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婧 郗小玲 王荣 朱燕
(江苏省南京市佑安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至今未明,临床症状主要涉及思维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及意志行为障碍等,具有缓慢起病,病程迁延不愈、致残率高的特点[1]。有研究[2]报道,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总人数的60%~70%,其中75%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都存在社会功能缺陷[3],表现出情感淡漠、意志活动缺乏、行为退缩等阴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阻碍患者全面康复,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4]。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所致社交能力缺损的疗效不明显[5]。有文献[6-9]报道,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提升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职业劳动训练是目前精神科领域较新的康复疗法之一,其宗旨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重塑社会工作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提升自信心[10]。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电商的快速发展,微信等B2C购物模式已逐渐普及;“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即诞生在此背景下,利用微信等购物小程序实现技能中心农产品的线上购物,完成生产加工、运营配送、财务售后等一体化服务模式,让患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获得职业技能训练,促进社会功能完整性。本研究将“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应用于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讨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纳入标准:符合ICD-10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1];年龄18~60周岁,病程≥10年且连续住院时间5年以上;患者处于疾病稳定期,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60分[12];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上学历,能独自完成问卷调查;活动自如,无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或监护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有传染性疾病;排查其他的精神障碍;其他原因无法参加研究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48.96±9.52)岁;教育水平:初中15例,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5例;病程10~40年,平均(26.5±8.26)年。观察组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9.51±7.62) 岁;教育水平:初中17例,高中4例,大专及以上4例;病程10~42年,平均(23.51±8.54)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编号:2018-KY097-01)。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农疗技能训练。农疗技能训练,即农疗患者在半开放的农疗技能中心,在康复护士及农技师指导下进行蔬菜种植、面点制作、豆制品加工及家禽养殖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
1.2.2.1组建“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小组 (1)小组成员:由康复中心医护技工20人组成,包括康复科护士长1名(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2名(心理治疗师)、康复护士10名、农技师6名(兼司机)、社工1名,其中医护人员资质要求中级职称且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专业的精神科业务知识和良好的心理沟通技巧。由康复科护士长担任组长、社工担任联络员。(2)部门设置:职业化运营小组下设5个部门,即质量管理部门、运营部门、生产加工部门、配送部门和财务售后部门。“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小组具体职责,见表1。
表1 “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小组工作职责
1.2.2.2“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培训 (1)小组成员:培训“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明确各自职责分工,掌握精神科突发应急预案。(2)观察组患者:学习“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工作规章制度(请假报告制度、出勤制度、乘车制度、网络工具使用管理制度、质量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学习电脑及微信小程序操作使用流程及网络安全使用知识、学习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见图1。
图1 “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流程图
1.2.2.3实施“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 将观察组25例农疗患者分为4组:运营部门3例,生产加工部门16例、配送部门3例、财务售后部门3例。每月各组人员进行分批部门轮岗,原则上各部门人数相对固定,如遇技能中心农副产品产销旺季和开展大型售后活动进行适量人员调动。每周实行5 d工作日,每天工作5 h。具体工作安排,见表2。
表2 “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中心工作安排表
1.2.2.4激励政策 评选每月“康复之星”,颁发奖状并张贴于院康复科公告栏,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每季度举行大型农副产品销售会,观察组患者负责接待、解说、销售,销售所得酬劳计入患者零花钱账户,自由支配。定期组织团队拓展活动,增加团队集聚力。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2月后评估2组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1)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of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13]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进行评估, 量表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和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维度,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总分为0~48分,总分越高代表社会功能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1。(2)生活质量: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14]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系患者自评式量表,包含了心理社会、精力动机、症状副作用3个分量表,总共30个项目,使用5级评分(0=“从来没有”到4=“总是如此”),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主观生活质量越好。由于该量表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患者的主观观点,充分考虑到了精神分裂症疾病症状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主观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见解[15],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SSP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SSPI评分比较 分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SQL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前后SQLS评分比较 分
3.1“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有助于提升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干预后社会功能总分、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因子分均增加且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16-17]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此干预模式将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康复转变为院外真实、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康复环境的改变,让患者心境发生了变化,减轻了对自身病态体验的关注,分散和转移了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患者变得更加乐观,加速康复进程。训练中,患者身着职业装,实行打卡制度,身份的转变,减轻了患者的病耻感,获得职业感及责任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患者不断学习网络购物、电子绘图、财务统计、PPT制作汇报等,激发患者潜在的精神活动能力和社会劳动技能,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增强患者成就感和归属感。患者在工作中需要密切与团队成员、全院工作人员以至电商平台等沟通协调,这较好地锻炼了患者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患者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患者承担我院农疗技能中心的协管人员及解说人员,负责接待参观工作,获得主人翁精神,并取得一定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提升。
3.2“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有利于提升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心理社会、精力动机及症状副作用因子分均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此干预模式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网络运营知识的培训,患者获得与正常人平等学习、就业的机会,与工作人员形成“同事”关系,自尊需求得到满足,体会到人格、劳动被尊重,耻辱感减轻,主观生活质量提升。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他人及时正性评价与鼓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工作使患者收获认同感,自我肯定意识增强,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希望,住院焦虑、消极情绪减少。同时,患者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人,且让其自行支配,满足了患者自我实现需求,进一步提高训练的主动参与性。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阴性症状得以缓解,劳动增强了体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如流口水、嗜睡、便秘、肥胖等),躯体不适的改善让患者主观生活质量。同时,定期在院内外举行的农副产品销售会及团队拓展活动,促进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提升,改善了患者与家属关系,住院期间家属探视频率增多,且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让患者将来回归家庭及社会奠定基础。此外,因我院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人员上下班耗时较长,此项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职工的生活买菜压力,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感情,患者在情感上获得被需要感,侧面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提高了患者住院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能够提升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住院生活质量,为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实用性更强、疗效更好的职业化康复训练,为患者可能回归社会提供临床支持与依据,可向有康疗场所的精神病院能够推广,具有一定社会效益。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比较少,持续时间比较短,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观察时间,以进一步明确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