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分析农民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

2022-04-11 23:08岳启凡
科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对策教育

岳启凡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将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是本文的重点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

一、 引言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在过去几年,“城镇化”逐渐取代“三农”成为主流话题,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将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但是,如果不考虑土地问题,也会留下一些问题,目前,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90后一代绝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农业生产的技能和兴趣,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因此,农民职业化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农民不再是一种二元社会中的政治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任务之一。我国农业也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

二、农民职业化的内涵与必然性

(一)农民职业化的内涵

农民职业化是指在职业分化的基础上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务农居民职业的代名词。农民职业化,是以农民务农热情的提高为前提、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基础、以农民职业素质(农民职业素质主要指农民从事农业所必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农业投资能力等)的增强为动力、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目标的农民由一种身份标识向特定职业转化的过程。从事农业是其自愿选择的,与出身无关,选择经营农业的农民不是随便就可胜任的,而是要经过市场竞争,具备一定资格条件才行。即职业农民要求具有农业方面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就是职业素质。同时农民职业化不同于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职业化的农民将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其来源不受行业限制,既可以是传统农民,也可以是非农产业中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农民非农化指传统农民不再从事农业,而是转而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和结果;非农化的农民既可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也可留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而农民市民化强调的是指进城务工农民实现了在城市的稳定就业以后,其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化的社会过程。农民职业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由经营者或劳动者自我选择的,具有自主性,职业农民必须对职业具有选择权,而不是(世袭)的,为了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职业农民必须在经营农业时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并考虑经营规模的问题。

二 是职业农民并能够充分就业、自由流动,职业农民为实现农产品在市场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而自由流动,不受地域及户籍的约束,既可以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农民,还可以是城镇居民,表现为很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 是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人员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职业农民注重突出经营特色,主要以经营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劳动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经营为主,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市场化。职业农民可按市场规律在农产品交易中获高额利润。职业农民一般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获得社会平均收益。

四 是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人员能够得到公正的社会待遇。职业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各种就业、医疗、养老的保障。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土地才可能结束它的(保障)功能,实现其市场功能,从而促

(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职业化教育的必然性

现代农业是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管理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既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转,也包括农民生产技术的转型和发展观念转型。这就迫切要求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否则再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应用,再好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发达国家在实现业现代化过程中,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如英國农民60%以上接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所有农民都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职业教育,甚至部分国家的农民受教育年限已达12~15年。据中央农广校对全国农民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务农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初中学历以下占82.1%,高中学历占16.8%,大专学历以上占1.1%。相比发达国家,尽管农民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当前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具体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农民职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农民职业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第一,有利于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职业化的农民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基本载体。第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民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这就需要农业科技水平高,具有风险意识、管理经验、投资意识和能力的职业化农民。第三,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当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需要时,就会激励农民为从事农业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养,从而确保农业发展有足够的后劲。

(二)农民职业化有利于农民生活宽裕

农民职业化对于农民生活宽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分化和农民的专业分工,进而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二是可促进农村行业准入及资格认证制度的全面推行,更好地提升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增加农民的增收机会;三是可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革除不良习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四是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注入农村,特别是将促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市场体系等的建设力度,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夯实农民致富增收的平台。

(三)农民职业化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

农民职业化所遵循的进入和退出自由原则,使农业和农村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城乡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资本、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可以充分对流。在此过程中,农民可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既可以使农民专职于农业,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研究农业知识,又能够使农民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去参与市场竞争,研究市场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如此,由于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生产之外的各种知识,这些无疑能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四)农民职业化有利于农村民主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这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保障。职业化的农民因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往往能较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能较好地带领农民正确行使手中的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出或被选为深得农民信赖、能为农民办实事的村干部,并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民主建设的参与意识,实现农村的民主化管理。

三、 农民职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流动性增强导致的农民群体分化问题给稳定的职业农民群体形成带来威胁。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与职业农民的高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相矛盾,同时,农民职业化的制度环境较差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培育形成

(一)农民分化与职业农民的稳定性特征相矛盾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释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东中部地区转移。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一个流动的群体-农民工群体。从户籍身份上看,他们是农业家庭户口,但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已经在城市扎根。从居住地域上看,城乡之间的流动成为一种常态!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进城务工,呈现出候鸟式迁徙。从职业属性上看,他们已经完全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进入非农行业。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农民群体开始分化不再是单一的以农为业的同质群体。

(二)整体素质低与职业农民的高素质相矛盾

当前农业经营群体整体素质不够高,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经营群体妇女化与老龄化趋势严重当,另一方面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洞察能力的形成,影响其职业化发展。因此,农民职业化的发展要突破整体素质低的瓶颈约束,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诉求,培育出有文化、有能力、高人力资本含量的职业农民群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制度供给不足与农民职业化培育的环境需求相矛盾

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农业职业化的制度供给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供给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相错位导致制度供给失效。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对于产业导向、技术需求等呈现出地方性特点,培育制度的“一刀切”导致制度供给与地方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部分制度供给缺位导致制度供给有限。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部分制度供给缺位导致制度供给有限。以土地制度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限制现代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呈现出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特点,不利于普通农民通过农业经营活动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从而成长为职业农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规范也限制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进而限制了农民职业化的培育。

四、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农民职业化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农民职业分化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上的一个障碍。要使农民能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和在城市定居,关键是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从根本意义上给予农民(国民待遇),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得到制度的进一步保障,在更高的起点下为现代农业和职业农民的发展,构筑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制度平台。

(二) 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农民职业化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市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土地市场体系,降低土地交易的成本,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而且为农地流转提供平台,加速职业农民的产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为传统农民可以不从事农业提供了保障,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有利可图,提升农业的内在吸引力。

(三) 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培訓体系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三农)发展要求相适应,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吸引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农民教育资源的建立。其次,健全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从而提高农民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最后,建立农民职业教育补贴保障制度。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到位,通过农民职业培训,促进农民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

(四) 增加中央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分力量,要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国家应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先把改善灌溉条件作为突破口,大兴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的排灌能力,为旱涝保收提供物质基础;修建田间道路和乡村公路,使农用物资的供应和农产品上市更为方便、快捷。地方政府还要为引进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牵线塔桥,为创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前提和条件。

结论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典型特征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民职业化,让农民真正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J].经济学家.2006.(6)

[2]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3]弗兰克·艾利斯.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申潞玲,侯向娟.农民职业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13).

[5]田园.我国农民职业化问题制约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对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