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习仲勋传(上卷)》为基本史料依据,全面、系统性地回顾、铺陈了习仲勋同志光辉、伟大的革命生涯。对解放前的习仲勋的革命经历进行了分阶段地、具体地展现,从而进一步从历史的深处对习仲勋同志的革命事迹进行了难得地、堪称宝贵地勾陈,并从中获知了习仲勋同志卓著于信史的点点滴滴。文中尤其基于西北地区对习仲勋的党的赤子的形象进行描述,作为对习仲勋同志研究的一点贡献。
◆关键词:习仲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陕甘宁;西北
“《习仲勋传》是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由中共陕西省委牵头,协同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东省(区)和中央档案馆编撰的丛书之一。本书资料和事实依据,主要选自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陕西省及甘、宁、青、新省(区)档案馆保存的习仲勋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稿、书信、电报、讲话记录等,也包括发表书籍、报纸杂志以及内部印刷品上的各类消息、通讯、图片和言论等。正因为如此,才使本书写作有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才使本书能够作为一部信史而付梓。
“仲勋的天分和聰明在孩童时代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特别爱听《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由此可见习家优秀的传承。“在繁多的课业中,习仲勋各科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的。庄里镇一位当年常为立诚学校书写文告的同学回忆说:“‘每次考试发榜,仲勋各科成绩总是名列榜首。’”习仲勋少年时代即成绩出色。
“年仅十六岁的习仲勋,带着少年时代坎坷经历的沉重回忆,带着对改变中国农民悲惨命运、实现人类共同幸福的美好憧憬,离开了习家庄这方土地,投身于更为广阔更为艰苦的斗争之中。数十年后,他曾回忆说:“‘那时没有最大的牺牲决心,是不能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的。’”习仲勋早年即受党之重任委托,从事革命之兵运工作,可见他投身革命的初衷。“大会经过充分酝酿讨论,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出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之职时,年仅二十一岁!
“‘我凝神谛听毛主席的报告,觉得他讲的完全合乎实际,路线完全正确。我感到迷雾顿散,信心倍增。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毛主席的讲话,心里高兴极了。’习仲勋首次见到另一位使他‘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脑海之中’的历史伟人——周恩来。在日后的数十年风雨历程中,他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心、教诲和伟大人格的熏陶。”习仲勋自此即追随毛泽东、周恩来,在他们的领导下,踏上了革命新征程。“党组织把革命斗争的重点始终放在农村,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很坚决。武装是革命之本,所谓枪杆子万能并不是错误的。我们领悟到军事运动不同农民运动和建立根据地结合起来,我们就难以存在和坚持下去。”习仲勋同志总结陕甘边斗争的历史,指出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这是习仲勋第一次亲耳聆听周副主席的指示,他专注地望着周恩来清癯而又慈祥的面孔,觉得周副主席的每一句话语,都是那样掷地有声,拨动心弦,以致在许多年后谈起此事时仍激动不已。他回忆说:‘第一次和恩来同志正式接触是在一九三六年二月,党派我到关中苏区去担任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恩来同志对敌情了如指掌,高瞻远瞩地制定战略部署,他那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习仲勋同志对周恩来同志深为敬佩!“日益严重的形势,使身处反磨擦前线的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委的习仲勋,深感焦虑和责任重大。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泽东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基本原则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领导分区军民有理、有利、有节地同顽固派进行斗争,保卫边区南大门的安全。习仲勋还亲自调查研究,掌握敌情变化,适时提出斗争对策。”习仲勋是忠于毛泽东主席关于反磨擦斗争思想的典型。他以此为原则,较好地领到了反磨擦斗争。
“习仲勋守护党中央驻地的南大门六年间,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屡次挫败了国民党制造的磨擦、蚕食等破坏活动,巩固和加强了边区党、政权和武装组织,同时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群众生活,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物资、粮食和兵员。”习仲勋守护党中央驻地南大门期间,立下了丰功伟绩,足以为后人传诵。“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减轻农民负担,支援长期抗战,习仲勋在关中分区坚决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实行‘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习仲勋坚决贯彻毛泽东的经济方针,大抓生产活动。“这时的习仲勋还不足三十岁,但已担负起领导占陕甘宁边区三分之一人口的地区的历史重任。”习仲勋以年轻之躯而担负重任,足见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重视。“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凡出现大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这一教训是永远值得记取的。”习仲勋着重指出在我党历史上‘左’的危害性。“习仲勋从地委书记岗位直接调到中央局主持工作,反映了党中央、毛泽东对他在地方工作的肯定和信任,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大的转变和考验。”习仲勋出任西北局书记,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与期许!
“但是还需要有一位熟悉当地地理民情,便于协调边区党政军民关系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协同彭德怀指挥作战,以更好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毛泽东想到了比彭德怀小十五岁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让习仲勋同志辅佐彭德怀同志主持边区全局,以抗击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的进犯,这凸显了毛主席对习仲勋的器重和对其政治品质、工作能力的肯定。“时刻关注瞬息万变战场形势的彭德怀、习仲勋见状后,即下令停止攻击,……,‘主力在适当地点休息,开十分钟连排班干部会、班的战士会,讨论如何夺取主要阵地。’一个颇具特色的‘火线诸葛亮会’在各个阵地召开。这是彭德怀、习仲勋在战斗间隙实行军事民主的一个创造。”此为彭、习为解放战争的一大创造。“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撤出延安一个半月内,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西北野战兵团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接连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歼敌一万四千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妄想摧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首脑机关、三个月解决西北问题的企图,稳定了陕北战局,极大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胜利信心,同时,也策应了晋南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毛泽东对西北野战兵团‘三战三捷’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日后一个电文中指出:‘我彭习军(只有六个不充实的旅)对付胡宗南三十一个旅的进攻,两个月作战业将胡军锐气顿挫,再有几个月,必能大量歼敌,开展局面。’而骄狂一时的胡宗南也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发出哀叹,他在一份给蒋介石的报告中称:当前战场我军几均处于劣势,危机之深,甚于抗战。”毛泽东主席对西北野战兵团在彭、习领导下取得的三战三捷战绩,予以高度赞扬。
“习仲勋对把晋绥和陕甘宁边区合在一起,统一后方,表示坚决拥护。以至在后来谈起此事时还说:‘不合,仗难打胜。没有这个会议,前方后方不能一体化。会后就一体化了。前方打仗,俘虏带回来也有了地方。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靠晋绥。没有两区统一,就不可能取得只经一年又一个月就收复延安的胜利。’”习仲勋对党中央合并陕甘宁和晋绥两区的决策,表示衷心拥护、全力支持,从而为西北战场的反攻打下了坚实基础。“习仲勋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撤离延安之际,临危受命,协同彭德怀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驰骋陕甘宁广大地区,在四个多月时间内历经较大战役、战斗八次,歼灭国民党军四个旅部,十三个团及两个保安队,毙伤敌一万一千余人,俘敌一万五千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初步改变了西北战场形势。尽管时间不长,却是习仲勋革命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是他作为党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秀领导人担负起参与指挥战略区域作战重任,并做出重要业绩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四个月中,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名义发给彭德怀、习仲勋,和彭德怀、习仲勋发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电报达九十六份之多。这些电文起始称谓或文尾署名,皆以彭习并列。毛泽东还在电文中称西北人民解放军为‘彭习军’。”习仲勋在西北战场上辅佐彭德怀,立下汗马功劳!“在整个西北解放战争期间,有时候我追随彭总在前方打仗,有时候和贺龙元帅一道组织晋绥、陕甘宁边区的人力、物力支援部队。在恢复延安,解放西安、兰州和祖国西北边疆的一系列战斗中,在肃清敌人残余势力和建立西北各省人民政权的日日夜夜里,作为严师益友的彭总,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和巨大鼓舞。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德,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习仲勋对与彭总在西北共事的经历久久难以忘怀,也与彭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习仲勋的意见再次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亲笔修改校订了习仲勋发来的电报稿,并批示:转发晋绥、中工委、邯郸局、华东局、华东工委、东北局。”习仲勋有关土地改革的思想及内容引发了毛泽东主席全局性的思考,足可见习仲勋同志所负担角色之重要及显要。“在全国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中,习仲勋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关于新老区土改的诸多思想观点、工作建议,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的赞赏和采纳,不仅在当时,以至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中,也发挥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这些表现出他的务实精神和远见卓识。”习仲勋在土改问题上,居功阙伟。
“当时西北野战军共有兵力约六万人,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及游击队约二万人。八万余人每月需粮一万六千多石。……。据统计,一九四七年全陕甘宁边区动员缴纳公粮二十四万六千石,较一九四六年的十六万三千石增加了八万三千石。”陕甘宁边区在习仲勋同志领导下,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和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他对部队和到新区去的同志常叮嘱说:西北是我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历代文物古迹甚多,凡我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均应负起保护文物遗产的责任。……。后来西北地区的文物古迹损毁极少,并以它不可替代的特点为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习仲勋等在战争年代的远见卓识和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分不开的。”习仲勋同志积极保护文物古迹,泽被后世不浅。“同时与贺龙发出指示,要求地方大力配合与支援野战军主力作战。在扶眉战役中仅关中新区就支援粮食一亿九千五百万斤,送军鞋五十五万双,出动担架九千三百副,大车二千七百辆,保证了作战部队的需要。”大西北解放期间,习仲勋主持的后勤工作仍成绩优异,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闭幕。会议选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五十六名委员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仲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习仲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是对他革命功勋的褒扬及肯定!
参考文献
[1]《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11-611.
[2]《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12.
[3]《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26.
[4]《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6-66.
[5]《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76-176.
[6]《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17-219.
[7]《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25-225
[8]《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77-277.
[9]《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12+314.
[10]《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2-342.
[11]《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61-361.
[12]《習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02-402.
[13]《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70-470.
[14]《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99+501.
[15]《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21+525+527.
[16]《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3-554.
[17]《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0-561.
[18]《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85-586.
[19]《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03-604+609.
作者简介
赵亮(1980—),男,辽宁彰武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室馆员,历史学博士。