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下“小有天”

2022-04-11 19:06梁雪
读书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筑群颐和园圆明园

梁雪

历史上的江南园林,南宋以后因文化汇集、气候温润等条件得到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江南文化的一种实物代表。在清朝,江南曾有四大名园之说,即:南京瞻园、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和杭州小有天园。实际上,这几座园林的繁盛都与乾隆皇帝的几次南巡有关。

长久以来,其他一些历史上的江南古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并相继对外开放,但杭州小有天园却一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连地址都无从考证。只能留下种种疑问:是园主人家道败落,抑或是遭遇战火……

二0一九年杭州小有天园的遗址被人无意中发现。据说是两位喜欢探险的文物工作者相约去爬南屏山,考察一处北宋石刻。在上山途中,他们在南屏山慧日峰的一个山腰发现了几处刻在山石上的诗文题记,题记开头一句为:“最爱南屏小有天,登峰原揽大无边。”当时,他们只是用相机拍照,下山后咨询相关专家才确定这首诗为当年乾隆皇帝所写,题目为《游小有天登绝顶》(国家图书馆收藏有石刻拓片)。至此,杭州小有天园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这是近些年园林考古的一件大事。

近百年来,国内学者谈及乾隆皇帝对杭州小有天园的模仿往往指向圆明园长春园内思永齐建筑群,也有人提及颐和园里的“小有天”建筑。

最早提及圆明园这一线索的是民国学者乐嘉藻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因此书考据有所不足,梁思成先生在一九二三年写有一篇评论《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其中提及:“又如‘圆明园内之小有天,仿西湖汪氏,案小有天在圆明园北路武陵春色,乐先生的话,出处不详,恐怕尚待考罢。这不过是一两个例而已。”(原载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大公报》第十二版《文艺副刊》)

随着专家对圆明园研究的深入,圆明园这处仿杭州小有天园的位置和格局都已得到确认。圆明园这组模仿建筑建在思永齐东侧的一个院落内,所占空间十分有限,只能算作一组如同日本枯山水园一般的“袖珍”园林,加之圆明园地面建筑多已不存,目前只有遗址可供人凭吊,对这组建筑的仿建效果我们只能在文字和图纸中加以体会和推演了。

颐和园内的“小有天”建筑共有两处,一处在万寿山西麓,一处在谐趣园内。后一个建筑的建成年代较晚(大概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期),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而万寿山西麓的小有天建筑群的建成年代在清漪园时期,且在乾隆第一次南巡以后,与圆明园里的仿制园林时间相近。在现在的小有天建筑上找不到有关“小有天”的匾额或题记,但在保留下来的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历史档案中都可以看到对这一建筑的明确标注。

本文借助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的有关史料和“小有天”周边真实的环境实物,梳理颐和园小有天建筑群的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变迁,希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 “小有天”“延清赏”建筑群在颐和园中的位置及周边环境

在历史图档中,“小有天”“延清赏”建筑群被划归在西所买卖街的范围内。

颐和园万寿山西麓一带水域是昆明湖和后山后溪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的水系相对复杂,位于水域中间的小西泠岛把水道分为东西两个航道。西边的为主航道,东边的为次航道(也称万字河)。在万字河的南北两端设有“荇桥”和九曲桥,两座桥将小西泠岛和万寿山下山路相连接。

清漪园时期,在万字河东岸设有西所买卖街,临河店铺多背河面街,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咸丰十年,西所买卖街的大部分建筑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光绪时期,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仅维修了邻近万寿山西麓山脚的建筑(单体建筑稍有增减),而对清漪园时期的临河建筑并未修复,现在临河一侧只留有少量的建筑遗址。

“小有天”、延清赏楼等建筑位于万寿山西麓山脚下,紧邻围绕万寿山的山道。在“小有天”和延清赏楼下透过山道西侧的一些柏树可以看到西侧的万字河,以及“小西泠”弯月形小岛。从国家图书馆保留下来的图档来看,这部分的建筑布局与清漪园时期相差不大。目前,这组建筑的主体是位置略靠北的二层延清赏楼以及南侧耳房,其北侧还有独立的、东西向布置的三间平房。山脚下的其他建筑从北向南依次排开,计有小有天园亭、斜门殿和穿堂殿。有一段随山就势的游廊将这几栋分散的建筑串联起来。建筑群东侧设有围墙,限定了买卖街的用地范围,也划定了万寿山的西侧边界。

在这组建筑中,斜门殿和“小有天”的地势略高,首层地坪为一米五,比延清赏楼和穿门殿的首层地坪高出一倍以上,故而设计师通过增设两条斜向游廊将小有天园亭与延清赏楼的耳房,及斜门殿与穿门殿加以联系。从西向东观赏这组建筑群,其空间形态显得十分丰富,受西侧柏树林的影响,拍照时很难将全部建筑收到一个画面中,只能收取建筑群的局部。

在民国时期的一份地图上,延清赏楼被列为颐和园二十四景之一,属于颐和园内的主要景区。但现在游人很少在这里驻足,只有从前山要去西堤或耕织图景区的人才会途经这里。这组建筑的主体延清赏楼近些年大门紧闭,只有附近的斜门殿和穿堂殿作为商业建筑对外开放,里面卖些冷热饮品和一般的旅游纪念品。“小有天”附近的两段游廊也被称作“小长廊”,是夏秋季节游人纳凉歇脚的地方。

近兩年,我因为调查后山的几处园林遗址,常来这里小憩。

二、 这组建筑群与圆明园“小有天花板园”的建成时间

清漪园时期,延清赏楼称作延清楼,从北向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西四所位置。当年西四所的位置上只有一栋建筑,称作蕴古室。蕴古室毁于一八六0年的大火,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在其原址上建成西四所。从时间上推断,蕴古室最迟于乾隆二十四年建成(可见乾隆御制诗《蕴古室口号》),延清楼大概建于乾隆十九年(见乾隆十九年清册)。考虑到西所买卖街的街道形成要素,位于这南北两端之间的建筑群建成的上下限时间大概可以确定为乾隆十九至二十四年之间。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间是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他曾第一次到访杭州汪庄并赐名“小有天园”,留有诗文收录在《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一。第二次南巡时间为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又曾到访杭州小有天园并留有御制诗(收录在卷十九,卷二十二)。两次到访小有天园给乾隆皇帝留下相当美好的印象,故而在他回京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三年在圆明园长春园内思永齐东别院仿建此景,称为“小有天花板园”(推测与“小有天画板园”同一含义)。从时间节点上看,颐和园“小有天”这组建筑的建成时间在乾隆下旨于圆明园长春园仿制“袖珍园”的前后。清漪园万寿山西麓的真山真水,仿制条件明显优于圆明园长春园的思永齐。

三、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小有天建筑群的历史变迁

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延清赏楼等建筑群是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才由万字河沿岸搬到万寿山西麓山脚的位置。事实上并非如此。

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清朝皇家工程的珍贵图档,其中既有描述清漪园时期这片区域的(如《西宫门买卖街地盘图》),也有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时的(如《万寿山颐和园内石丈亭迤北拟修未修地盘图样》),还有一些涉及其中的单体建筑。这些古代遗留下来的工程图纸非常清晰明了,把每次涉及建筑變更的内容和建筑名称都做了标注,搞错的可能性很小。

比对上面提及的两份图档以及图档旁边的说明文字,可以大概了解这组建筑群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细微变化:

(一)延清赏楼西侧的台阶由“山石踏跺改为阶石”;(二)将斜门殿原有的正房两间耳房改为“三间前后廊”;(三)穿堂殿“此三间照旧补盖”;(四)“延清赏”北侧值房三间“照旧补盖,作粘修”,再北南房两间“撤去”;(五)蕴古室及其两侧值房改为西四所。(见张龙硕士论文:《乾隆时期清漪园山水格局及建筑布局初探》)

在颐和园管理处编写的《颐和园志》中载有嘉庆十二年(一八0七)的陈设清册,其中包括“小有天”部分。不过,这里对“小有天”的描述范围扩展到延清赏楼南侧的两间耳房和斜门殿的四间房(两间正殿两间耳房),属于一片建筑群空间,其范围已经不是夹在两栋建筑物之间,联系两处游廊的一个小圆亭。这也是我在行文中称呼小有天建筑群的由来。

从另一份资料中得知(徐征:《样式雷与颐和园》):“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的《清漪园陈设清册》(实际上是统计清漪园的损毁情况)中记载有‘延清楼和‘小有天的条目。”说明这两栋建筑都是清漪园的劫后余存。既然这两栋建筑的室内陈设还有保留,建筑物的损毁程度应该属于可以修复的,而且是原址修复。

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从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正式开始(以光绪皇帝“上谕”为标志)。历史档案中记载了随后对这组建筑的维修情况。《颐和园工程做法》记载: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延清赏楼竖立大木”。同年三月二十日“小有天园亭竖立大木已齐,安订椽木望板”。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五月,两栋建筑完工并开始挂楹联。《匾额对联分析开单》记载包括“延清赏”和“小有天”,原注为:“以上各座匾额对联除已悬挂外,其余现在承做。”说明这两栋建筑的门柱对联或许是清漪园时期保留下来的原始对联。

四、 小有天建筑群的环境构成和御制诗文分析

仔细审视前面提到的图档《西宫门买卖街地盘图》,如果对这组建筑群加以空间上的立体复原,可以感受到一种相对封闭的狭长形空间:这个空间的南侧为由寄澜堂、浮清榭(重修颐和园时拆除,原址改为西四所和临湖园路)和石舫构成的凹形水院,东侧为沿万寿山山脚展开的“小有天”“延清楼”和游廊构成的界面,西侧则由旷观斋和一些店铺、游廊组成,北侧为宿云檐城关界面。整个空间相对封闭完整,仅在空间的西南角和东南角留有两个开口,一个通向万寿山南麓,一个经过“荇桥”后通往小西泠湖中岛。

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以后,这个“围合空间”的西侧界面有所缺失。复建工程中仅在万字河一侧建了一座“临河殿”,也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大致样貌。

因小有天园亭所在的地势略高,站在园亭内可以眺望近处的小西泠岛上景物以及再远处的西堤、西山等。如果站在延清赏楼的二层楼板上应该能够看到更多昆明湖、西山一带的景物。

在乾隆御制诗里留有以延清楼为题的二题五首诗。以诗文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特色和愉悦心情。细品诗文有种了悟出尘之感。

座对西山一栋楼,最无尘处有余清。

高楼漫笑匆匆去,输尔兼收实与名。

——延清楼(乾隆二十六年)

习习出深谷,蓬蓬拂远坰。

虽资摇叶发,莫使致花零。

披去十分快,御来五月冷。

独宜石泉侧,益觉入清听。

——延清楼四题之一,春风

再来近距离看看小有天园亭。在规模上看,园亭为前后檐圆形八柱间,是颐和园里点景亭榭中规模尺度最小的一种。抱柱上挂有一副楹联,内容有可能是清漪园时期遗留下来的。楹联为:

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福地小蓬壶。

“坞暖留云”讲的是小有天建筑群的“地理”之妙,“福地小蓬壶”讲的是这里如同一处道家的修行之所。而“画栏新锦绣”和“亭虚待月”则为此地所能看到的周围实景。

在颐和园景区内,涉及佛教的寺院和景点甚多,而涉及道教的景点极少。延清赏楼和“小有天”一组建筑应该是被乾隆皇帝明确指认的场所之一。联想到乾隆皇帝在杭州改汪庄为“小有天园”,而此处又充满道家的仙气,将此地与小有天园相联系也毫无违和感。

小有天的名称首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十:“王屋山有小天,号曰小有天,周回一万里,三十六洞天第一焉。”后来,“小有天”引申为一种悬岩峭壁、崖中有洞的所在。宋代赵师侠留有《阳华岩》诗,其中有“萦回栈道泉湍响,疑似仙家小有天”,描述了一种理想中的道家修行环境。

五、 对延清赏楼东侧石刻题记的联想和解读

近几年,为了继续完成“颐和园测绘笔记”的后山遗址部分,我曾多次从北宫门进园,有时会在穿门殿里喝一杯热咖啡,有时会躲到“小有天”周边游廊上倚靠在柱子上小憩。

有一次因为投食墙头上的野猫,无意中发现延清赏楼东侧内院里的风景。在一圈围墙环绕下,山坡上遗落有很多与万寿山地质一脉的红色石块,有的岩石上还刻有题记。距离小有天园亭较近的一处石刻是阴刻脸盆大小的两个字:画峰。从字体风格上看很像乾隆皇帝的手笔。

从位置上看,岩石上的石刻被围墙包裹在一个半圆形空间内,只能给进入小院的人或站在延清赏二层楼上的人看到。延清赏楼的前后两边都不缺少看到远山近水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画峰”呢?以远山来说,向西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如果回头向东望,万寿山也近在眼前。

后来,当我读完乾隆为圆明园“小有天花板园”所写的题记,才将此处风物与杭州小有天园相联系:也许乾隆想延续圆明园处理窄小空间的方法在附近石壁上搞些提示,以比拟杭州慧日峰,从而将这组建筑与杭州南屏山一带的自然景观相联系。

圆明园长春园思永齐内因为用地狭窄,所模仿的小有天园只能是如同盆景园一般的写意园林,正如乾隆题记中所说:“夫此为轩、为亭、为蹬、为池、为林泉、为崖壑,固不可历历手攀而足涉之者。”由于占地实在太局促,圆明园小有天的景色只能透过一排北侧的窗户来欣赏。乾隆在窗子上题有“罨画窗”匾额,而在“天井院”的其他三面则命人画上一些有关杭州西湖的风景画。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曾记载乾隆对这个“壁画”工程的旨意:

思永斋小有天画墙三面,着魏鹤龄收拾着色见新。

证实了在这个“袖珍园”的三面墙壁上都留有皇家如意馆画师的作品。

按这个思路推演,尽管万寿山西麓一带风景已经属于真实尺度的湖山胜景,但在乾隆眼里,比之站在杭州南屏山向下俯瞰西湖的景色依然不足,所以要有“画峰”等题刻做些补充吧。

乾隆皇帝为杭州小有天园留有多首诗文,抄录一首。

佳处居然小有天,南屏北渚秀无边。

如依妙鬘云中住,便是超然劫外仙。

几曲涧泉才过雨,一园梅树欲生烟。

坐来拈句浑难得,不落空还不涉诠。

——题小有天园

如果把诗中的名称换换,这首诗同样适用于颐和园万寿山下的“小有天”。或许这就是延清楼和蕴古室都留有乾隆诗文,而万寿山下的“小有天”却未留诗文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建筑群颐和园圆明园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北京颐和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圆明园里过大年
颐和园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