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臣
(乌奴耳林业局牛房山林场,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77)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稳定,生态系统也相对稳定,而保证森林稳定的主要手段就在于森林抚育。所谓森林抚育是从造林开始一直到林木成熟以前的森林培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为保证苗木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品质的措施,即为森林抚育技术。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之下以及碳汇项目的刺激之下,我国不管是在造林方面还是在森林抚育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国森林抚育面积达到773.3万hm2。具体可参考表1。
表1 全国森林抚育现状示意图
从表1中可知从2014年起,森林抚育面积都在800万hm2以上,这与近几年造林规模巨大有很大关系,也说明了全国在森林抚育上的高度重视。成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森林抚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育”、也有“管”、还有“用”。“育、管、用”要形成良性循环才是林业生态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仅19%质量好,有94%是采伐或森林灾害后形成的次生林或过伐林(均统称天然林),人工林蓄积量仅为天然林的一半。实际森林质量已经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林业的最大差距,例如在我国的一个省黑龙江,其森林面积是德国的2倍,但是森林蓄积量却与德国相差2倍,年生长量差距为2.5倍,德国每年有6 000万m3的木材产量可自给,还有多余的出口,而黑龙江几乎无木可伐。其原因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而导致森林抚育质量不佳。
在了解森林抚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森林抚育技术的现状予以明确。从森林抚育工作的本质来讲,这是一项具有技术性,且过程复杂的工作,对于森林抚育技术的水平要求较高。从目前森林抚育技术的运用实施来看,尚且体现出一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比如,现行森林抚育技术的运用相对保守,在传统抚育模式的制约之下,一些林场的森林抚育技术形式较为落后,缺乏大力创新,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缺少引入,这就造成森林抚育技术水平较低,滞后于时代发展。不仅如此,森林抚育技术水平没能有效提升,这也会给森林抚育工作本身带来影响,影响到林木的生产,继尔在宏观层面表现出森林资源量不足或是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比如前文所述,我国仅黑龙江省的森林面积是德国森林总面积的2倍,但是森林蓄积量却与德国相差2倍,年生长量差距为2.5倍,森林抚育技术水平不高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按照GB/T 15781—2015的要求,森林抚育作业质量要从4个层面上进行综合考评,即作业质量、作业区清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其中作业质量占据70%的分值,表1列举了分值与评分的标准,供参考。
表2 森林抚育质量标准要求
参考表2与前文所说,森林抚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抚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对森林的培养管理提高森林质量与林木产量。森林抚育就是要达成森林林木育管作用的良性循环。但是综合2个表格的数据来看,森林抚育工作实际上是没有做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抚育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够,特别是在执行力度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森林抚育技术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则可以体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森林抚育的整体水平。森林抚育技术水平和森林抚育水平存在直接的关系。技术水平越高,那么相应的森林质量也就会越高。因为技术是森林抚育质量的基本支撑。因此大力开展森林抚育技术的创新,不断实现优化改进,让森林抚育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样便可以显著提高森林抚育的整体水平,让森林资源的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第二,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于林场而言,进行森林抚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林木栽培种植,推动林业生产,以便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林场作为经营性单位,获取经济利益是主要的经营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提升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创新技术。对于林业行业而言也应当关注到技术创新。通过对森林抚育技术的创新升级,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生产环节流程,减少森林抚育的成本投入,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积极作用。
第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创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也能起到支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就特别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通过森林抚育技术的创新,提高营林质量,这就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这样一来也能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3]。
要对森林抚育技术实现改进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对一些根本的着力点形成把握。只有把握这些关键要点才能为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创新指明方向,提供良好的保障。通过对森林抚育技术改进工作的分析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证机制。推动森林抚育技术改进,这并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事情,而是整个林场甚至是整个林业体系的事情。因此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机制来推动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创新。具体来说需要形成完善的人力机制、监管机制等。森林抚育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力的支持,这就需要构建起相应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工作。同时还需要以监管来督促森林抚育技术改进创新与执行落实。
二是贴合生产。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创新必然需要和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保持紧密贴合。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地都有林场分布,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等不同的方位都有林场。然而这些不同位置的林场所处的地理条件并不相同,林木类型也不相同,因此在森林抚育技术的运用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林场而言,森林抚育技术的创新改进必须要贴合本林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与林业生产密切结合。
三是思想支持。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创新还需要贯彻相应的思想并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思想融入进来,对技术改进创新实现引导和驱动,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技术创新效果[4]。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在森林抚育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森林抚育工作质量不佳。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目前森林抚育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无外乎就是在造林后林木生长阶段所采取除草、松土、间作、施肥、排水、灌溉、修枝、去藤、抚育采伐和病虫害防治等。所以技术上来讲,技术体系是成熟的,而且是完善的,核心问题就是在经营管理中没有形成育管用的有效循环。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优化。
其一,各级政府以及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经营管理是认可的,对森林抚育的价值也是有着清晰认识的,而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重视造林和后续的采伐,因为这样既能够凸显政绩,也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而森林抚育作为这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属于软任务,做大或做小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因此通常是上级部门向下级执行部门下达指标任务,但是基层执行机构人才不足、资金不够,责任感也相对缺失,甚至不少基层将间伐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如果没有经济收益则不进行间伐,如此影响了抚育工作的质量,所以针对森林抚育技术执行上的问题,首选是人才队伍的优化,缺乏人才,理念再好,资金再多也不能保证抚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各林业站点、承包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是关键点,应当高效率地培养一批高素质抚育技术人员,打造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在林长制和岗位责任制下促使抚育工作落地[5]。
其二,要深度研究抚育技术,不能简单地封山育林,要研究相关标准规范,把握好抚育技术的相关细节,一般来说森林抚育技术主要就是通过对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进行调整,以提高林地的生产潜力,具体做法则包含松土除草、灌溉、排涝、施肥、间作等。松土除草一般在幼林郁闭前进行,因为郁闭度不够,林间光照充足,杂草的生长速度快且旺盛,及时松土并且除草,能够有效地控制杂草,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继尔确保幼苗生长量。多数林地可以采取耕种代替抚育的方法,因为耕种肯定要松土除草,且要施肥,做病虫害防治,基本可替代抚育中的这些技术手段,所以当前林下经济被高度重视。灌溉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叶面积指数,强化林木的光合作用,合理的灌溉对幼苗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有显著影响,还可加快郁闭度。施肥是在林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立地类型和不同树种的养分需求进行分析后,对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后制定施肥方案,促进林木生长。在争夺养分严重的林地中一般还需要采取机割、人割等方式,清除影响林木生长的灌木、杂草、藤条、有生长潜力的幼苗,用以调整林分密度。当树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还需要对其进行修枝,保证树木生长的同时调整树形,以培育出质量更高的木材。进一步还需要采取间伐措施,根据经营需求,采取间伐调整林分组成,清理掉劣质树木,保证整体质量,并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的总体用量[6]。
其三,森林抚育工作难度很大,尤其是监管难度大。在抚育技术落实上监管不足,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是必然的。在解决人才不足问题上,目前森林抚育工作通常会引入第三方机构,以招标方式将抚育项目承包给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承包商,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如果对其监督不力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构建承包商资源库,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入,同时执行监理制度,同样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背景和林业项目经验的企业对抚育工作进行监督。此外,还应当构建起具有一定透明程度的技术创新流程,第三方机构在进行抚育技术创新时,该过程需要定时向林场单位公开技术创新信息,以便林场能够确切掌握技术创新的进度[7]。
其四,做好宣传工作。由于林地的经营权比较复杂,抚育工作不好开展,特备是低质低效改造林,个体拥有经营权的比较多,由于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农户不配合,且绝大多数对林地并不抱有希望,缺乏管护。因此需要政府出面,构建合理的林业发展路径,加大宣传力度,以公示牌、宣传资料和与农户面对面等方式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提高其认识,并在林业发展中让农户看到实惠,以旅游经济、林下经济等形式实现乡村振兴,如此可大为提升农户参与抚育工作的热情,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及资金投入成本[8-9]。
目前森林抚育工作尚未达到相关要求的质量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森林抚育技术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在抚育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关键是要通过宣传提升农户的参与度,并加强监管,同时落实相关机制体制来实现抚育技术落地,继尔增强抚育质量,提高林地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