开展了“参观伟人故里”“体验长征丰碑”等主题研学活动。

四要多元保障,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协同育人格局,以新思想、新作风、新行动、新技术锤炼队伍,建设了晞光馆这一红色教育体验馆,将信息技术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

刘延美:劳动教育对于创造美好生活、培养时代新人非常必要,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社会、学校中被严重淡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初中阶段要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为此,向阳桥中学积极思考,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学校着力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以“向阳”二字为核心,形成了包含向阳课程、四季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着力推动多个课堂阵地共同参与,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助力劳动教育;利用好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家庭客厅、阳台、炉灶间和街道的社区等职业体验场所,开发“向阳大讲堂”,邀请各个行业的优秀劳动者讲述劳动的故事。

学校还形成了多元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劳动教育护航。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撰写、班会课的展示、学生劳动心得的分享,记录劳动教育过程;通过学校的舞台展示、劳动成果的奖励、劳动小达人的评选,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写实记录,激励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使学生爱上劳动。

在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克服困难,合作互助,既磨炼了意志,又学会了感恩和珍惜,也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提高了专业能力,学校也在五育并举探索方面迈上了新台阶。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拓展教学资源,加大与职业院校和工矿企业的联系,增强学生职业体验。

胡铖:为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作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第四小学从完善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打开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突出思政课的主阵地地位。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职责,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实施党支部专题会制、学校领导听课制,推动科研立项,为思政课程明确改革方向;建立思政课教学督导制度,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进行经费倾斜,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

二要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等活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此外,学校还邀请名教师来校交流授课,发挥引领作用,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三要精准定位,规划目标,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样化。学校着力把课程改革建立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和适应学生身心发育阶段特点之中,精准定位思政课课程目标,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以及国学经典诵读等校本选修课程,构建各学段层层递进、各课程密切配合的课程教材体系。学校立足课堂,创新教学,加强名校的联盟互助,推动资源共享,形成了区域内教研互动新局面,强化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阵地建设。

四要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学校开展“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星级学生”等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推动学生培养优良品德。利用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四小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信仰根植我心”“红旗飘飘引我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此外,学校开辟各类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拓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议题三 教师应当如何提升自我、创新教学内容,讲好“大思政课”?

卞西亮:新时代背景下,要讲好“大思政课”,思政教师必须从教书走向育人,从教学走向教育,从经师走向人师,从课堂走向社会,提高教学技能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让探究活动在思政课堂真实发生。

首先,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必备技能。思政课必备技能包括课堂驾驭、解读分析、课堂创新、活动设计、语言表达、教学设计等,教师要建立课堂基本规范,营造良好有序、思维活跃的课堂環境,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讲率、抬头率和参与率。在内容讲授方面,教师应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讲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在课堂创新方面,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将社会热点事件纳入教学内容,并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感悟、付诸行动。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创新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一要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信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二要增强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素养,善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还应注重知识的时效性和广博性,及时更新知识和思想。三要学习和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学校要助力教师自我提升。一要加强文化引领,坚持“四有”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思政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幸福感。二要统筹规划,建设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培养思政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强化教科研能力。三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关怀、爱护、尊重和信任思政教师,激发教师积极性。四要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参加竞赛课、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大思思政劳动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