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高
梯田起源于秦汉时期,人们沿着陡峭的山坡砌出一层层平地,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求得山沟沟里一个个家庭、家族延续的基本条件。这是中国古代人民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大奇迹。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云和梯田一直隐匿在高山之中,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2008年的早春二月,中共丽水市委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迈向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掀起一个创建4A级旅游景区的热潮。当时的云和县委书记一声吼,政府班子冲向前,一口啃下了两个4A级景区,其中云和梯田打出了全市颇有特色的品牌。凭借着“千米落差,千层梯田,千年历史”的景观,云和梯田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以“中国最美梯田”的美誉傲然于世。
层层梯田从山顶延伸下来,如行云流水,如练似带,十分壮观。梯田躺在山的怀中,它的美在于独特的山区地貌,在于飘逸如锦的云雾。清晨,缕缕阳光穿透缭绕雾气落在半山腰上,别有风韵。
梯田四季风景相异,在不同的季节带给人们不同的美的体验。梯田的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盛放,种花人和游客都惊叹“花海”出现得真及时;梯田的夏天,有一年一度的芒种开犁节——这是传播千年农耕文化和传统民间技艺的重大活动,人们在开犁后的一丘丘水田里插上秧苗,仿佛为她换上翠绿的新装;梯田的秋天,沉甸甸、黄灿灿的稻穗笑弯了腰,仿佛在向准备收割的农民伯伯请求:请手下留情,再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多看上几眼吧;梯田的冬天,错落有致的村居倒映在梯田的水面上,与云雾相映成趣,倘若有白雪映衬,便能构成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云和四季人流如织,人们流连忘返,观赏梯田展现出的无限魅力,“中国梯田摄影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
10多年来,外出谋生的村民们纷纷回乡,在这片“最美梯田”上再创新的业绩。独具慧眼的开发者蜂拥而至,不断挖掘着梯田的生态价值。
过去,位于崇头镇的坑根村实在太偏远也太穷苦,群山阻隔、交通闭塞,村民们若想实现脱贫致富梦,唯一的选择是远离故土。因此,村里常住人口从260多人减少到不足百人。2010年春节刚过,刚满50岁的叶金根准备走出坑根村,到大山外面谋生。就在这时,崇头镇的干部开始频繁地出入这个偏僻的山村,挨家挨户地做问询工作,大致内容是,“云和梯田”将创“4A级景区”,坑根村被划入景区范围,希望村民们能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叶金根签下字的时候,转身跟自己的媳妇说:“不走了,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做旅游。”叶金根的“流水问茶”农家乐自开业至今已有10年之久,平均年收入超10万元。坑根村旧貌换新颜,村里新修建的老茶坊、银官桥、老泉井,成为云和梯田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梅竹村、下垟村的村民们也陆续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产品。过去村里不起眼的灰寮、牛棚也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成为激活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资源。传承500多年的民间习俗文化,与梯田游客中心步行街的文创集市相辅相成,一番喧闹繁荣之景。外出打拼的村民纷纷回乡,在家门口做起与旅游相关的生意。
云和梯田景区现已正式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芒种开犁节入围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芒种在二十四节气国遗目录中的最后空白。日前,“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大型主题文旅活动落地云和,是在后疫情时期下全面激活浙江旅游市场、推动文旅经济复苏的体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为浙江打造更多精品自驾主题线路,发掘更多优质旅游目的地服务产品,吸引更多旅游人群实地感受“诗画浙江”的无限魅力。
云和以梯田景區为核心,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文化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梯田景区从最初籍籍无名,到如今通过5A景观质量评审,带动了大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案例。
起起伏伏之间,这里的人们与梯田共舞,与梯田同唱,在梯田上踏出一条坦坦荡荡的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