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就包含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表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决抵制违反科研道德的现象。2022年全国两会上,她针对科研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建议。
崔向群告诉记者:“有些科研人员受利益驱动,不去追求学术创新,通过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用他人的科研成果不提不引用等方式制造学术‘成果’,获得科研经费和职称晋升,这种学术异化现象造成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
她进一步说:“由于学术泡沫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生产’成本,学术不端低风险、高收益的错误导向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严重腐蚀和瓦解着学术队伍,消磨学术创新的动力。而且科研领域的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其‘身教’将对学生造成误导甚至摧残,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來,我国一直在加强科研道德和学风的制度建设,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等文件,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程序,并提出了加强科研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崔向群对我国在科研道德建设进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表示认可,同时,又针砭时弊地指出,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等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往往单方面来自媒体曝光、权益受侵害的一方或举报者的举报,且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往往不够,未能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在她看来,造假、剽窃、虚假宣传、应用他人的科研成果但不提不引用等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在科研工作中仍时有发生。特别是用了他人的科研成果却不提不引用的不道德和不规范行为在技术领域表现比较突出。
针对学界显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崔向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科研道德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倡维护学术尊严和科学家声誉的自觉意识。崔向群强调:“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规范教育,防止其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一时经受不住利益诱惑而沾染学术‘污点’。强调为人师表,加强对教师科研道德培训,建议将相关内容考核纳入教师上岗培训及资质认定工作中。”
二是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管理应加强法治意识,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和正当权益。
三是进一步推进完善科研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抽查巡查等形式主动积极地开展监督,加大监督执行力。
四是实施有效的惩戒措施。尤其建议对篡改、捏造、剽窃和虚假评审这几类普遍认同的最为恶劣的不端行为,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