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严格药品疫苗监管;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黑龙江省为例,2021年中草药种植面積达到351万亩,同比增长3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有机药材生产条件,同时,地域特色和优势突出,多种寒地药材以滋补功效见长。但是,东北地区中药材产业基础较弱、短板明显。首先,在种植过程中,中药材生产周期长,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投入密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不平衡,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不完善;其次,在药材加工方面,上下游关联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真正的大品种、大品牌、大产业链;最后,在流通方面,东北地区缺少覆盖面大、发育良好的专业市场,规范仓储、物流、检测设施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建议:将中药材储备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实施国家统一规划管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中药材产业投入机制,固化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东北地区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设中药材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加大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及“三品一标”项目试点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覆盖点次。加快中药材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道地药材生产、加工、储藏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倡导的中药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东北中药生态农业,提升东北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国家提出的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总体要求,她提议,在东北地区以省为单位,确定大宗中药材品种和特色小品种产业集群的重点建设区域,支持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大的片区集中连片规模化建设,引领中药材生产向道地大品种发展,向优势区域聚集。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寒地生物产业、伊春市北药产业、龙江森工中药材产业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为重点,集中要素资源和力量,在规划编制、政策保障、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人才服务等重点环节给予支持,探索推广一批类型多样、充满活力的特色发展新模式。
此外,王伟明还提交了关于支持黑龙江省边境口岸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不谋而合。她建议,支持黑龙江边境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边境地区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支持口岸配备各类消毒和隔离设备,将中医药融入边境疫情防控体系和重大疾病救治体系中,前移疫情防控关口,充分发挥好东北道地药材的“治未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