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胜涛 易素平 马志伟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危害性、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且与女性相比,男性发病率更高。据相关调查显示,晚期肺癌平均生存期约为9 个月[1]。化疗是目前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案,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延长生存时间,例如GP 化疗方案等,但在化疗期间,化疗药物不仅会杀死肿瘤细胞,同样也会对机体功能造成损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恶性肿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埃罗替尼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对肿瘤增殖、迁移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埃罗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12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 例。观察组男34 例,女22 例;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60.24±7.45)岁;临床分期:Ⅲ期32 例,Ⅳ期24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21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0.68±7.32)岁;临床分期:Ⅲ期34 例,Ⅳ期2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细胞学、组织学得到明确诊断;②预计生存期>2 个月;③符合化疗指征;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体质患者;②沟通障碍、认知障碍患者;③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④神经功能异常患者;⑤近期使用过其他抗肿瘤药物患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GP 化疗方案治疗,d1:吉西他滨[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85],剂量1000 mg/m2,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静脉滴注,滴注30 min,1 次/周,治疗3 周后休息1 周;d2~4:顺铂(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889),剂量20 mg/m2,静脉滴注,1 次/d,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埃罗替尼靶向治疗,从化疗d1开始,125 mg/次,3 次/d,口服,于餐前1 h 或餐后2 h 给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包括CD4+、CD8+、CD4+/CD8+。②生存时间,分别于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1 年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CD4+(%)CD8+(%)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 0.43±0.08 0.52±0.07a 0.34±0.06 0.23±0.02a 1.34±0.07 1.70±0.23a对照组 56 0.44±0.09 0.45±0.06 0.35±0.07 0.32±0.04 1.33±0.05 1.38±0.26 t 0.621 5.682 0.812 15.060 0.870 6.89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0%、98.21%、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86%、87.50%、8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对比[n(%)]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治疗,在手术切除后需要继续接受化疗辅助治疗,可预防疾病复发。但对于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首先化疗,对淋巴结内肿瘤细胞进行杀灭,缩小肿瘤体积[2],争取手术切除机会。目前,临床上常用铂类一线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例如GP 方案,其中顺铂可抑制肿瘤DNA 复制过程,吉西他滨可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活性,从而干扰DNA 复制过程[3]。有证据表明,GP 化疗方案能够缩小瘤体体积,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化疗副反应较大,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可能影响整体疗效[4]。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药物靶向作用可抑制肿瘤增殖、侵袭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5]。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信号通路是两类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前者包括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后者包括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等[6,7]。埃罗替尼是一种EGFRTKl 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阻止新生血管形成,抑制EGFR 效应分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从而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达到抗肿瘤效果[8]。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VEGF 参与较多,且功能最强、特定性最高,包括3 种亚型,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促使新生血管形成[9]。而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增殖、侵害等生物学行为的前提,是肿瘤发生、发展、恶化的重要基础[10]。埃罗替尼的靶向位点为EGFR,通过作用于EGFR 可进一步作用于其下游一系列信号分子,从而抑制VEGF 表达[11]。此外,埃罗替尼不仅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损伤,还能够通过作用于下游靶分子调节机体免疫。以往有研究显示,患者应用埃罗替尼靶向治疗后1、2、3 年后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86.67%、81.67%,明显高于常规化疗患者的81.67%、71.67%、66.67%[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1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0%、98.21%、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86%、87.50%、8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也证实了埃罗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1 年内生存率,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患者获益更大。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埃罗替尼靶向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